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22-06-20庄钟霞
庄钟霞
[摘 要]区域活动是幼儿教师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对幼儿智力开发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活动材料投放不合理、空间设置不科学、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应优化区域活动的环境,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将区域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区域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问题与对策
区域活动是一种自主性较强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为了使区域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用,在选择区域活动主题时应结合幼儿园实际,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的原则,明确区域活动使用的材料是否安全、卫生、科学,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氛围。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不合理
在开展区域活动时,相关管理教师要经常对材料进行更换,因为重复使用相似的材料,不仅会使幼儿的游戏兴趣严重下滑,还会导致幼儿失去对区域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一些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较为单一,没有定时定期进行更新,致使幼儿区域活动质量严重下降。此外,一些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投放的材料不够丰富,导致幼儿在参与一段时间区域活动后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一些幼儿在参与材料数量、种类较少的区域活动时,经常很短时间就结束了,这大大降低了区域活动的教育作用。所以,要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其丰富性不仅要体现在数量、种类上,还要根据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进行材料采购。
(二)区域活动的空间设置不科学
根据调查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初期会产生“一劳永逸”的错误想法,在初期创设区域活动后很长时间不进行更新,导致区域活动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幼儿园创设自然区域活动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需求积极创设活动环境。此外,有一部分幼儿教师创设区域活动空间时,没有依据幼儿的活动需要,往往只按照教师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因而难以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
(三)幼儿教师的指导不到位
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经常出现三种问题:其一,部分教师只是走走看看或者拿起手机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不去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对幼儿的想法、行为、做法也不了解,从而导致区域活动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开展。其二,教师开展区域活动时过分干涉幼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幼儿身上,这种忽视幼儿自主性的行为,导致幼儿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三,一些教师把精力集中在环境创设方面,对于区域活动评价不够重视,而且一些教师的评价意识十分淡薄,导致幼儿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行为,长此以往逐渐失去參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园完善区域活动的对策
(一)优化区域活动的环境
环境本身就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幼儿园通过创设环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还能给幼儿营造一种自由发挥的空间,尤其像区域活动这种自主性较强的活动,通过设计合适的活动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知识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创造多种多样的区域活动环境。优化区域活动环境十分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开展角色扮演、探索发现、动手组装、自主运动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在适合自己的场所进行展示才能。比如,设置自然角活动区,里面包含许多漂亮的花朵、嫩绿的小草和一些奇奇怪怪的石子,给幼儿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并在自然区域中放置一些告示牌,如“爱护花朵”“禁止踩踏草坪”等标语。在自主运动区域,给幼儿放置滑梯、篮球、足球等运动器材,帮助幼儿自主进行体育运动。
其二,创设区域活动时要有一定的计划性,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发展水平等选择一些合适的区域活动材料。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弹性》时,可以为幼儿在活动区域放置一些气球、棉花、皮球、皮筋等弹性物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了解教师讲述的物体弹性的含义。在学习《物体的浮和沉》时,可以为幼儿准备小水桶、小木头块、纸张、螺丝等物品,让幼儿在“试验”中了解哪些物品能浮在水面、哪些物品可以沉入水下。这种动手操作能加深幼儿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
其三,教师要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为幼儿创造想象空间,使幼儿可以尽情、尽兴地沉浸在活动中。比如,在区域中投放一些泡沫、贝壳、树叶、纸盒等废旧材料,幼儿通常会将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制作成自己想象的物品,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其四,投放材料时要有层次。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别,所以,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为了提高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和细致操作能力,可以设置“使用剪刀”的内容,并将使用材料分为多个层次,有的孩子剪橘子皮,有的剪纸条,有的剪图形,通过逐步递进的方式让每一个参与的幼儿都能得到提高。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剪裁情况,初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需要做什么?这是教师应主要思考的问题。许多教师都希望给予幼儿指导,但这往往会影响整个区域活动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主导者转变为支持者、推动者。这个转变的过程也能帮助教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并且给予幼儿正确地指导。此外,区域活动时教师还应扮演“催化剂”或共同学习者的角色,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调动幼儿探索的欲望。
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学会等待时机,并选择好介入时机。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通常会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因而导致幼儿的依赖性增强,而且教师的介入也会打消幼儿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积极性。所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介入,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在一些益智区域活动时,幼儿应根据要求在物体中寻找一定的规律,并且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其二,介入时机要恰当。在活动中,幼儿常常能够发现的探索结果不外乎AB、BA等顺序,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丧失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而这时教师介入并指导幼儿运用AAB、ABC等排列方法,可以让幼儿发现更多新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拓宽幼儿探索的途径,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三,恰当引导,适时促进。在区域活动时教师要加入到幼儿活动中,成为幼儿区域活动的目击者、参与者。教师不能一味要求完成某一个目标,对于幼儿的期望要变得有弹性、长远性和激励性。比如,在手工区域摆放着许多旧纸盒,教师应鼓励幼儿将这些旧纸盒制作成玩具,并适当引导,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加强区域活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区域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区域活动的目的,加强区域活动与幼儿生活实际的联系,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比如,幼儿大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由于孩子们都在准备上小学,一部分家长会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所以,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我要上小学啦”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增加一些小学常用物品,如红领巾、课外书等。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升国旗活动,把区域活动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这样不仅能拓展幼儿区域活动的内容,还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贾芳,张强,刘晓燕.幼儿园区域活动统整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兼谈幼儿教师培养模式[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5).
[2]许佳绿,王春燕.近十年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4).
[3]李霞.基于高瞻课程“主动学习”思想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探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
[4]王聪颖.高瞻课程在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本土化建构——基于幼儿“主动学习”的核心思想[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