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虎年说虎物

2022-06-17刘晓晨

收藏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白文朱文

刘晓晨

吉牛辞旧岁,祥虎迎新春。“百兽之王”虎位列十二生肖第三名,虎年出生的人被认为是勇敢、正义的化身。中国是虎的起源地,在我国陕西省蓝田公王岭及河南省渑池兰沟均出土过虎化石,距今分别为一百万、二百万年的历史了。老虎作为食物链中的顶端狩猎者,深受猎牧时代古人的崇拜,成为当时高等图腾,也是先民辟邪禳灾的吉祥物。虎形象在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显著的地位,象征雄伟、强盛、权威、生机与活力。虎文化反映了我国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虎文化概说

崇虎文化历史悠久,以绘画、雕刻、织绣、漆制等工艺技法制成的虎形工具、器物、服饰等,实物化传承和丰富着我国特有的崇虎文化。新石器时期大范围、多领域的出现了形象写实、简练传神的岩画虎作为祭祀图像。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曾出土以蚌壳摆塑伏羲虎图案(图1)。当时大量的玉被磨刻成凶猛威严的虎形象的玉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虎文化逐步规范化,虎纹更加图案化、抽象化。商周时期,虎图案作为一种重要纹饰出现在青铜器、玉器上,之后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从历史遗留的虎纹铜镜、虎首瓷罐、青瓷虎子、虎纽錞于、虎形铜带钩、虎纹铭文戈、虎纹青铜剑、虎纹青铜矛等,不仅说明先人对虎的喜爱,也是权利的一种体现。远古社会在政权、神权的集中情况下,出现了极具威慑力的饕餮纹,并大量展现在玉器、青铜器及陶器之上,这些器物主要用以祭祀、佩饰、装饰之用,是统治者威严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开放,神灵淡化,玉虎雕刻较多,姿态各异,感觉更为平和、温顺、人性化。此时出现了铜质虎符,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专符专用的调兵凭证。汉代,崇虎之风盛行。虎以白虎的形象与青龙、朱雀、玄武合称“四神”,具有驱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取虎形镇邪,以其威风异常也。”武臣、勇士被称为“虎臣”“虎贲”,虎被赋予勇敢的色彩。虎大量的装饰于佩玉、砖瓦、墙壁、布帛、墓道、青铜、石雕、门等之上,虎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他即是装饰,也是辟邪之物。汉《风俗通义·祭典》:“常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汉代十分盛行门上画虎御凶。这种习俗一直到晋唐时期仍非常流行。南北朝时期,民间砖雕上常有虎图案出现。但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信仰逐渐替代自然崇拜,卷毛狮子雕题材成为当时的艺术主流。王公贵族墓道内出现体型高大,夸张变形的如虎、狮、龙、凤等“辟邪”石兽。唐代,狮兽被认为是瑞兽,完全替代了虎的位置,成为祥瑞的象征,也是当时的艺术描绘的主要题材。宋元时期,虽然虎纹装饰不如前代般主流,但以虎为装饰的器物及绘画作品仍然不少。特别是明清时期,除了器物、书画作品上用虎来装饰外,用以区分官员的级别的补子上也出现了虎纹(图2~图4)。

另外,虎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一直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农村延续发展着,在民间艺术家的刻画下,虎纹饰变得憨态可掬,色彩艳丽,如虎帽、虎鞋、虎枕、虎玩具以及面花礼馍等形式多样,层出不穷。时至今日,各少数民族也仍有崇虎的信仰习俗。

相传每年农历五月是毒月,端午之际东汉天师道创始人张天师即以菖蒲为剑,即以艾叶制成虎形用以解除瘟疫之毒害。后来,每年端午人们都会将艾叶悬于门楣之上,以保全家平安。当今,每每端午人们还有将艾叶插入门楣的习惯。

二、话说虎文物

(一)虎画

虎,作为自然界中自带王者之气的一种动物,自古深受人们崇敬与喜爱,在中国绘画史中,以虎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作品历代皆有,成名者亦比比皆是。早自三国时期,有曹不兴善画龙虎马。晋代的卫协曾画《卞庄刺虎》。南北朝时期,善画虎豹的有陶景真、张僧繇等人。唐代有陈乾晖、张素卿、李渐等人。五代有石恪、厉归真、李煜。宋代有包拯之子孙包鼎、包贵、辛成、龙章等。元代有包寀、周耕云等。明代有陈希尹、商喜、商祚、赵廉、戴进等。清代有朱伦瀚、丘天民、席文卿、高其佩、常钧、傅元澄、黄玉桩等。近代以来有张善孖、何香凝、高劍父、刘奎龄、刘继卣等。

