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动虎随风
2022-06-17张语师高雪
张语师 高雪
纷繁扰攘的辛丑年渐进尾声,企盼安宁平定的壬寅年即将到来。寅,在十二属相里为虎。中国自古以来就以虎为吉兽,尤以白虎为尊,其五行方位在西,主兵与刑,但也有驱凶辟邪之效,故自古以来有把器具塑成虎形,以祈平安。
虎在民间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在中国民间传说里,虎是具有大威能的神物,因其长相凶恶,极具威慑力,人们认为虎能驱除邪祟,护佑世人,也有人相信虎能驱除火灾、失窃等灾祸。因此,将虎当成神来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
虎在道教中的地位与龙齐名,道教正一派“祖庭”为龙虎山,道教著名经典为“龙虎经”,炼制的丹药被称为“龙虎丹”,可见虎与龙在道家眼里是地位比肩,不分轩轾。古文中咏虎诗词更不知凡几,如:
李咸用的《猛虎行》:“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怯敌辱其班,虚言负其恩。爪牙欺白刃,果敢无前阵。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齐己的《猛虎行》:“磨尔牙,错尔爪。狐莫威,兔莫狡,饥来吞噬取肠饱。横行不怕日月明,皇天产尔为生狞。前村半夜闻吼声,何人按剑灯荧荧。”
储光羲的《猛虎词》:“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肉岂不甘,所恶伤神明。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蒙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章耀明日,爪牙雄武臣。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震。君能贾馀勇,日夕长相亲。”
可见,虎影响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其影其形无处无时不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如常将英勇善战的勇士称为虎将、虎贲;精锐的步兵和车兵称为虎贲龙骧;儿童长相敦实可爱,称之为虎头虎脑;人们行走迅捷有力,称为虎虎生风等,无不说明中国人对于虎的既敬且畏的情绪。
有关虎的艺术品种类繁多,从表现手法看,可分为:绘画、刺绣、剪纸、模印、线刻、浮雕、透雕、圆雕等。从质地看,可分为:玉虎、铜虎、石虎、金虎、陶虎、瓷虎、布虎等。从功能看,可分为:器皿、器座、装饰品、观赏品、凭证、玩具、卧具、印纽附件、建筑物件等。
从战国、秦汉以來至两晋南北朝到近现代,数之不清的器物上均或塑或刻虎形,如水盂、杯盏、碗碟、酒具、茶具、瓷枕、笔筒等,或铜或铁,或竹或木,或陶或瓷,虽形制不一,材质不同,但寓意却相通。
中国古代对虎的崇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上表现突出。在古代,虎形应用最多的是在兵符、战旗等作战器具上面,如虎符、白虎旗等。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各王侯均制虎符交于驻军或地方官员,用做调兵凭证。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战国时的“杜”字锏虎符。
军旗上面绣制白色虎纹以为白虎旗。古时行军打仗在白天辨别方位主要依靠军鼓与旗帜,故军中制作五方神兽旗:青龙旗、白虎旗、朱雀旗、螣蛇旗、玄武旗。因白虎方位为右为西,故悬挂白虎旗的指示方位在右在西,以便军士辨认方向,听从指挥。虎形在古代军械上也有所体现。
汉锯虎弩机(图1)
此器物通长10.2厘米。吉林省博物院藏。此弩为青铜质地,结构由郭、望山、牙组成,其他部件遗失。器物整体刻有纹饰,其中望山铸成虎形,此虎形为坐虎形态,目视前方,有欲择人而噬之气势。
大量陶瓷器物上出现虎形,则是在汉、魏、晋、南北朝时,尤以虎子为代表。虎子,又称“楲”,形若伏虎的一种器物,用途有水器与溺器两说。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绳索式,或塑成一小形奔虎状,腹侧刻双翼。中期以后,造形渐趋简单,器身与扁罐相类,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装饰。至晚期虎首和四足逐渐消失。
