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经典老地方的幽幽梅香

2022-06-22

非遗传承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戏院梅兰芳京剧

惜 珍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他的一生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梅兰芳的形象留存在上海的一些经典老地方,至今依旧散发着幽幽梅香。

张家花园崭露头角

1913 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专程到北京邀请梅兰芳的师傅王瑶卿之弟、著名老生王凤卿带着年方19 岁的梅兰芳到上海演出。这是梅兰芳首次走出北京的“跨城市之行”。

来到当时被称为“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后不久,上海金融界杨荫荪托人找到王凤卿,要他们在结婚堂会上唱一出《武家坡》。堂会地点在张家花园,即张园。张园是清末民初上海滩私家花园中的三大名园(另两园为愚园、徐园)之冠,被称为“海上第一名园”。张园原是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农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今石门一路)之西所筑的占地20 余亩的花园别墅。1882 年被富商张叔和购得,成为张氏别墅,之后,张氏又在园西购得40 余亩土地,拓展改造为一座具有西洋园林风格的私家园林,并取晋代高士张翰不恋官位、思念家乡莼鲈美味、辞官退隐山林的典故,将其命名为“张氏味莼园”,人们习惯称之为张家花园,简称张园。

张园是上海滩最早的游乐场,也是近代上海时尚生活的发源地、潮人的聚集地。游客可以在园内赏花、宴客、购物,还可以观戏、看电影,甚至可以进行玩过山车、乘热气球等新鲜活动。这里也是上海滩文人雅士、各界名流的聚集之地。清光绪年间,余姚一位笔名赜安主人的诗人在《沪江商业市景词》中写道:“海天胜景让张园,宝马香车日集门。客到品花还门酒,戏楼箫鼓又声喧。”可见当年张园盛况。杨荫荪的堂会设在张园中安凯第的底楼大厅内,这是梅兰芳首次在沪亮相,非同一般。王凤卿和梅兰芳在张园出演了一折《武家坡》。《武家坡》这出戏,梅兰芳在北京演过多次,与王凤卿合作也有不少次了。那天,安凯第大厅的台帘一掀,梅兰芳出场后的一个亮相就赢来了满堂彩。王凤卿和梅兰芳两人珠联璧合的演出惊艳全场,观众一致叫好。

11 月4 日开始,梅兰芳正式在福州路湖北路口的丹桂第一台登台演出。丹桂第一台前身是1883 年由宁波巨商刘维忠开设的“新丹桂茶园”,专门邀请京班名角来上海唱戏。1910 年1月,改建成由英国设计师设计的两层新剧场“丹桂第一台”,舞台设置新式转台,令人耳目一新。初到上海的梅兰芳在丹桂第一台连演一个半月,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梅兰芳被沪上媒体称为“环球第一青衣”,人人争睹梅郎风采。

从“老天蟾”演到“新天蟾”

在上海渐渐走红使梅兰芳对这个大都市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情,他开始频繁地到上海演出。上海天蟾舞台作为京剧演出场所,对于京剧的繁荣具有历史性意义。“京角儿不进天蟾不成名”虽是梨园行一句行话,但也确实投射出天蟾舞台在中国京剧演出史上的重要地位。天蟾舞台是梅兰芳早年在上海演出最多的京剧场子。当年,他从老天蟾演到新天蟾,每一次都引起极大轰动。

1916 年冬,梅兰芳带着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第三次到上海,这次是在九江路湖北路口的老天蟾舞台献演,“老天蟾”为1912 年4 月开业的新新舞台,原是上海第一家游乐场所“楼外楼”的一部分。开台之日,特邀请北京名伶谭鑫培、孙怡云、诸如香等来祝贺演出。1916 年2 月,前任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另立门户,租赁了九江路的新新舞台,借用“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蕴含有超越“丹桂第一台”的意思。老天蟾舞台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京剧场子,戏院共三层,观众座位2000 余个。梅兰芳在这里连演了45天,且十分叫座。1920 年、1922 年、1923 年梅兰芳都曾莅沪演出,每一次都引起极大的轰动。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他多次在老天蟾舞台演出。他的表演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23 年11 月23日的《申报》有文章写道:“只要有梅兰芳来上海的消息,无处不谈梅兰芳……梅兰芳既来上海,不去看他的戏,差不多枉生一世。”