1.清朱伦瀚虎啸图轴(图5)

全纵264、全横89、心纵173、心横68厘米。设色,纸本。

图绘深山老林,山石陡峭,路窄崎岖,一虎正在上山。画心左上题:“乾隆戊寅首春三日寅时指画。东海老渔朱伦瀚。”下钤“朱伦瀚印”白文方印、“涵斋”朱文方印。左边郑燮题:“登山更不须平地,入树何曾畏棘枝;画出虎情兼虎态,寅年寅月日寅时,板桥郑燮”,下钤“郑燮之印”白文方印、“俗吏”朱文长方印。右边书诚题:“风生虎啸恨空间,画里雄姿果供群,生长北平谭快事,当年曾拜故将军。乾隆五十年新正三日,书诚拜题”,下钤“书诚之印”朱文方印、“目道存”白文方印。上诗堂有题二,其一为:百龄题行书十行。“乾隆戊申正月三日题,三韩菊溪百龄。”,下钤:“百”朱文圆印、“龄”白文方印、“书生本色”白文方印。其二:姚鼐题行书十二行。“涵斋先生登山虎图,应白泉观察属,乙卯九月桐城姚鼐。”下钤“姬传”“姚鼐”皆朱文方印。下有王文治题跋廿六行,跋尾“嘉庆初元丹徒王文治敬识”,下钤“王文治”朱文方印。

朱伦瀚(1680~1760),高其佩外甥,字涵斋,号亦轩,亦号一三。清代书画家。先世山东历城人,隶汉军正红旗。康熙五十一年(1712)武进士,官正黄旗汉军副都统。能武善文。工书法,擅众体。擅指头画,因其攀石炭车取炭伤及右手中指,愈后指甲独厚而锐,有微凹能容墨,故以指代笔。康熙皇帝曾将其所创作的画扇赐予高丽国王,高丽国王以厚币乞画,一时传为美谈。

2.清朱伦瀚山虎咆哮图轴(图6)

全纵354、全横146、心纵228、心横125.8厘米。设色,纸本。

图绘老松怪石,山石上一老虎蹲坐。左上“雍正十一年夏月,朱伦瀚指头画”,下钤“朱伦瀚印”朱文方印、“涵斋”白文方印。右下行书跋“朱公字涵斋。康熙壬辰武进士,仕至副都统。工指头画虎,四年时以煤画壁,作人鬼为兽形,各具言态见者,诧为奇异。一日攀煤车取煤压伤中指,此愈则此指甲独厚而锐,上微凹,可容墨,遂以指画擅名。圣祖甞书其所画扇赐高丽国王,王复请具币帛乞画。至今彼国人求都尚出美价争购。”款“道光戊申吴兴陆以霖跋”。下钤“陆以霖”白文双灵方印。

3.清朱伦瀚龙虎风云图轴(图7)

幅长315、幅宽136.5、心长218、心宽126.5厘米。设色,纸本。

上绘风云变幻,一龙隐现,一身三现。下作老松错落,一虎行走于山间,抬头仰视,虎嘴微开。右款:“东海朱伦瀚指头画”,下钤“朱伦瀚印”白文方印、“涵斋”朱文方印。

4.清阿尔稗虎饮图轴(图8)

全长345、宽124、心长177、心宽98厘米。设色,绢本。

绘山石陡峭,松枝隐现,溪水涓涓,青苔礁石,一猛虎站卧于礁石之上,弯腰屈背,虎首下俯近地,虎尾翘起呈S状,四爪紧扣地面,虎目圆瞪,虎耳竖立,虎舌舔水,神态焦急,似乎口渴难耐。峭石、松枝的静态与老虎、溪水的动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画面刻画的真实生动,正如《八旗画录·自叙》所评价的:“阿尔稗之鸟兽、莽鹄立之写真”,都是形神兼备,笔墨精妙的佳品。画心正上方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大方印。左下角:“臣阿尔稗恭画”,下钤“臣阿尔稗”朱印一方。