东汉釉陶虎子,口部饰有虎首,背有扁平提梁,下有四足。东吴赤乌(238~249)前后的青瓷虎子,口部不见虎头装饰,提梁作虎状,腹下有四肢;后逐渐盛行口部堆贴虎头的装饰,两侧刻划飞翼,四足蹲伏。西晋出现一种圆球腹,平底,没有虎形装饰的虎子,但数量较少。东晋,南朝盛行圆形虎子。两晋青瓷虎子盛行的原因在于:当时魏晋以降,战乱不已。文人士大夫对生命的脆弱,人生之无常有着切肤的感受,遂淡漠仕途,退而追求现实生活之精细与艺术。由此助推了青瓷的生产,出现了一批风格独具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象生性青瓷作品。如羊形、狮形、兽形、蛙形、人形、鳖性、牛形、蟾形、鸡首形壶、尊、盂、烛台、熏炉、虎子等艺术水平极高的青瓷作品。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晋青瓷虎子(图2)
高7.1、长25厘米。吉林省博物院藏。器呈虎形通体浑圆、腰刻飞翼。施釉稀薄有脱釉现象,胎色细腻。造型不求外表形似却注意内在表现,以及对头、足、尾、翼的细致刻划,集模印、印花、锥划等装饰手法于一体,圆雕、浮雕及阴刻并用,精巧不失质朴是晋青瓷中的一件代表佳作。
虎纹也是出现历史较早、沿用时间较长的中国传统纹样之一。在商代青铜器上已经使用虎纹,一般使用虎的侧面造型,虎口大张,虎尾上卷,也有的是双虎纹。虎纹应用于青铜器装饰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
西汉中叶,青铜器纹饰变化较大,尤其是铜镜题材发生了重大变化。奇禽异兽这些人们想象中的神物多采用生活中常见的走兽、家禽、飞鸟等现实世界的动物形象。数量众多的多乳禽兽纹镜,尽管内容形式排列不同,但是在这些图纹中,我们发现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十分突出,其中白虎就是我们的虎。它们或同时出现在一面镜子上,或与其他奇禽异兽交错出现,四者完整地组合在一起,被人们称之为四神。四神是汉镜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题材,也是影响深远的图纹。在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龙虎镜、瑞兽镜更是奇禽异兽一统天下。生龙活虎、风云际会、瑞兽合群、驱逐飞奔。龙虎镜中的龙虎多为高浮雕,浑圆舒转、高低起伏,有的一龙一虎左右对峙、张口咆哮;有的二龙二虎或三只虎环绕,似有出没云雾之中的寓意。高浮雕使禽兽形态更为活灵活现,构图方式也多样化。四神和其他禽兽虽然经过夸张变异为吉祥的神物,但它们有头有尾、有脚有翅,强烈地使人感到这是大自然中鲜活的动物形象。古人凭其想象力而造成如此的形状,当然同时也就赋予了它们非凡的神力。虽然我们不能确知古人所指,但想来无非也就是祛邪佑福罢了。
三国龙虎铜镜(图3)
直径10.5厘米。吉林省博物院藏。此镜形状为圆形、圆纽、圆纽座。一龙一虎夹纽对峙,龙的身躯部分压在纽座下。边缘为一周锯齿纹和一周双线波状纹。镜中的虎飞腾跳跃,表现出兽中之王的特征。属禽兽纹镜类。龙虎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神兽,在汉墓中最为常见。因此成为道教的保护神。三国龙虎镜的铸造是古人以求祈保天下太平的表现。
虎在古人眼中也是趋吉避凶的瑞兽,《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战国时期的瓦当常使用虎纹,既有奔虎图案也有双虎嬉戏图案。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也常使用到虎纹。
汉虎纹瓦当(图4)
此瓦直径18、缘厚2厘米。吉林省博物院藏。虎纹瓦当泥质灰陶,中有凸圆。虎作张牙舞爪、长尾卷曲布满全身。此外,一些玉器和建筑装饰以及剪纸、刺绣常使用到虎纹。虎紋较为常见的题材是镇宅神虎纹。镇宅神虎纹是以虎纹为表现主体的纹样,有的是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在下山,作回头望山状,也有的是大小两只老虎在嬉戏,还有的是老虎驱除五毒的图案。镇宅神虎纹常被绘在门画或民间剪纸上,有一些建筑大门上也常绘有镇宅神虎纹样。