1926 年2 月6 日,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戏曲剧场大新舞台在福州路701 号落成开张。这是一幢四层楼的现代建筑,外形为扇形,屋顶呈拱形覆盖整个场内观众厅。观众席分设四层,共有座位3917 个,座席之多为当时上海新式剧场之最。当年11 月17 日梅兰芳至大新舞台演出,在沪上引起不小轰动,大新舞台门口天天高悬“客满”牌。1929 年,“老天蟾”关门倒闭,老天蟾的招牌和班底团迁入大新舞台,“大新舞台”改称为“天蟾舞台”,成为京剧演出的重要场子。

日寇入侵上海后,已经迁居上海定居的梅兰芳决心以戏剧为武器来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遂激发了排演新戏的强烈愿望。根据好友叶恭绰的提议,梅兰芳会同有关专家,将传统剧《娘子军》改编为以反侵略为主题的《抗金兵》,于1933 年在天蟾舞台首演。梅先生扮演的梁红玉,披着猩红斗篷,戎装佩剑,一出场亮相就令观众精神一振。当演到梁红玉擂鼓战金山一场时,全场几乎沸腾。之后,《抗金兵》连连演出,场场爆满,使观众群情激荡,为上海的抗敌戏剧运动增添了重彩。

1936 年2 月26 日,梅兰芳在天蟾舞台首演了原创新戏《生死恨》。《生死恨》是根据明代传奇《易鞋记》改编的,传奇的结局是大团圆,改编后的《生死恨》以一死一生的悲剧形式结尾,表面说的是宋末战乱中的故事,实际暗示当时沦陷区人民在日寇屠刀下的痛苦生活。梅兰芳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反复推敲剧本,琢磨唱腔。那时,思南路梅公馆的灯常常亮到天明。当时,还没有导演制度,梅先生对每个角色都做了分析,强调人物的刻画。戏迷们望梅已久,天天扳着指头数日子。舞台美术设计也是匠心独具,舞台上一架纺车,一盏孤灯,一张围以白帔的素桌,韩玉娘身着“富贵衣”(又称“穷衣”),既衬托场景的悲惨,又使舞台显得清新淡雅。梅兰芳用声情交融的新腔塑造了韩玉娘这一悲剧人物,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1933 年编创的《抗金兵》一样,《生死恨》也是鼓舞民众抗敌救国,引起观众抗敌救亡的联想和共鸣,演出后也是场场爆满,万人空巷,对当时的爱国抗战情绪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美琪大戏院开演昆曲

1945 年10 月10 日,为庆祝抗战胜利,梅兰芳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了《贞娥刺虎》,这是他抗战辍演8 年后首次复出,意义非同一般。位于上海茂名南路长乐路口的兰心大戏院建于1930 年,这个具有典雅的欧式建筑风格的剧场与花园饭店、锦江饭店毗邻。当时,作为各国驻沪领事、各界名流的聚会场所在上海滩独领风骚。抗战爆发后,一些团体及学校剧社为救济难民,中共地下党为支援新四军,均曾在兰心大戏院义演。梅兰芳复出当天,思南路上的梅公馆来了好多中外新闻记者,客厅里放满了水银灯,记者们拍照、采访、拍新闻片。那天梅先生十分兴奋,还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登台杂感》一文,以表达他欢庆胜利和重返舞台的喜悦之情。

梅兰芳在兰心大戏院演出后,重睹梅郎风采的各界纷纷邀约梅大师演出,梅先生何尝不想早日与观众重逢?可是,剧团人员远在北京,南北交通尚未恢复。情急之下,有人提出姜妙香、俞振飞和传字辈的几位演员以及昆曲场面都在上海,何不先唱昆曲?于是,梅兰芳决定选择在上海的美琪大戏院演出昆曲。建于1941年的美琪大戏院位于江宁路靠近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由中国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建筑既体现了近代美国式建筑风格,又体现了当时世界流行的装饰艺术派风格,造型简洁优美,线条明快,建成后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亚洲第一戏院”。美琪大戏院的名字源于“美轮美奂,琪玉无瑕”的意思,和梅兰芳的精神十分匹配,这也许是梅兰芳选择美琪作为自己复出后演出之地的原因之一。从1945 年12 月28 日至次年1 月7 日,梅兰芳在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奇双会》《思凡》等剧目,昆曲传习所的演员参加演出,受到上海人民的热烈欢迎,一时传为美谈,很多观众还特地从外地赶来,一睹久未登台的梅郎风采。梅兰芳在美琪大戏院的每场演出,门前都挤得水泄不通。其间,上海的街头巷尾,茶坊酒楼等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谈论梅兰芳,说他在抗战期间情愿吃苦也不肯唱戏,坚持蓄须明志,以坚定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度过了悠长艰苦的岁月,表现了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自梅兰芳演出后,美琪更是名声大振,许多档次较高的歌舞戏剧都首选美琪演出。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世界著名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也在美琪大戏院演出她的经典剧目。