据清《内阁大库档》道光二十七年《翔凤阁恭贮宫殿并文溯阁夏园广宁行宫陈设器物清册》记载翔凤阁藏《阿尔稗画饮虎图轴》。时隔64年之后,在《宣梳档》“盛京清宫宝器册”中又记藏有《阿尔稗画饮虎图一轴》,可见,《宣统档》同《道光档》的记载是一致的,那么阿尔稗这幅《饮虎图》从乾隆五十七年(1792)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最后至宣统年一直收藏在盛京宫殿,这一点通过三朝档案的记载可以得到证实。同时也可以说阿尔稗的这幅画当是乾隆时期阿尔稗之佳品。

此画从乾隆五十七年由懋勤殿交盛京恭贮直到宣统末年一直在沈阳故宫,后可能是因为历史原因又与其他文物一并进京,1959年又由北京故宫调回。

5.清高其佩虎啸图屏(图9)

全纵261、全横79、心纵254、心横63厘米。设色,纸本。

图绘一虎下山,虎回首状,怒目横扫,吱牙咧嘴,虎尾上翘。左上题七绝一首“怒能振地啸开天,猿豹豺狸敢并肩。只是如何容伥鬼,致令媚术古今传。”旁钤“高其佩印”白文方印、“指头生活”朱文长方印、“古之旌也”白文方印。

高其佩(1660~1734),字韦之,号且园。清代官员、画家。辽阳铁岭人。善指头画人物、花木、鱼龙、鸟兽、钟馗。师法古人、自然。天资超迈且刻苦钻研,创指头画,后世追摹者多。其外甥朱伦瀚、李世倬传承其艺。

(二)虎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汉字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变、发展,不断地完善着。距今约4000年前的殷商文字——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秦国,丞相李斯将大篆简化成小篆,同时期产生的书体还有隶书,它是由篆书深化而来的。汉代,又产生了章草、今草。唐代,狂草出现,之后楷书盛行。书法基本经历了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几个阶段,“虎”字在文字的历史海洋也不断衍变着。

1.清尧山依克唐阿一笔虎字轴(图10)

纵131、横64厘米。

草书,一笔成虎字,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引首“学问深时意气平”朱文椭圆印。右款“尧山依克唐阿”,下钤“尧山”朱文方印、“依克唐阿”白文方印。字上一印不清。

依克唐阿(1833~1899),满州镶黄旗人,姓扎拉里氏,字尧山。祖籍吉林伊通州。清晚期名将。在抗击日、俄侵略中功绩卓著,受朝廷器重,被授为头品顶戴、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管理兵刑两部,兼管奉天府尹事务,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等官职,曾获皇帝赐予“法什尚阿巴图鲁”封号,并有“东北三省海外天子”“虎将军”之美誉。

2.清李世忠行书虎字轴(图11)纵92.5、横50.7厘米。

草书虎字,铿锵有力,笔走龙蛇。引首九叠文。左款“李世忠”,下钤“江南提督军门李世忠写字印”朱文方印、“松崖氏”白文方印。

李世忠,生卒年不詳。河南固始人。初名昭寿,一名兆受,字良臣,号松崖。咸丰年补参将,后升提督。

(三)虎纹器物

虎纹自图腾始,渐渐的走入人们的生活,从此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虎形象。漆、木、玉、织绣等各种材质制成的物品都可以饰以虎纹及虎相关的传说故事,从器具、陈设到服饰等,从日常到礼仪等,皆有虎的身影。

1.清剔红降龙伏虎图圆盒(图12)

高4.2、口径13.3厘米。盒为圆形,子母口,平顶,直壁,平底。木胎,外髹朱漆,盖面雕罗汉降龙伏虎图,背景雕龙腾于如意云间、秀石竹林、老松虬枝,林中两位罗汉袒胸露乳,一罗汉坐于秀石之上,另一罗汉倒骑于猛虎背上。盖、底壁均雕回纹。盒内及外底均髹以黑漆。降龙伏虎出自佛教故事,意为法力制服龙虎,比喻能力极强,可以战胜强敌及克服困难。清宫生活用品,盛具。

2.清彩绘敔(图13)

