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跨专业教学团队改革创新探索

2022-06-18吴小立高红霞

高教学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跨专业教学团队三全育人

吴小立 高红霞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09

摘  要:通过分析“三全育人”与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在逻辑,指出“三全育人”下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提出“三全育人”下跨专业教学团队改革创新路向,即提升团队素质,全员育人;优化团队结构,全过程育人;挖掘团队资源,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学团队;跨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035-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ree-overall education" and cross-specialty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cross-specialty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overal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direction of the cross-specialty teaching tea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overall education", that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team so as to educate the students by all the staff, to optimize the team structure so as to realize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o excavate team resources so as to achieve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 three-overall education; teaching team; cross-specialty

“立德樹人”是渗入各教育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融入各教育环节的根本任务,而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政策。自“三全育人”政策实施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应健康中国、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三全育人”的内涵诠释从各个视角被推陈出新,其中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始终被作为“三全育人”的基本条件而备受重视。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三全育人”,坚持改革创新。紧随其后,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指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开展教学研修活动,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但是,随着“三全育人”视域下教学队伍建设的深入推进,一系列的问题与瓶颈也逐步显现。“三全育人”视域下教学队伍建设的本意是通过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工作相结合,言传身教,实现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等目标,但在“三全育人”实践中,学生必须感知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各方面的协同育人,而全过程、全方位的整合影响力是无法通过某个特定教师被实现,在此要求下,跨专业的教学团队被广为关注,是否能通过构建跨专业的教学团队来推动“三全育人”这一政策机制的运行?如果可以,如何高效赋能并有效激励跨专业的教学团队便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三全育人” 与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参与主体多元化与教学团队跨边界的融合

从“三全育人”的参与主体上看,一方面,“三全育人”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的全员参与,创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有学者认为,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是由多元主体甚至多重共同体交互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源于社会分工的差异性以及组织成员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共同体成员间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同时也伴随着个人利益的多样化。另一方面,随着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尤其本科按专业大类招生的改革,深入专业内部去除教条化藩篱,打破传统的专业边界势在必行,而只有依托分工明晰、专业互补的跨专业教学团队才能实现这一突破式跃进。

(二)育人内容的时效性与教学团队开放性的互补

从“三全育人”的内容上看,为确保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时时、处处育人,就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全面深挖育人资源,系统开发具有实效性的育人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运用新媒体网络育人,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尤为重要。此时,育人内容的时效性有三种可能的实现路径:第一,横向路径,即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横向拓展育人的知识技能资源;第二,纵向路径,即通过搭建动态开放的师资队伍,纵向开发、建设、推广、施教、更新育人内容;第三,混合式路径,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纵向构建虚拟教学团队,产教融合。无疑,混合式路径更契合“三全育人”的目标,即创建应用新技术教学的开放型教学团队更能有效供给时效性强的育人内容。

(三)育人模式的系统性与教学团队协同性的统一

从“三全育人”的模式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高校“三全育人”包括“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十大育人体系。但是,我国教科人员的活动领域相对狭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考和表达的拓展。简单将“三全育人”内容纳入知识性学科,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搭建以共同的团队愿景、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为纽带的跨专业教学团队及公共平台,改革同时包容规范性学科和知识性学科的课程,成为十大育人体系天然的支撑载体,通过相互协作的教学、科研、教研的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多方位协同育人活动,向社会输送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会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与“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可表述为在“三全育人”主体、内容以及模式的视域下,跨专业教学团队的跨边界、开放性及协同性特征满足了“三全育人”对教师、内容实现手段及学生的要求,以互补的师资团队、混合式路径、全面的素质要求增强了育人主体多元化、育人内容时效性、育人模式系统性的育人工作实效。

二、“三全育人” 下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

(一)全员:主体激励失范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全员参与,意味着学校的所有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辅人员等都要根据岗位职责,针对性地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功能,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教学团队的“三全育人”实践创新体现在课程群建设全过程中,多以专业建设为载体推动教研团队的整体革新。但在实施时,仍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个性化的激励错位。相对于科研,教改与教研更加重视精神激励,有观点认为,“三全育人”既然是教育理念,就是教师们理应做到的工作,无需改革试验的资金投入。实际情况是,各高校参与教学改革的多为中青年教师,当学校对这部分群体的教改投入不足,而“三全育人”又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去设计并验证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发挥中去。此时,年轻教师们会把自己努力的方向调整为追求科研绩效,而非追求教研教改,失去参与育人工作的热情。