1949 年5 月27 日,上海解放。清晨,梅兰芳走在上海建国东路上,见许多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解放军纪律严明的情景让他感慨万千,回家后他对家人说:“共产党的军队确实解放了上海,纪律好极了。”5 月31 日,梅兰芳接受陈毅市长的邀请,在西欧古典风格的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前身)率团连演三天,热情招待和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天演出完,陈毅市长就专门到后台对梅先生表示感谢。1951 年4 月,梅兰芳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7月,梅兰芳全家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9号。

1959 年,梅兰芳编排了根据豫剧改编的京剧《穆桂英挂帅》,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 周年的献礼剧目,大获成功,梅兰芳亦以其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巾帼英雄穆桂英的形象。穆桂英是梅兰芳在他艺术生涯中塑造的最后一个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该剧缘起正是在上海。

商务印书馆:拍摄第一部戏曲电影

梅兰芳同近代视听工具的接触,主要在上海。为了普及京剧艺术,梅兰芳曾十分时髦地担任过上海电台的DJ,培养了大批京剧票友。梅兰芳还喜欢话剧,他经常观摩话剧,从话剧表演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创作于1936 年的京剧《生死恨》是梅兰芳的得意之作,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剧中梅兰芳扮演的韩玉娘一角尤见功力。1948 年,电影导演费穆邀请梅兰芳原班人马将《生死恨》拍成彩色电影,并成立了以摄制此片为主的华艺公司。这部电影,作为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

不过,这不是梅兰芳第一次拍电影,早在1920 年5 月中旬,梅兰芳便在当年亚洲最大的印刷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了昆曲《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梅兰芳饰演春香。拍摄地点就在上海宝山路商务印书馆附设照相部的大玻璃棚内,有一部分场景则是照相部借用淞园拍摄的。淞园是宝山路附近的一座私人花园。《春香闹学》是一部黑白无声片,唱词对白采用字幕插入方式。不久,梅兰芳又在上海拍摄了第二部无声电影《天女散花》,拍摄场地在天蟾舞台,所有戏服、道具、布景、配角都是从天蟾舞台借用的。当时,两部电影在中国都红极一时。这两部电影已明显带有中国式电影的风味,可以视为“中国戏曲影片”的开端,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可惜这两部具有历史保存价值的影片在1923 年日本轰炸中国时被毁。1924 年初秋,梅兰芳在《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尘舞、《木兰从军》中的走边以及《黛玉葬花》中的镰舞等由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委托的华北电影公司拍摄成无声片。

在上海的电影拍摄,使梅兰芳有了较强的镜头感,这为他以后的电影拍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5 年,梅兰芳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戏曲专题片《梅兰芳舞台艺术》。1959 年至1960 年间,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电影《游园惊梦》。梅兰芳扮演杜丽娘,上海戏曲学校校长俞振飞扮演柳梦梅,副校长言慧珠扮演春香。那时,梅兰芳先生已64 岁,要在电影镜头前扮演年方二八的春闺少女杜丽娘,就算是大艺术家心里也没底。拍完《游园惊梦》后,当时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的岑范先生看完样片当即致信梅兰芳表示祝贺,梅先生才松了一口气。

猜你喜欢

大戏院梅兰芳京剧
雅韵徐徐亦潮流,开明大戏院正“焕新”
梅兰芳评传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的京剧之路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上海大戏院三月“重生”
70多岁上海大戏院改建
话剧《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