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淳朴又不羁

2022-06-17余斌霞

收藏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瑞兽绣品针法

余斌霞

桃源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而闻名。桃源地处要冲,沅水在桃源县域内自西南向东北蜿蜒贯穿全境,逆沅水向西可深入武陵山区腹地直至云贵,顺沅水入洞庭经长江向东可达江浙,历史上素有“滇黔孔道”之称。交通的便利使得历史上的桃源成为多种文化汇聚之地,世居在这方诗歌田园之地的人们生活富足,闲适恬静,质朴纯真,他们在较富足的物质基础上,不断艺术升华着平凡的生活,编织着充满浓郁传统文化的精神之梦,并载之以日常用器,传情以物,这在当地盛行的刺绣手作物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桃源人在这方土地上创造了湖湘区域独有的桃源文化。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艺术风格独特、地域特色明显,是桃源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湖南省博物馆与桃源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遴选179件(套)公私收藏的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通过“绣工巧多变”“绣艺放异彩”“刺绣美生活”三个单元对桃源刺绣的题材造型、绣技特点及绣品功用等进行展示。解析桃源这方土地上民众独特的审美情趣,管窥湖湘区域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进程中的勤劳智慧与精神追求,进而领略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针法齐备,技法多变,丰富的针法和娴熟的运针技巧丰富了绣品的艺术表现力。完备的平针体系以及掺针的成熟运用,为近代湘绣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湖湘刺绣史上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单元“绣工巧多变”通过“古老针法”和“多样针法”两个组合而对桃源刺绣针法和技法进行溯源,通过“名绣技法”组合阐释桃源刺绣与苏绣和粤绣的关系,而“湘绣技法”组合主要通过桃源刺绣中与当代湘绣有着深厚渊源的毛针、平针、掺针针法,和诗、书、画、印因素来揭示桃源刺绣技艺对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的深刻影响,在桃源刺绣丰富多样刺绣针法和高超的刺绣技艺的展示中,进而揭示桃源刺绣在湖湘刺绣中的地位和重要价值。

白缎地绣“双狮戏球”插屏(图1),纵50、横37厘米。插屏为白缎地,上绣“双狮戏球”纹样,其中狮子尾部表现卷曲缕状毛团的弯曲线条即为锁针绣制成,栩栩如生。锁针在唐以前普遍使用,是我国的一种古老针法。锁针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绣纹效果似一根锁链,故名。因运针方式的不同,锁绣呈现出多种形式。桃源刺绣中的锁针或大面积运用以刻画物像,或小范围使用于物像轮廓勾边。

白纱地纳纱绣“双狮戏球”门檐(图2),纵33、横64厘米。纳绣有纳纱、戳纱、缠纱之分,是我国一种比较古老的针法。较之于常见的纳纱,戳纱和缠纱的技术要求更高,工艺也更复杂。门檐为纱地,运用纳纱、戳纱、盘金、彩上加金丝等工艺绣制“太狮少狮”纹样,具有织锦般的效果,绣品中纳纱、戳纱技艺运用娴熟,表明在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的纳绣技术运用已经被熟练掌握。

蓝缎地盘金绣“孔雀戏花”插屏(图3),纵48、横36厘米。盘金绣是将金、银线依绣地上纹样盘制成各种图像,并用色线将其钉缝固定。桃源刺绣中的盘金运用较多,技法形式多样,具有装饰性强、对比强烈、艳丽夺目的艺术效果。蓝缎地盘金绣“孔雀戏花”插屏运用盘金绣技法勾勒线条,物像造型具有典型的桃源地域文化特色。

蓝缎地绣人物故事纹门檐(圖4),纵35、横89厘米,桃源县博物馆藏。网针是根据物像的特点,以各种色线巧妙地相互牵连,互相依存,结成网状面而形成美丽图案的一种针法,桃源刺绣人物和博古类题材中运用较多的一种针法。蓝缎地绣人物故事纹门檐在人物的服饰、栅栏及博古等部位运用了多种网针,显示出这一时期桃源刺绣中网针技法的运用已被熟练掌握并得到广泛运用。

黑呢地绣“花间锦鸡”门檐(图5),纵52、横73厘米。门檐为黑呢地绣丰羽长尾锦鸡嬉戏于红花绿叶之间,其中主体纹样锦鸡的丰羽长尾上即是运用盖针表现翎毛上的斑纹,色彩丰富炫丽,具有独特的风采。盖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一般用于表现物像身上的斑纹。

