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聚焦民生福祉

2022-06-18本刊编辑部

福利中国 2022年1期
关键词:服务设施托育社区服务

• 本刊编辑部

在“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养老和托育服务事业,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养老和托育服务,是我们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2月9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负责人邱汝介绍《“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规划》基本情况是什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次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框架,《规划》从完善服务格局、增强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明确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等7个方面的主要指标,确定了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等4项行动计划,以及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1个重大工程。

《规划》提出,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和文体服务有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村(社区)下沉。重点强化社区养老、托育、助残服务供给,做好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关爱照护,推动社区与居家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其中还提出,引导市场、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业态。总的来看,《规划》体现了“两个聚焦、两个坚持”的鲜明特点:

一是聚焦群众期待。《规划》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困难家庭等为重点,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紧扣就业优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城市、农村不同需求,大力提升城市社区就业承载力,着力补齐农村地区社区服务短板,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规划》重点强化应急管理、风险防控、医疗卫生、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短板弱项,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规划》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赋能减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作用,推动社区服务向主体多层、功能集聚、模式便利方向发展。

我们相信,《规划》的出台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服务的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增强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社区更有温度。

记者: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是如何规划和布局的?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对社区服务的内容覆盖、服务水平、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规划》积极回应这些需求,围绕基层治理新任务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既明确了场地、设施、人员、服务对象和投入这些方面的“硬件”要素,也规划了社区服务项目、活动、载体、机制等“软件”设施要求,可以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具体体现:第一,在服务内容上,强调为民服务、便民服务、安民服务一体推进。一是强化为民服务的功能,主要是集中在“七有两保障”上。重点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文体活动有服务等,这里面还包括了14个行动计划,都是在社区层面群众能直接享受到的服务。二是强化便民服务功能。主要是社区公共事业服务事项和商业服务事项两大类,推进水、电、气等社区公共事业服务事项和各类商业服务事项进社区,鼓励市场、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业态,鼓励发展社区物业、维修、家政、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生活性服务业在社区发展。三是强化安民服务功能,主要涉及社区平安建设的各项服务。强化社区平安、应急能力建设以及社区心理服务供给。加强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健全完善微型消防站(点),支持各类专业组织和机构在村(社区)开展心理服务。

第二,在服务方式和主体上,强调构建多方参与格局、创新服务模式。《规划》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在服务主体上,强调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多方参与格局。

在服务方式上,《规划》强调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均衡发展。鼓励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提供社区服务,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同时,完善村(居)民互助服务机制,引导村(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服务,提高互助服务水平。

在服务模式上,《规划》强调完善服务统筹、即时响应等机制,健全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调查评估制度,推广“好差评”评价激励制度,促使社区服务更精准地适应群众需要。

在服务保障上,《规划》强调经费、政策、人才和信息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在经费保障上,要按规定落实政府经费安排,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要用于社区服务和建设,确保村(社区)组织有钱为民办事,有条件为民办事;鼓励通过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倾斜。

在优惠政策上,《规划》要落实城乡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社区服务网点的水、电、气、热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

在人才建设上,《规划》明确实施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教育培训,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到村和社区就业和创业,也鼓励大学生们到社区见习。

在信息支撑上,《规划》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赋能减负,促进社区家庭联动智慧服务生活圈发展,同时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需要,也要保留必要的线下服务,设立无障碍的信息服务。

记者:社区服务设施是发展社区服务的载体,也是长期以来的痛点和难点。请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贯彻落实《规划》、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社区服务设施是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短板。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充满温度的民生实事,摆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突出位置,纳入县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各地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功能布局,狠抓政策落地,争取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具体来说,在资金支持方面,今年我们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同时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社区养老骨干网建设。引导各地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对于建成后的设施,鼓励采取“以场地换服务”等方式,引入社区社会组织或者企业,开展标准化、连锁化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高运营效益,提供多元化服务。

在功能设置方面,老旧社区要盘活存量,一些过时的、不符合百姓需求的功能空间,该整合的整合,该调整的调整,该清理的清理,腾退一些空间,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新建小区要按照“1+N”的思路布局建设,其中,“1”就是一个社区服务综合体,“N”可以是一个便民超市、一个便民食堂、一个社区养老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百姓健身房、一个就业创业空间、一个家政服务网点等,具体各地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确定。