在我国民间,将老虎当成神来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年终大祭时,就祭祀老虎。《礼记》中有“迎虎”的记载,古人认为老虎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祭祀老虎,是因为它能吃祸害庄稼的野猪。在我国民间传说里,人们相信老虎是极具威力的动物。它们能够驱除家庭的三灾,即火灾、失窃和邪恶。因此,很多人家都喜欢在室内的墙壁上张挂虎画。常见的虎画,有“下山虎”和“上山虎”之分。下山虎多为饿虎扑食的姿势,常常配上雪景山石,突出虎威,用来镇宅辟邪。此类虎画,应当挂在迎门墙上,借其凶猛的气势,镇住入侵的邪祟。上山虎一般采用抬头望月的姿势,饰以松枝明月,显得宁静深远,寓意平安无事。此类虎画,应当挂在室内侧墙上,取其步步登高之意。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虎与福读音相近,因而虎又成为福的象征。比如南方年画中《五虎(福)图》便属于此类。此外,北方的妇女还喜欢用大红纸剪出各种各样以老虎为题材的窗花,形象质朴可爱,贴于门窗、室内,营造出吉祥红火的气氛。人们把威猛的老虎作为一种吉祥物加以崇拜,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与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中,人们对虎有许多艺术的形象。大约在北朝晚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中便开始出现了带虎头帽的天王形象,在唐代的唐三彩武士俑也有带虎头帽的天王武士俑。虎头帽、盔在我国佛教艺术中作为护法的帽饰被一直保留下来。出于对虎的崇敬,在中国的百姓生活中也出现了为儿童缝制的虎头帽,期望用驱邪镇恶的虎头帽佑护儿童健康成长。
在传统的美术作品中,虎的形象更是描绘的威猛生动,虎虎生威。将虎的形象用于瓷器装饰早在晋代便已出现。到宋代,北方磁州窑的虎形枕尤为生动。在保存至今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中,以虎为造型或装饰的亦为数众多。如放在墓门外辟除邪祟的虎形镇墓兽,专作随葬品的青白瓷虎瓶。在道教魂瓶龙虎瓶上更是多见。
宋白釉黑虎罐(图5)
此罐高13、口径8.5、底径6.7、腹径15厘米。吉林省博物院藏。黑虎罐上面绘画的老虎非常写实,眼睛、尾巴、身上的斑纹以及肌肉线条都画的栩栩如生,看上去非常凶猛。
宋龙虎魂瓶(图6)
此瓶高43.5、口径8.5、底径8、腹径12.2厘米。吉林省博物院藏。魂瓶上的虎张牙舞爪,奋趾腾跃状,平添了一份怪诞神秘色彩。
清咸丰哥釉龙虎瓶(图7)
此瓶高46、口径13.4、底径12、腹径20.5厘米。洗口、长颈、瘦长腹、圈足外撇、釉色灰白、通体开片,肩部堆贴黑彩龙虎相斗图案及云、草、鹤纹饰。明末清初,又是绘画写实度比较高的一个时期。这时候的老虎画的比较灵动,特别是清代早期,头大、眼睛大、毛多、斑纹弯弯曲曲、肌肉线条清晰、神态生动;康熙以后到清中期,老虎画的又开始草率,虽然有动感,但细部的刻画比较潦草;到了清晚期,老虎纹样更加随意,有点像卡通画,整个形象没有了虎威的气势,显得比较可爱,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民国。
中国古代虎形造型还有很多,本文所诉只是其中部分代表作品,但由此我们对历代虎形雕塑艺术也可略见一斑。从整体风格看,商代作品造形奇特、端庄沉重、华丽繁缛、形象怪异,有一种威严而神秘的色彩笼罩其上;西周时期则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不再咄咄逼人,造形也相对简洁一些;春秋战国更显华美;两汉时代造型古朴,神态夸张而强调力度和动势,寥寥数笔雕刻就有一种灵动之势,于浑厚中彰显雄健的力之美,具有中国雕塑艺术写意传神的特点。其他朝代也各具特色。至清代,雕刻手法更加流畅而娴熟,创造了中西合璧的造型风格,在写实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责任编辑: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