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2022-06-18李绍玲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李绍玲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有利于发展国民金融能力,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供需匹配度。尽管还存在缺乏校企协同育人独立组织机构和政策保障机制等难题,但只要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多方联动,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也能实现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行业特色高校

自2019年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四新”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门类以来,新文科建设在一些主要的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一是新文科以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二是新文科更加强调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专业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功能定位。三是新文科强调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专业,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四是强调学生中心思想,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方法[1]。行业特色高校的文科专业在此背景下,本着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的大原则,遵循行业属性决定的特色发展根本点:聚焦方向、服务需求、注重创新,一方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学科发展特点。另一方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学科发展新特色。行业特色高校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坚持立足地方、引领行业、服务国家、面向世界,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激活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实现行业特色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正处于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完善和巩固金融体系需要高质量的金融人才。但长期以来,传统金融学科、金融教育的发展与金融实践的发展不相匹配,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未能与金融发展同步更新,企业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认可度有限。国内外大量的经验表明,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发挥高校和企业的自身优势,共同培养理论与实践均衡结合、更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行业特色高校作为具有服务特定行业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多学科高校,研究其如何立足地方,利用特殊的行业地位和适当的话语权,在固守自身优势的同时主动求变,适应新时代发展,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持续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意义

(一)满足发展国民金融能力的要求

世界银行认为,金融能力是指金融消费者在既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作出适当金融决定并以最佳金融利益行事的能力,包括引导消费者作出符合自身实际金融决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心。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引领新时代”的伟大跨越,迫切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之相适应。金融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是提高金融能力的工具。行业特色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属于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纳入国民金融教育体系的高等教育层次的金融教育部分,其人才培养狭义上涉及学生为获得相应学位而进行的个人学业的完成,广义上则直接和间接地关系到未来金融消费者金融能力的提升。金融能力是与实践相关的一项综合指标,维度包括知识储备、应用能力和金融价值观。金融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发挥了以需求定供给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同时为提升国民金融决策的技能、发展国民金融能力、维护金融安全、增强抗风险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2]。

(二)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供需匹配度

新文科强调人才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专业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功能定位。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生也属于未来金融消费者,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可以结合自身行业特色优势,树立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通過精准识别行业特色企业在金融领域的用人需求,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在首位。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的提出,为金融人才供给方的行业特色高校在更新传统学科课程设置、突出数字金融、金融科技和提升国民金融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思考维度。另一方面,新文科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将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进一步落实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中。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模式将更加有利于行业特色高校立足行业特色,充分利用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打破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减少纯理论教学所占比重,培养学生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以及迭代思维等思维模式与新型知识技能相结合,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与金融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的难点

(一)独立的校企协同组织机构的缺位

一直以来,学校育人与企业经营周期存在差异,学校重视教的环节,强调把理说透,按照模块、季节安排学制与教学。企业则追求利润最大化,期待按照经营周期安排教学,甚至需要随行就市地增加或者减少专业课程。因此,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的校企协同培养也存在模式单一、形式松散、动力不足等问题。高校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往往也是一方主导,一方配合,教学安排与调整仅依靠任课教师或者学院与企业某一部门的简单沟通。尤其是在行业特色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在涉及特色化课程的校企协同培养时,如,粮食期货的实习实训既要和期货公司打交道,还要涉及相关粮食品种的行业特色企业,在缺乏独立且专门的组织机构的协调安排时,企业常常会担心教学安排打乱企业正常经营,从而无法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校企双方往往缺乏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更不存在独立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协调和处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和就业等。

(二)政策保障机制的缺乏

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责任,常规的合作模式很难激发企业的合作热情,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是校企协同合作培养模式关注的重点。这就需要行业特色高校所在城市政府机构在校企协同育人中通过明确的角色定位来发挥高校的组织协调职能,同时推出校企协同育人所需的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但实际情况是,在行业特色高校所属的省市里,鲜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育人,更谈不上真正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3B1BAE5D-1649-45ED-AF72-F30E808BE669

三、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一)协同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培养,发力于科技,落地在金融,具体到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结合当前岗位技能需求,遵循金融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紧扣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将金融科技应用到特色行业场景中。行业特色高校应该利用自身行业优势,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金融专业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通过利用行业特色企业反馈给学校的市场人才需求信息,确定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办学方向和具体的课程设置,并积极为行业特色高校金融专业开展特色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人员指导。

(二)协同培育特色校内外导师队伍

高等教育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在越来越紧的产学联系及越来越强的应用导向影响下,对行业特色高校的教师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科研为主”“教学为主”式的教师岗位划分难以精准适应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行业特色高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所需的“双师型”教师,其聘任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专业能力突出。二是具有优秀的教育能力,能将专业领导和卓越教学结合在一起。三是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与教师、学生、公司和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双师型”教师应该面向行业产业,通过培训讲座、线上学习互动以及企业实习实践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行业发展现状、行业知识、职业道德和素养、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制定出适宜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缩短与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距离。校内外“双师型”教师的培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精准识别育人需求、精准设计岗位要求、精准开展岗位评价等内容的协调统一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3]。

(三)协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分工与合作。行业特色高校所在的省市政府作为牵头部门,及时出台校企协同培养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激励奖励政策,调动校企双方的参与积极性。明确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计划、质量监控体系和效果评估标准、“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对校企双方工作进行考核与奖励。进一步确立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从而保证相关工作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得以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实现校企融合共赢。对参与合作育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扶持,如,提供优惠贷款、按一定比例减免税收、提供财政补贴等,从而降低企业的参与成本。对于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政府可授予其相应荣誉,并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从而提高企业的声誉[4]。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校企协同育人独立机构,出台相关政策与文件并负责协调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育人中的“人财物”等事宜。同时,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对主动联系、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年度评优、职称评聘时优先照顾。此外,学校应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用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企业的利益。同时,企业也应对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员工在工作任务指派、薪金分配、职位升迁等方面予以一定的照顾和支持[5]。

参考文献:

[1]汪利.财经类专业课程如何打造“新文科”升级版[N].中国教育报,2021-07-26(03).

[2]尹优平.国民金融能力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1:3-4.

[3]谷正气.深度转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现实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6(05):27-29.

[4]许景科,李宏伟,张颖.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09):155-156+159.

[5]袁顺波,张海.校企协同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与动力机制[J].未来与发展,2020,44(05):74-78.3B1BAE5D-1649-45ED-AF72-F30E808BE669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校企协同,提升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水平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