白缎地扎针绣“蛙戏图”枕档,一对两件(图6),纵16、横19厘米。枕档为白缎地,绣蛙捕食于花间纹样。蛙背主要运用平绣与扎针绣制,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蛙类皮肤的粗糙质感。针脚之间走线较长是部分桃源刺绣的运针特色,因而绣品中扎针运用较为普遍,扎针在起到固定绣线作用的同时也具有美化的效果。

蓝缎地绣“仕女图”帘(图7),纵70、横52厘米。帘为蓝缎地绣“仕女图”,仕女脸部贴布,上以极简运针施绣绣出人物的眉、眼、鼻、唇等部位,这种开脸技法在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中较为多见并运用成熟。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人物开脸技法有多种形式,除多见的满绣开脸外,也有绣绘结合、地布上墨绘五官、贴布上墨绘五官,以及脸部贴布并仅在眉、眼、鼻、唇等部位施绣等技艺。多样的开脸方式既是桃源刺绣商品经济的反映,也是桃源刺绣民俗的体现。

红呢地毛针绣“太狮少狮”桌围(图8),纵76、横79厘米。毛针是桃源刺绣中一种独有针法,一般用线较粗,绣制时疏密有致地层层加绣,针脚起落之间长短不一,绣线在一起一落之间便具有了蓬松细长的效果。“鬅毛针”是湘绣用来表现猛兽虎狮毛质感的独特针法,被指与桃源刺绣中的毛针有着一定的渊源。桌围为红呢地,运用毛针绣制而成。绣品物像粗犷大气,色泽浓艳,物像表情夸张,具有典型的桃源特色。太狮鼻子以垫针绣制,反映出桃源刺绣具有了粤绣的技法因素。

红缎地三蓝绣“花间狮子”帐檐(图9),纵46、横177厘米。帐檐为红缎地,以蓝色系绣线运用掺针针法绣出“花间狮子”纹样,绣品色泽过渡自如,掺针运用娴熟,表明这一时期桃源绣工在色彩运用及刺绣技艺上较深的艺术造诣。利用同一色系之不同色阶颜色的渐次变化来表现物像是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常见的一种用色方式,三蓝绣即是这种用色方式的范例。

紫缎地绣“太狮少狮”帐檐(图10),纵38、横205厘米。门檐为紫缎地,绣“太狮少狮”纹样。绣品中太狮少狮嬉戏于红花绿叶之间,绿叶硕大婉转,运用分筋针以白色线表现叶脉肌理别致醒目。与苏绣叶脉表现普遍运用的留水路的刺绣技法不同,桃源刺绣往往以分筋针来表现花草的叶脉纹理,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白缎地绣“喜鹊登梅”帐檐(图11),纵49.5、横147厘米。将诗、书、画、印等元素运用到绣品中,使传统的绘画、诗词、书法、金石文字、印章等多种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是当今湘绣的一大特色,湘绣是诗书画印与刺绣工艺紧密结合的艺术品。帐檐为白缎地,绣“喜鹊登梅”吉祥纹样,右题“枝头朋友鹊噪增,光惟兰兴(通馨)竹与子”诗和“仿海上仙人”款,绣紫色印一方等,绣品集诗、书、画、印、绣诸元素于一体,表明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即已开启了湘绣绣画艺术形式的先河。

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以其特有的原生态个性而呈现出独特的气质和品味。表现题材丰富,造型硕大夸张,用色大胆奔放,富有想象力和艺术张力,这一时期的桃源刺绣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风格,具有极高的辨识度。第二单元“绣艺放异彩”从绣品题材、构图、造型、色彩、气质等方面考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刺绣展品,以揭示出桃源刺绣在清代民国时期在美术方面的不俗造诣,其中人物、瑞兽和祥禽题材的绣品是这一单元的展示重点。三个重点展示题材绣品中,人物类的展示又细分为“佛仙人物”“戏曲故事人物”和“生活场景人物”三个组合;瑞兽类主要通过“祥瑞狮子”“獠牙瑞兽”“各种动物”三个组合展示桃源刺绣中各种祥瑞动物;祥禽类通过“凤穿牡丹”“斑斓锦鸡”“莲池水禽”“缤纷孔雀”“喜鹊公鸡”“鱼蛙昆虫”六个组合展示桃源刺绣中多姿多彩的花鸟类绣品。

