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2022-06-22徐继宏
徐继宏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浙江省中医药保护、传承和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浙江现有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9 项,省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35项。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意义。“传统医药”以单独一个门类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这对传统中医药学的传承及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抢救濒危的传统中医技艺的挖掘恢复有积极的再造意义。可以说,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
一、坚定文化自信,用文化思维认清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存在价值
近年来,传统中医药学受到“重点保护”,成绩斐然,有目共睹。还有,我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也为我国传统医药项目走出国门提供了平台和舞台,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务实项目不断推进,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有人说,中医药既是治病,也是治心,更是治人。这其中,就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力量支撑。坚定文化自信,用文化思维挖掘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存在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传统文化的赓续。中医是神奇的,望闻问切,就能知人病痛,祖辈们身体欠安时,最先想到的是去中医馆里抓几服药调理调理,闻着屋内飘散着或浓或淡的药香,心便安定下来。中医是医学,中医也是文化。医学是用来治病的,文化也是用来治病。医学能治的是身病,而文化治的是心病。一方面,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传承中医也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无限快乐,令人神往;另一方面,中医是有益他人的学问,学习了中医,就可以帮助他人,这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没有学问、没有情怀做不了中医,更做不了好中医、名中医。
中医技艺的传承。2003 年SARS 疫情爆发时,广州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非常明显。当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了73 例SARS 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 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取得“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零后遗症”的优异战绩。由此可见,中医药在防治瘟疫中有独特的优势。近年的新冠疫情同样让传统中医药彰显威力。疫情期间,中医接管武汉方舱医院,病人情绪安定,医患关系良好,398 名新冠肺炎患者没有1 例转为重症。值得一提的是,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没有后遗症。
民族精神的绽放。中医药兼容并蓄,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与统一,蕴藏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扁鹊卢医、悬壶济世、杏林董奉、再世华佗……提起中医,我们总能想到历史上大大小小数不清的传奇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需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使那些博物馆里的文化、各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古典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价值珍贵、走向濒危的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重新活起来、用起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坚持问题导向,用中医思维辨清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生存现状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不仅包括了独特的中医诊法、手法、药物的制法,还包括膏药、丸药等实物,且具有很高的“保密性”。应当看到,近百年来,中华文明孕育出的中医药饱经沧桑,风雨几度,人才凋零。有学者指出,“中医药学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以下,笔者将从传承危机、教育危机、管理危机三方面做一简单阐述。
传承危机。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成长,必须坚持走“读书、从师、临证、再读书、再从师、再临证”的途径。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有根本区别,师承教育是以“个性化”为特征,院校教育则以“标准化”为特征。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两者各有侧重。目前,大多数中医学院的中医教育缺乏中医特色,模式单一,不能适应中医自身规律,更谈不上传承发展。
教育危机。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学中医如果没有师父带,自己也不认真学,你就耽误五年,出来也是个中医黑。”每年毕业的学生很多,但真正能找到好师父带的很少。我们可能要从教育体制上做一个改变。
管理危机。中医执业医师法的实行,把不少民间中医拒之门外。真正的良医用药,是以不变应万变,出神入化。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民间中医王清任。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赖气血运行。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王清任的黄芪剂量是120 克,而现在药典规定黄芪用量最多是30克。还有如治疗女性痛经的独参汤中丹参要用到60 克才有效,现药典规定最多只能是15克。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还有,老祖宗把中药的剂型膏、丸、散、丹、汤称为中医药的五把金钥匙,也要理顺关系,加强传承。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当务之急是加快中医药管理人才、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在对中药材配伍剂量、中药材多种制剂上动脑筋,想办法,出政策。
三、坚持守正创新,用工匠思维厘清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传承路径
在《说文解字·酉部》中有这样的记载:“医,治病工也。”《黄帝内经》中对“工”有具体的标准,分为上工、中工、下工,而且提倡医家应努力成为上工。中医药如今已传播到世界上160 多个国家与地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不少国家已明确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的合法地位,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医药走向世界存在的危机。
目前,我国可以称为中医药大国,但是还不能称为中医药强国。因为我们很多中医药的技术和水平未必能做到世界一流,反而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国,他们对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在很多层面上已经超过了我们。从中医药底蕴来说,我们比国外更有优势;但从中药产品的角度来说,我们跟美、日、韩等国家的差距还是较大的,最主要的差距不仅存在于制作工艺和创新研发,更在于我们缺少工匠精神。所以,振兴中医,我们应该回归中医精神的本质——工匠精 神!