第二,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边界模糊。对于教学团队,一方面,给予项目负责人的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没有被明确区分,具體而言,项目的绩效工作量折算、项目建设经费等主要集中于项目负责人,而项目的实质进展、阶段性成果又离不开教学团队项目成员的努力。另一方面,结果导向型的激励机制缺乏对过程的把控,以“负责人+团队项目”的表彰形式,忽视了在团队内部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体教师的功绩。由于团队成员个人参与育人努力的预期回报不确定,育人活动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流于形式。

(二)全过程:资源供给矛盾

教学团队是以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目标,以合理配置成员和调整课程结构为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实践的有机统一体。这就从两个方面对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全过程育人提出了要求,一是优势互补的教师资源,另一则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资源。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异质性要求与课程设置同构的矛盾。“三全育人”下,以教学改革为目的结成的教学团队必须由异质性知识背景的教师组建而成,才能达到协同联动全过程育人的目标,相反,如果教学团队成员的育人内容单一、形式重复性强,势必难以发挥好育人效果,但现实情况是,即使克服师资匮乏的困难,构建知识互补的教学团队,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团队建设会在不自觉中被集中化为某个专业课程建设团体,从而,不可避免地遭遇同一学科重复教学现象的境况。

第二,教学信息技术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当前的信息化教学中,理论式教学仍占主导,实践教学的线上教学及信息化成本较高,尤其是文科专业,大多采用的仍是在传统单一的实操训练软件上进行机械化填充式的学习,尚未完全享受到产教融合信息教学的技术成果。再者,团队内部个体教师利用免费平台,如腾讯课堂、腾讯会议、QQ群等进行在线授课只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团队成员留出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线上教学研讨的积极性不足,致使教学团队预期教学效果的指数扩增效应减弱至直线保持状态。

(三)全方位:团队互动失控

全方位育人意味着教学团队要立足于“十大育人”体系分工合作,通过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设计教学团队的工作任务,聚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其中,教学团队的互动是基础,一旦失控,难以形成育人合力,问题有以下两点。

第一,教研工作量不被充分认可难以生成合作动力。教学团队本应把精力放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建设和打磨上,但在教研工作量不被充分认可的高校,“科研王道”的教师考评机制与教学团队的改革创新需求脱轨,教学团队没有补给到充足的动力推进课程群的建设。在没有政策、资金的保障下,教学团队不可能完成对整个学科体系的系统化梳理。

第二,育人效果测量困难引致团队互动无效。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测量多以学生、同行、专家评价为主,但对于全方位育人效果的评价,由于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育人周期长、育人指标复杂,评估成本高,难以测量。教学团队改革本身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充分的团队互动与碰撞,难以形成“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三全育人”下跨专业教学团队改革创新路向

(一)激发团队改革动力,全员育人

合理有效的激励能够在满足教学团队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其革新行为,推动团队成员自觉提升素质,实现教学团队改革质的突破。

1. 个性化激励与多元化激励协同发力

视教学团队改革创新实践成果转化率的高低适当调整项目支持经费的多少。提高教改团队中教师的物质激励基数,解除青年教师对于生活压力的后顾之忧,设立课题培育基金。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外部培训进修、参加行业协会的交流活动,以便教师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深造。通过举办有学生参加的主题学科建设研讨会,增加师生互动,借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提升。

2. 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配比得当

“全员育人”必然要调动教工处、学工口、财务处等多方力量协助教学团队革新。高校应将教学改革的权力下放,赋予教改团队负责人充分的资源配置权、足够的项目启动资金,有关部门和所在高校做好掌舵人即可,凭借以负责人为领队的划桨者们实现教学团队建设成果的帕累托最优。在注重教学团队考评结果的同时,通过对教改团队创新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元素的恰当评估,实现教学团队集合体的高质量产出。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对教学团队整体的考评与团队内部个体的考评相结合,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要凸显劳动所得异质性。由此,将教师自身工作所面临的内在压力与学校、学院、学科、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外在压力协同在激励机制中。