全高57、敔长56、高25厘米,敔腿距前23、后20厘米,底座长53、宽31、高39厘米。敔髹以黑、红色条纹,为卧虎形,双耳直立,怒目圆睁,伸颈探头,四肢蜷曲,长尾卷曲于身左侧。虎背安插有红、黄、蓝、绿等彩色(长方形木条)26片,用于演奏划响。敔下部附座,为木制金漆长方形须弥台式,座上部浮雕多层海水江崖护板,中部为束腰方形,中下部为多层莲瓣纹台形,台座上部一侧安有两只云头状木柱。清宫划拨乐器,为沈阳故宫原藏。

3.清墨玉虎头佩(图14)

长5.7、宽4.2、厚1.6厘米。此佩以整玉制成,墨色。形似口字,上端平面,其余为弧形,顶端中部穿以双孔,用以挂系绳链。佩两面均刻划虎头纹饰,以简单的几何纹勾勒出虎头的面部,卷云纹装饰成鬃毛,螺旋纹般双眼,另有菱形网格纹。虎头纹饰灵气可爱,与现代的加菲猫有些许相似。清宫佩饰、工艺品。

4.民国白玉虎纽陆海军大元帅之印(图15)

印玺全高8.8、印面长、宽均为12.7厘米。此玺为国家一级品,由整块白玉雕刻制成,材质光润洁白。玺上部雕十字交叉形伏虎、飞雀纹纽,下部为方形台印。印边缘较宽,印面刻朱文篆书“陆海军大元帅之印”四行八字。

5.清木雕双虎(图16)

高24、长37厘米。清宫传世木雕工艺品。整体依树根状巧作成双虎状,一大虎口叼一小虎,大虎行走状,虎身健壮,虎爪强而有力,虎尾上翘,非常可爱。雕者因势造形,遂得此写生小品,属巧工细雕之作。

6.清红木云头条案(图17)

全高119、长308、宽50厘米。此件条案通体为红木制成,案面为平板素面,两侧加肩榫成翘头形状,翘头两面雕刻云头纹。案面下部两侧均浮雕麒麟、老虎、天马、灵芝、万年如意、双钱、回纹。四条案腿面雕刻寿字、蝙蝠、盘肠、灵芝、云头纹,四腿下部为四只伏兽。左、右两侧案头下各浮雕一只如意。清宫陈设品。

7.清纳纱老虎补子(图18)

长、宽均为27厘米。清代官服上标志品级的徽饰。为清武职四品官员所用。胸前补为两片式,背补为一片式。补子为纳纱面,中间绣以老虎,老虎回首望天,尾巴上翘,站于海水江崖之上,间饰如意云、八宝、红日及秀石。缘饰一周桃实图案。

纳纱工艺复杂、耗时成本高,此补具有历史、艺术双重价值。

8.清蓝缎彩绣老虎补子(图19)

长、宽均为27厘米。清代官服上标志品级的徽饰。为清武职四品官员所用。胸前补,呈长方形两片式;后背补为正方形一片式。补子为蓝缎面,中间绣以老虎,昂首翘尾,站于海水江崖之上,间饰如意云、红日、牡丹、灵芝、蝙蝠及秀石。边饰一周回纹。补子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9.清石青绸武官老虎补服(图20)

通长116厘米。清朝四品吉服。圆领,直平袖,对襟长褂式,该褂采用石青暗团花鸟纹面料,其前胸、后背处分别缝有彩绣老虎图案,以标志官员的等级。清朝官制补服在继承明朝补服特征的同时,也发展出极具本朝特点的补服。明式补服为袍式,补子以完整的双兽或双禽形式织于袍服之上;清朝补服为对襟式,前胸、后背均绣以预先绣制好的单兽、禽图案补子,故前补裁成两片,以便开襟系扣。

10.清纳纱绣卧虎紋香袋(图21)

长4、宽7厘米。清宫装饰品、工艺品。香袋呈云形,纳纱绣制成,以深、浅绿色为缘,黄绿色为地,上绣一卧虎,虎双耳竖立,双目圆睁,血盆大口。

11.清月白缎钉绫彩绣五毒虎头鞋(图22)

长25,高6.9厘米。虎头鞋用月白缎制成,鞋面贴布绣以一周如意云头纹及虎头纹。鞋口为黑缎地,绣以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等五毒及花卉纹饰。

(责任编辑:郭彤)

猜你喜欢

白文朱文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发现木耳
闪电结婚
闪电结婚
闪电结婚
“新金融商品教父”跳海:照搬“喜新厌旧”走向绝路
十个骨灰盒
怪僻的游客
苏轼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