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实践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6-17付红珍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教学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研究,认为应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细化与拓展,更加关注实践教学,并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教学手段,倡导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通过教学实例进行说明,以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使课程教学走向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课程改革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2-0141-04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理论课程之一。如何上好这门课,使其真正发挥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幼儿教师要做到有效地引导、教育儿童,就要具备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并正确地认识儿童的心理特点。然而,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感觉晦涩难懂,学习动力不足。对此,有必要分析和思考存在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如何让学生了解儿童、读懂儿童、认识到儿童心理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如何讓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围绕这些问题,课程组在对课程的地位、性质、作用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等文件的要求,进行了课程建设的探索,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细化与拓展,调整和优化教学手段,并改变考核方式,同时尝试结合教育信息化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模块的构建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综合采用以任务、项目、证书标准为导向的筛选办法,构建“两种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四种形态”(学科知识、技术方法、知识与技能融合、职业活动)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载体。该课程以产出为导向,以实践取向为指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程建设中,课程组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以“够用会用”为目的,增强学生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案例通过心理学经典案例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重在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课程改革中,针对如何以实践项目为导向,将幼儿教师的岗位工作能力一一转化为本门课程的学习模块这一问题,课程组进行了深入分析。先分析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然后经过团队的分析与讨论,认为各个职业岗位能力必须转化为具体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课程组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学习特点,在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学习模块中设计了五大学习模块,11个实践项目(见下页表1)。其中五大学习模块分别是: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概述、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本课程以项目为导向,给学生布置课程项目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设计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知识点。这样的设计不仅教学重难点突出、导向明确,还提高了教学的可操作性,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

每项任务都以真实的情景问题作为引子,在设置问题时考虑了以下三点:一是问题的设置是否精准体现教学目标;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到的知识点是否有针对性;三是结合学生实际,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本课程共计48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个学时,实践教学18个学时。在课程的各个学习模块中,项目教学以真实的案例为指引,以分析情景、小组讨论、视频演示、角色模拟、任务训练等方法组织实施教学。具体来说,课程学习模块的划分、实践项目的设立能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让学生对课程知识举一反三。如“幼儿注意力的发展”这一实践项目中,通过幼儿园实地见习可以跟踪观察幼儿的精细动作,如手部动作的发展,通过看和听,进而反思内化,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并应用于真实发生的教学情境中,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计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局限,采用个性化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大胆表现,精准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倡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可在高职高专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通过主题讲授、案例分析、重点精讲、归纳总结、实践提升来实现。其中,主题讲授在课内教学中完成,案例分析在课内或实训室或幼儿园完成,重点精讲在课内或幼儿园完成,归纳总结、实践提升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实践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分析、内化总结来实现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中,课题组设计了配套的实践内容,制订了目标、内容、指导方法及考核标准,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自我向上的内在发展需求。因此,教学模式的革新要做到与科学前沿、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并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创建优质高效的学生课堂,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学生,鼓励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强学生的内生动力,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实行“做中学”的学习模式,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幼儿想象的发展”这一节教学中,教师课前利用职教云平台上传文本资料及视频案例,包括“学前儿童想象发展”数字教材、文本、幼儿游戏活动视频片段、幼儿绘画作品图片等,要求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思考三个问题:问题1,幼儿想象的发展规律及特点;问题2,幼儿游戏活动中所体现的幼儿想象特点;问题3,结合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按年龄将幼儿绘画作品进行归类并说出理由。课堂上,教师抽查学生对问题1的探究情况,同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2、问题3进行组内讨论,形成小组学习成果。小组分享展示,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指导,梳理知识重难点。整个过程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知识的内化。教师通过小视频、资料和课件呈现等方式,让学生先在课外自学理论知识并发现问题,再将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深入学习,教师课后再布置拓展任务,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途径进一步讨论和延伸问题。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他们“乐学”“爱学”“勤学”。

(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根据学校的有关要求,课程组对本课程的评价方式进行了一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体现发展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特点,全方位、多角度考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检验教师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过程考核包括案例集(库)、小组汇报、实践报告(观察类、调查类、实验设计类)、课堂表现(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整理笔记、小测验等)四个部分。其中,案例集(库)是学生对儿童观历史演变及儿童发展观的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班级儿童发展案例集(库);小组汇报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学生自由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查阅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汇报材料,由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进行成果汇报;实践报告通过在课堂实训、实训室实训、到幼儿园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方式,由学习小组形成各类报告,考查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课堂表现即通过了解学生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整理笔记、小测验等的情况,考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掌握的理论知识情况。期末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内化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三、教学实例

(一)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线上发布微课视频、课件、练习题等学习资料,通过微信、QQ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线上线下自学任务、线上作业测试、线下到幼儿园见习收集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案例等,并上传平台,进行成果分享和线上讨论。课前准备的目的是“入耳”,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知识。

(二)课中探究

以项目“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为例,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目的在于“入脑”,让学生能迁移内化知识,懂得批判反思。

第一个环节是情境导入。导入学生熟悉的场景,播放纪录片《幼儿园》的入园焦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围绕问题“视频中讲了什么?为什么?”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学习资料,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环节是探究新知。学生思考“情绪是什么”“幼儿的情绪有什么特点”“怎么培养”等问题。本环节又分为三步:第一步,根据问题进行猜想,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第二步,依据感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围绕问题借助教材、线上资源及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探索,学生可自主探索,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教师作为合作者和引导者参与其中;第三步,各学习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分享学习成果,面对有分歧的问题,学生展开头脑风暴,通过讨论、辨析,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思路也更加清晰,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获得较大的成就感。第四个环节是评价环节。该环节主要是对整个学习探究过程进行总结,由学生和教师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评。其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凌乱的知识点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具体见图1。

(三)课后拓展

课后,教师预留相关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幫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学以致用,达到“入心”的效果。首先,教师在平台上发布低、中、高三个难度等级的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至少选择其中一个等级的作业完成,多选完成可加分,同时在线发布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总结;其次,在线发布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开阔学生视野;最后,组织学生入园实习,学生自行设计好活动教案,到幼儿园进行试教,教师给予评定指导,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不断完善教案,并撰写实践报告,将活动教案与实践报告一并上传到平台分享。

教师在整个教学实施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做中学”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提高学生由点及面、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内生动力。整个过程学习情境真实化、项目任务结构化、学习过程可视化,过程由浅入深,步步递进,呈现学习的线性上升趋势。

经过课程团队的努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取得一些成效,随着课程研究的推进,授课教师的教学热情被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专业素养得到相应提升。课程组教师在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参与完成精品课程《幼儿游戏》、学校十门核心课程的建设。教师还积极发挥教育辐射作用,对广西区内的职后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培训人数达10 000人次。另外,学生群体在校期间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比率显著提升,到毕业时95%以上的学生都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的评价也由“晦涩难懂”转变为“很有趣”“很有用”。

虽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还要进一步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譬如,在教学中还要灵活运用各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派、雨课堂、云墨蓝班、UMU、大学慕课等网上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积极与幼儿园展开深度合作,获取更多课程建设与改革效果的反馈,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等,以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让课程改革更有成效。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县域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21KY0946)、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机制构建研究”(2021KY0952)、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专项课题“1+X证书背景下职业技能的能级标准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的融合研究:困境与路径”(2020ZJY779)、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1年度校级课程思政研究项目“早教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程融入课程思政‘三德’理念的探索与实践”(2021YZKCSZA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红珍(1980— ),河南漯河人,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与教育。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课程教学课程改革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