顶层设计,规划求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与西方医学虽分属不同体系,但并非相互隔绝,应相互借鉴、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成就“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中医药+互联网”加快了中医药文化传播,接触中医的人越多,接受中医的人就越多,借助互联网,中医药就会复兴,未来大健康产业也会越来越好。
一是让中医药管理者姓“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科学领导,辩证施策,精准把控。《黄帝内经》本身就是通过黄帝向其天师岐伯等问答的记录,通过问难答疑,把中医理论问题、临床问题阐述得系统完整。张仲景师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后来名过其师。汉唐以来,名医辈出,他们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依靠师承的形式,师徒相传,从而使中医学术流派纷呈。在中医的传承教育中,师傅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师傅不仅教授学徒医术,更重要的是让学徒真正理解中医的内涵,做到仁心仁术。“欲学医,必先学做人”,在中医中显得格外重要,也是传承中医的必然要求。
二是让中医姓“中”,用工匠精神引领中医药发展创新,打造一支热爱中医、钻研中医的传承人队伍。中医是实践的科学,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专业以学历论能力,重文凭轻能力,使古老的中医很难再找到从实践临证中成长起来的中医。近年来中医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重视,在民间许多人都渴望学习中医,了解中医,享受中医,这就是中医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中医不仅仅要学治病救人的医术,而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医的思想融汇贯通。中医是一门采各类学科之长的综合学科,一个好中医其实就是一个哲学家,中医应用中国哲学的思想,使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相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统一,协调共存。
三是为让民间中医能够登上大雅之堂铺路搭桥,打通关节,畅通渠道,让那些流散在民间的偏方、秘方、绝技等通过专业指导、科学引领,发挥作用。我国存在大量的民间中医,他们“身怀绝技”,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他们隐藏于民间,却经常得到病人的怀念;他们常常施以妙手,却没有合法的平台;手中的绝活只能依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在西方医学大行其道的今天,现代医学暴露出的许多问题急需中医来解决,而很多民间中医手中的绝活难以得到发展,因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有的含恨离世,有的开始转行,绝活正在慢慢被遗弃,纯正的中医慢慢凋 亡……
传承优先,活化求生存。传承不仅是中医教育的主要方式,在传承过程中的再认识,也是中医创新的主要源泉。传承人对老师医案的整理分析体会,反复揣摩师意,吸收理解为自己的认识,并且进一步发挥,对老师医案的回头看,纵向研究,再认识,教学相长,都能很好地提高师生的理论水平和诊疗水平。传承对于理论的挖掘和创新意义重大,回头看中医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中医本源的宝藏,如疾病概念认知上的错位、偏方验方的失传、中医古籍的流失、各家经验的绝迹等,很是令人惋惜。临床疗效确切的验方,背后一定有其更深刻的理论基础。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传承好中医药,就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收集、整理中医药理论文献中的理法方药和知识精髓;与此同时,要将教育培养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人才摆在重要位置,打造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优秀中医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薪火相传,切实做到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创新引领,转化求提升。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继承五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医药学成果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要弘扬中医药核心价值,创新中医药技术方法,让中医服务强起来,把中药质量提上来,建立健全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的全过程追溯体系,让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
面对“中医热”,中医机构应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医从业者要遵循中医药之道,从中医有优势的病种入手,研发相对规范的中医诊疗方案,培养自己的专科医生团队,再以专科连锁的形式来推动中医产业化,搭建出一个由两网(互联网平台+门诊连锁)和两库(专家库+产品库)组成的特色诊疗体系和优势学科,打造中医的优势病种、特色疗法、独家方剂、特色外治技术,这或许是中医+互联网的最佳契合点。
当下,传统中医药的传承发展着眼布局“中医药+互联网”,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医疗在中医药治未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管理以及疾病康复等方面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二是要通过大数据检索、收集、分析、整理中医药在历次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临诊经验与相关医史文献,为政府部门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中的作用提供决策基础。三是中医药要适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技术融入各个产业的新产品,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产业链跨界融合的新模式。四是要探索与互联网融合的新模式,将名老中医的诊疗思想、辩证逻辑、处方经验标准化,形成辅助诊疗模型。五是要通过互联网来支持中医药“老字号”、中医药非遗项目,保持中医药原创特色与优势,将之作为理论和技术创新的逻辑起点,加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六是要通过互联网对历代中医流派及民间单方、验方、独特疗法以及民间中医独特优势单病种进行抢救、挖掘、整理、总结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