在政策落地方面,目前,社区配建服务设施的政策要求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比如,新建居住区要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体育设施。这些配建要求,不能是口头说说,各地要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

今年我们将适时对各地完成情况进行通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倒逼政策落地。

记者:《规划》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蓝图,请问在贯彻落实上有哪些具体安排?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也是各部门工作落实的支撑。做好社区服务工作,需要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民政部门是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牵头统筹协调部门,下一步我们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一道,齐心协力,大力推动《规划》落实落地。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指导各地抓紧出台《“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形成中央层面和省级层面有机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推动各地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积极引导政府基本建设、财政支出,乃至社会力量在社区层面的投入。

二是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扎实推进实施固本强基、养老服务、未成年关爱、助残服务等14个子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党对社区服务的领导,完善社区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托幼、就业等服务品质。

三是开展相关试点示范建设。引领推动社区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实施社区服务设施化建设试点行动,组织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现代社区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社区服务数字化场景。

四是推进城乡社区法治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全面规范清理村居民委员会出具证明事项,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服务群众;修订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社区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及认证办法,完善村、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制度;探索建立养老、托育、家政、物业等领域社会服务信用管理体系,鼓励制定社区服务标准,研究制定智慧社区建设标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居民隐私保护。

五是做好《规划》实施监测工作。发挥城乡社区治理议事协调机制作用,定期组织开展评估,做好跟踪指导和分析研判等工作。健全完善社区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拓展调查方式,精准了解群众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满意度等情况,为更好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社区服务的温度,提供科学依据。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为此我们还将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行动计划,培育发展社区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进社区,引导社区志愿服务积极发展,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资源联动开展服务,完善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记者:《规划》提出,“十四五”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供给,补齐服务短板,请问目前存在哪些短板,具体将如何补?补短板的达标标准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一个社区如果没有服务的话,这个社区是没有灵魂的。社区只有植入有效的服务,才能温暖群众、凝聚人心。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补齐城乡社区服务短板,推动多层次多样化为民服务下沉社区。具体来说,主要想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做工作。

一是补齐公益性、基础性社区服务短板。在过去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很多社区仅仅停留在“发通知”“开证明”的服务层面,有的社区配备了一些沙盘模型、LED显示屏,修了展览馆,但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基本的便民服务却缺失。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拥军、文体服务有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十四五”时期,特别是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扩大群众家门口的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

二是发展高品质生活服务。新时代的社区,是面向全龄人口的美好生活共同体,每一个社区居民的需求都值得被重视、被满足。所以,我们要坚持全龄友好理念,以家政进社区为牵引,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维修、助餐、零售、美容美发等社区服务,构建24小时生活链和15分钟生活圈。要做到这一点,很关键的就是有一大批从事社区服务的专业化企业,让每一个细分的领域、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日常难题都能找到专业的市场主体来承接,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相互配套、相得益彰的社区产业生态。同时,我们还要推动各地落实好水电等各项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也鼓励他们采取积极地减免租赁费用,让进社区的企业能够降低成本、轻装上阵。

三是关注特殊困难人群的日常需求。从“十四五”开始到2035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空巢、留守、高龄老人以及重度残疾人,需要我们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我们要聚焦特殊困难人群的日常需求,大力发展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助餐服务,这是老年人、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一定要保障好。我们不能够在最基本的需求没有保障好之前先去搞“诗和远方”,不能让城里老年人在互联网时代成为“需求孤岛”,也不能让农村老年人八九十岁高龄还要自己劈柴做饭。我们要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大城市老年助餐服务逐步覆盖80%以上的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能达到100%。

记者: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鼓励“三孩”政策背景下,养老托幼服务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业态?

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养老和托育也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养老和托育服务事业,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养老和托育服务,是我们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0个指标,其中,养老有一个指标,托育有一个指标,所以“十四五”时期“一老一小”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推动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时,要求各地要拿出“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据我了解,有30个省(区、市)组织制定了“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服务设施托育社区服务
河南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管理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研究30年:热点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做好托育,关乎国之大计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公共托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围绕社区服务需求就业创业大有可为
自然资源部发文要求:加强规划用地保障 补齐养老设施短板
全面两孩政策下我国托育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孩政策”背景下宁波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现状与对策
面向云计算服务设施的高效测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