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改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探索
2022-06-20于春浦
于春浦
[摘 要]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学生被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被视为知识的载体或解题机器,因而忽视了综合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本”,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注重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在新课标理念下改进物理教学,是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教学;教学理念;实验操作
《全日制物理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提倡“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从自然走向社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体现出科学探索及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而且注重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纳入,通过这样的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这样的理念下,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深刻地揭示物理学科的特性和教育功能,探讨物理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是一种来自教育实践上的理性认识,是教学的理论依据。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那就是要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建立一种互动型合作式、探究型的教学,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终身素质和全面发展开展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中,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理念,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物理规律,强化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现探究的演绎过程。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中,对于表面看似简单的数学公式F=ma,由浅入深地提出几个问题:1. F=ma中加速度和力、质量在数量上存在什么联系?2.如果作用于物体的不是单独的一个力,而是几个力,F的含义是什么?3.怎样理解合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具有同一性、独立性、瞬时性?引导学生从物理角度进行探索,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又如:学习透镜成像规律,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透镜、物体、光屏,在光具座上正确的放置方法、位置,让学生亲自观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对像的大小、倒正、虚实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揭示出透镜成像规律。再如:学习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仪器,探究势能与质量、高度的关系,让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活动,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总之,不管自主、探究还是合作学习,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发展中学。
三、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其最大魅力就是有丰富多彩的实验,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一)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上课前充分准备,实验一般能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适当地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只在一旁作一些必要指导,让学生亲自体验,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与结论不相符的结果,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必定反复实验,当自己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验证后,才会消除怀疑心理,从而牢牢地记住实验过程和结果,增强了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
(二)加强实验操作训练
1.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实验过程。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材,在实验前没有给出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步骤等详细信息,从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全靠学生自己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所需的一切做好充分准备。
2.实验中,应正确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结果。这也是探究最关键的一步,许多物理知识就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和总结得出的。因此,要特别提醒学生多留意,细观察,以便能够从现象上升到理论。
3.实验后,进行反思,讨论分析实验的成功与不足。科学方法的提出是在大量资料证据基础上总结、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的,实验的结束是探索创新的开始,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实验进行反思、讨论,在探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探索的积极性。
四、改革考试制度和形式,改变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而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过程发展,注重过程评价,而传统的考试又不能完全取消,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把考试和评价结合起来。其实,现在有很多的考试题型是课改的产物,如信息题、探究题等,这样的题型本身就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一种评价和检验。教师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上课表现、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平时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这两个方面各占一定比例,最后将其综合在一起得出该生的单科模块最终成绩。
五、渗透STS教育,体现生活化的物理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以往物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物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其中的10个选修模块中有2个模块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还有3个模塊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其它选修模块和共同必修模块同样重视物理学的应用和社会意义。由此可见,为了实施新的课程目标,向学生普及STS知识,增强STS意识,推进STS教育,势在必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课程,能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向,使物理教学从生活中来,再走向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展开,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增加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惟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新伟.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中STS教育策略及案例[J].文理导航,2018,(16).
[2]张锐.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J].时代教育,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