APP下载

恩师为我题匾额

2022-06-20张宗贤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朱先生

张宗贤

历经周折反复,“三林瓷刻”终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注册商标。欣喜之余,忆想起商标书法作者、我的恩师朱士充先生。

图1 朱士充先生正在专心写字

2008 年,三林瓷刻被列入上海市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稍早些时候,赵关龙先生(原上海县教育局局长,曾任教于三林中学)携几位编写三林镇志的老师以及友人,一同来我乡下小叙。我们这群三林中学的老学生向来对朱老先生的学问与书法十分崇拜,当日畅谈之际,董宇明等几个友人提议邀请朱士充先生椽笔题写“三林瓷刻”匾额。不久,朱先生欣然命笔,留下珍贵墨宝,也留下非遗的一段佳话。

图2 “三林瓷刻”匾额

乡梓三林,千年古镇。三林镇西林街的朱氏家族,系出书香门第,渊源可考,绵绵流长。近代朱氏多人留学东瀛就学,回归家园为乡梓服务。朱士充先生的父亲朱天梵(1883—1966),名光,又名冲,字天梵,别字汉才。朱天梵先生青年时代致力于民族革命运动,1903 年(清光绪二十九年)3 月,他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清华学校理化夜班。据谢林风所撰《朱天梵小传》记载,朱天梵“旅江沪遇巴县邹容,倾盖投契,时容方为《革命军》一书,君则著《支那革命运动史》以应之,因是造名捕,几不测,驻沪日领护之,事得解……”朱氏后人所收藏的《朱天梵先生诗词手抄本》中的诗篇亦可见先生早年革命活动之一斑。

图3 “张宗贤瓷刻”匾额

早奋麟经笔,思将丑虏吞。

黄书明未屉,心史宋长存。

葆此不磨志,终回已死魂。

时无谢皋羽,月表无谁论!

1928 年后,天梵先生逐渐远离政治,专心从事教育事业。他痛感女权不张,创办上海景平女子中学;又历任上海女子文学专门学校,爱国、徐汇、崇德、正行等女校和上海艺术大学、新华艺专、震旦大学,徐家汇大、小修道院教职,并长期任教于上海美专。朱天梵先生崇尚气节,日寇侵华后,即焚尽所藏日文书籍,日本兵骚扰朱家,只以为他是“不识字老农”。朱天梵先生不愿为日伪服务,遂放弃教职,回归乡里,深为父老乡亲敬仰。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梵先生家居不出,以书画自娱,对时事多所感愤,曾作《刺国大》等诗。上海解放之日,他喜告子弟:“中国始有希望”,愿为祖国效劳。终因年老,心脏宿疾时发,不能如愿。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丰子恺邀往画院任职,也未成行。朱天梵先生毕生以诗书画为伴,善诗文,精书画金石,其书法在沪上异军突起,为刘海粟、黄宾虹等崇仰。

朱士充先生(1921—2018 年),字广回,号昭彦。青年时曾投笔从戎参加抗战。1949 年后,朱先生在浦东三林中学任教数十年,是三林塘地区最有名的国文老师。朱先生家风淳厚,文化氛围深湛,尤受父亲的感染熏陶,不仅学养渊博,也写得一手好字,他以汉碑为本,融合晋唐风韵,参杂行草,笔法老到稳重又不失灵动婉转,变化无穷。朱先生还参与了地方志的编撰,并在《黄道婆研究》《上海文史资料选辑》《浦东今古大观》《沪郊风情》《中国当代诗词选》《牛马羊嘘气录》等书刊上著文作诗。朱先生大家风范,滋养并影响着一方人,从三林塘走出的很多能人贤人都是他的学生。他认真执着,诚恳热忱,书法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朱先生的书斋,名“亦可居”。桌上层层叠叠堆着各色笔墨、砚台。有一次,朱先生在家中书写屈原的《离骚》,由于太过投入,竟将书桌上碗里的墨汁,当作女儿送来的牛奶,随手送入嘴里,待发觉已入肚一大半。家人目瞪口呆,他却自嘲,“年轻时书读少了,肚里少有墨水,现在正好补充一下”。2015年,朱先生年届95 高龄,他向上海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捐赠了一本《沪战记》。这本小册子不到40 页,除了四页八幅图片外,其余基本都是文字,记载了1932 年1 月18 日到3 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完整作战过程。当时朱先生还是小学生,语文老师让学生订阅了《中学生》杂志。杂志分期记录了淞沪会战的起因、过程、结果等,甚至还有双方损失情况及停战协议等,朱先生把它们裁剪下来,装订成册,还自己设计绘制了封面。这份珍藏了80多年的史料,蕴含着少年朱士充同学的爱国心和晚年朱士充先生的报国情。

图4 《沪战记》封面

20 世纪60 年代初,我进入三林中学读初中,深慕高中语文老师朱士充先生的书法艺术,常观赏临摹。80 年代末,我开始继承“三林瓷刻”制作技艺。三林瓷刻发轫于清咸同年间,我的曾祖父张锦山、祖父张炳根深谙其道。2006年,三林瓷刻在上海民博会上首次参展获得“传承奖”,自此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008 年,三林瓷刻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多件作品被浦东新区档案馆收藏,并在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馆展出;经不懈努力,2011 年三林瓷刻被列为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 年我本人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三林瓷刻代表性传承人。

图5 “三林瓷刻”注册商标

一直以来,朱先生都大力支持我弘扬和发展乡土文化,曾多次下赐墨宝于我。2011、2012 年间,我将朱先生的墨宝“张宗贤瓷刻”和“三林瓷刻”,雕琢成匾额,高悬陋室,蓬荜生辉。朱先生的所书墨宝不仅作为“三林瓷刻”的金字招牌,也被用作《三林瓷刻》(2015 年由中西书局出版)一书的书名,如今又成为国家的注册商标。瓷刻艺术来自中国的书画,以盘子、瓷器作纸,以榔头、凿子作笔。三林瓷刻与朱先生的书法结缘,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光彩。

图6 《三林瓷刻》一书的封面及首页

思故怀旧,师恩难忘。先生的音容犹在,先生的笔墨犹在,我一定不辜负朱先生的教诲,为传承和发展三林瓷刻事业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朱先生
永远怀念朱自清老师
题字慰英雄
“码字”的朱先生
朱家的故事
悼朱光潜先生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一斗荞麦
这场维权官司有意思
供暖不好通话作证供暖公司被判退钱
伟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