(二)优化教学资源结构,全过程育人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都需要教师履行教育的职责,高校一年级的学生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二、三年级的学生需要被专业工匠与科学精神浸染,四年级学生需要具有与社会衔接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共享共建,依托教学团队,提高全过程育人实效。

1. 校内资源共享共建

在课程打磨方面,教学团队要打破互不通氣的僵局,进行学科教学资源的共享。一是,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争取做到每一本教材都尽其用,每一门课程的讲授都出于学科建设需要,而不是教师物质需要。二是,核心专业课集体备课,一位教师是不可能将一门课程建设到完善的,这时就需要集体的智慧,以呈现出更好更多的精品课程。三是,建立共享课程网盘,以便在共享研学中促进教学团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2. 校企资源共享共建

跨专业的教学团队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学院、专业教研室进行“自娱自乐”,要与知名院校、兄弟院校的教改团队联盟,深化校企合作,共享教师资源、学术资源、技术资源、平台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转变为教学团队革新的综合效益优势,为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添砖加瓦。鼓励企业管理者也加入到教学团队中,保证教改能够与时代接轨。同时,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创新线上教学形式,着力搭建一支既懂教学理论又会实操且有高新教学技术的“双师多能型”教学团队。

(三)挖掘团队成员潜力,全方位育人

1. 推动人员结构升级

推进多方力量,改变“只以发文论英雄”的局面,教学与科研要兼而顾之,着力培养一批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创新思维、前瞻视角的教学能手,以真才实干的优秀教师促进学科建设。定期选送潜力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学习,提升优秀理论博士教师们的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双能型”以至“双师多能型”的教学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兼任学科实训老师,充实教学团队。由此,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断升级的高配置教学团队。

2. 推动培养方案重构

教学团队在对内变革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到外部动态,不仅面向企业需求,还要借鉴国际经验,逐步提高实践课程占比,按照“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重构培养方案。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为例,经教学团队优化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包括操作课、拓展课、拔高课,其中,操作课程中的实训是大数据时代企业对于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的准备;拓展课程中的人力资源经典案例和前沿问题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前瞻视角的需求;将创新创业比赛纳入到拔高课程中,能够拓宽参赛学生的学科视野。“三足鼎立”的实践课程架构,为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四、结束语

跨专业教学团队的改革创新是响应新时代全面深化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改革的积极举措。“三全育人”视域下,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视角出发,革新后的跨专业教学团队是对传统教学团队的破旧立新,差异对比见表1。跨专业教学团队的实践创新,一是为学校、学院、学科体系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思维,二是为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方式,三是为教学团队个体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开辟了新路子。

“三全育人”视域下教学团队的建设之路势必漫长,个体教师任重道远,教学团队创新中,如何平衡相关部门、学校、学院、教研室等各方利益与矛盾仍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另外,教学团队涉及教、学、研等多重工作,在时代背景下,不同政策所对应的不同阶段中,重心工作的偏移与权衡,也是带给教学团队的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03/.

[2]温新荣.“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综述——“课程协同育人”系列论文之一[J].高教学刊,2020(4):153-155.

[3]赵耀,王建新.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的内涵与建构——基于利益趋同、价值共同和行动协同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3):11-24.

[4]顾骏.“创新中国”课程:“同向同行”的平台设计和教师组织[J].中国高等教育,2017(5):38-41.

[5]刘志飙.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47.

[6]郑久华,郑建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探析——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53-54.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孵化网络下广东科技型企业创业学习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2019A101002126);2019年广东省本科高等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课程群教学团队”(序号50);2020年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课程群思政示范团队”(粤高教函〔2021〕4号)

作者简介:吴小立(1972-),女,汉族,四川高县人,博士,教授,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人力资本。

猜你喜欢

跨专业教学团队三全育人
商科类院校跨专业经管实验运行体系思考和探索
中韩合作办学中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探索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组织的研究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理科院校英语专业跨专业自主学习的调查与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