蓝缎地绣“群仙图”门檐(图12),纵51、横85厘米。门檐为蓝缎地,绣三仙、寿星、魁星点斗和鱼龙变等吉祥纹样。绣品设色雅致,人物神态刻画生动。人物脸部为贴布上仅绣出眉、眼、鼻、唇等部位的技法,以及松针等均为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典型的特色。以人物为表现题材是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中的一大类,人物题材绣品中的人物有佛仙人物、戏曲故事人物和生活场景人物之分,各种类型的人物造型各具特色,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白缎地绣“双狮戏球”帐檐(图13),纵38、横184厘米。桃源刺绣的构图中,常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昆虫如蜜蜂、蜘蛛、蝉、蟋蟀、蝴蝶等点缀于画面。帐檐为白缎地,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双狮戏球”为表现题材,在绣品的中心位置从上至下悬挂着一只吐丝蜘蛛,谐音“喜从天降”,寓意吉祥,反映出桃源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红呢地绣“怪兽戏花”帐檐(图14),纵41、横157厘米。造型奇特多样,表情夸张怪异,以瑞兽为表现题材的绣品在桃源刺绣中最具特色。瑞兽常与造型圆阔细长的绿叶和红花等组合在一起,生趣盎然。帐檐中的瑞兽以“瞠目阔口,獠牙外露”为特征,是桃源刺绣中的特有造型,被认为是沅水流域悠久的巫傩文化遗存。

紫缎地绣锦鸡图门檐(图15),纵48、横79厘米。锦鸡是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中非常多见的一个珍禽纹样,其丰羽长尾和从容大度洒脱之雅态独具特色,妙趣横生,生动传神。门檐为紫缎为地,采用灰色系绣线渐变成像,绣制出一对锦鸡嬉戏于梅林之间。绣品设色高雅,构图简洁,物像刻画精准,显示出绣者不俗的艺术品味。红呢地绣博古纹插屏(图16),纵161、横84厘米。插屏以红呢为地,以古瓶和吉祥花卉瑞草为表现题材,体现出桃源民众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古瓶肩部盘踞的瑞兽是桃源文化的特有符号,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绣品色泽沉着,构图大气,品味高雅,是桃源刺绣中难得的精品。

白缎地绣“沅水风光图”门檐(图17),纵35、横96厘米。门檐为白缎地,绣“沅水风光图”。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山水题材绣品常以贯穿桃源境内的沅水为表现对象,画面一般由远山近树、飞雁棹舟、洲渚亭阁组成,构图连绵简洁,意境开阔辽远,具有文人画的气质。

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以实用品居多,偶有陈设件。从家居日用到服饰装扮,从文玩小件到婚嫁寿庆礼仪,再到节日和信仰活动等用物,桃源刺绣曾广泛使用于民众生活,在美化生活的同时,还起着丰富民俗活动的作用。第三单元“刺绣美生活”单元通过“家居日用”“服饰广用”“礼仪”三个组合阐释桃源刺绣在民众家居中的广泛使用,以展示桃源刺绣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

白缎地绣花鸟纹插屏(图18),高82厘米。插屏是陈设于几案上的一种摆设,一般于镜框中插入图画或大理石、彩绘瓷版等,配有座架。白缎地绣花鸟纹插屏以白缎地上绣花鸟纹作为插屏内心,座架为桃源木雕技艺制作。插屏融桃源刺绣与桃源木雕技艺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是一件难得的“桃源工”佳作。

白缎地绣“瑞兽戏花”云肩(图19),纵97、横121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云肩为白缎地,四合如意造型,如意头中依形绣“瑞兽戏花”纹样。刺绣在桃源民众服饰中得到广泛运用,生活中的上衣下裳、荷包、鞋子,婚嫁用轿衣、盖头、新娘服、云肩,儿童用品中童装、童帽、围嘴、披风,乃至表演用的戏服诸物等都以刺绣进行装饰。

紫绸地绣瑞兽纹挽袖(图20),纵50、横12、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挽袖为紫缎地,绣瑞兽花草纹样为饰。挽袖兼具装饰性和功能性,使用时以线缝缀在衣服之內,穿时翻卷在外,既美观又可调节衣袖长度,是清代女子服装上最常见的一种装饰。挽袖多采用刺绣工艺,装饰纹样题材广泛,色彩华美。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当今时代所大力倡导,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17年3月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旨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全社会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弘扬,达到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民众收入的目标。“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尤其着力于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的特色技艺和针法的展示,我们希望通过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技法工艺之精髓的揭示,达到指导当今桃源刺绣个性化技艺的恢复与发展的目的,从而避免千绣一面的囧境,为恢复桃源刺绣中的传统技艺,为当今桃源刺绣焕发活力,走上个性化的传统工艺振兴之路助上一臂之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与当代社会的密切结合贡献博物馆人的“非遗力量”。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瑞兽绣品针法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瑞兽
鎏金瑞兽钟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辟邪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