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渗透策略研究
2022-06-19温杰
温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渠道来源增多,而其中包含的不良风气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弘扬与传承。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成为必要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学好道德法治的同时,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解读,学会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小学阶段
引言:
随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断丰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提高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质量,给予小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指导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了个人素养[1]。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求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意义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熟悉基本的法律常识。此外,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传授传统的文化知识,让他们在学好道德与法治的同时,既有爱国精神,又对中华民族充满自豪。知行统一是从古至今一直提倡的,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的青少年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教育中,教师应该遵循文化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相结合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觉悟[2]。
二、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通过成语的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教师可以将成语学习融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育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的成语,将古人的文化、智慧,与要传递的内容成功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进行“学习有方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成语的整理,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一目十行、囊萤映雪、磨刀不误砍柴工等都是形容学习方法的。教师在课上还可以安排学生讲解,介绍成语意思、出处及相关的小故事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二)巧讲趣味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推动其主动学习的唯一途径就是兴趣,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驱动学生展开学习。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更加注重理论教学,需要学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这就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过程中,通过巧讲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得到有效弘扬与传承。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我家的好邻居”这一节课中,重点讲述了邻里关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群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以往的四合院,巷弄小院变成高楼大厦,而邻里关系也逐渐变得淡漠,可是有个词语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教师通过向学生传递趣味故事,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邻里之间的关系,故事内容如下:“相传以前有张家和叶家两家彼此相邻,但却为了建房的事情闹意见并产生了一些纠纷。在张、叶两家中间有一条过道,两家在建房的过程中都为了争夺这一条过道产生矛盾。其中张家有一个在朝为官的儿子,由于路途遥远家书很难及时传递,张家气不过便向远在千里的儿子传递了一封家书,让儿子来处理此事。可是儿子却只回了一封家书,上述写着‘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看到这封家书后倍感愧疚,于是在建房的过程中,就将过道拓宽了三尺,叶家一看便也主动退让出三尺。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两家退让的举动成为一桩美谈。在这个故事中,邻里之间的关系,会由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断产生矛盾,但也会由于彼此退让而加强了邻里之间的友好联系。”通过故事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邻里关系,懂得退让。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文化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应考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规范、标准,尤其是对文化精神的深入挖掘,让小学生充分感悟和进步。以“吃穿住话古今”教学为例,可以用图片或者短片的形式,让学生看到人类起源时期住的山洞发展到文明社会后建设的宏伟宫殿,到今天高楼大厦林立,我们的生活条件在逐步改善,科学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便利,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依然能建造出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举世闻名的建筑,先人的这种专注、坚韧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我们遵循并推崇。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多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品德素养
很多历史人物都值得去分析,比如魏延,他虽然向刘备投降,但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又背叛了蜀国,最终被马岱斩杀。相比之下,季布的“一诺千金”才是学生的效仿对象。季布可谓将诚信完全落实的贤士之一,他“言”未出口,“信”已在先。因此成就了他“得黄金万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千古美名。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小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产生了更好的效果。
例如,“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的教学,可指导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制订班级规范,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分子,如果直接按照班干部的想法制订,势必给人独断专行的感觉,导致班级同学的关系紧张,要对大家的观点进行整合,照顾到所有人的想法和情绪。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要拥有提案的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按照投票的方式确定班规,少数服从多数,促使班级规范更加完善,引导学生主动遵守。
结束语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教师在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法治课程时,要保证课上和课外同时进行,帮助学生在树立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的同时,学习理解传统的知识文化,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宗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甘肃教育,2020(24):186-187.
[2]许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科學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84.
[3]段文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天津教育,2020(31):103-104.
本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大中小幼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号:[2021]PLSZZ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