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然兴趣与持续探究,一定是两难问题吗

2022-06-16杜继纲

教育家 2022年21期
关键词:多米诺骨牌骨牌情境

杜继纲

在多米诺骨牌搭建活动中,如果教师眼中的目标,或者说唯一正确的操作方式,就是“所有骨牌一推全都倒下”,那么孩子活动的结果自然令人失望。

其实,对于单个孩子来讲,遵循简单、有秩序地堆起,再到“哗啦”一声推倒多米诺骨牌的搭建程序,从这一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完全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但随着更多同伴加入,活动场景扩大,原本简单的活动闭环,变得复杂起来。即便搭建多米诺骨牌的目标没变,过程也会变得更加漫长,对孩子来说,及时看到活动结果正面反馈,变得遥远和相对困难。这时候,活动过程中同伴互相启发、互相支撑,适时补位了“哗啦”一声推倒骨牌带给孩子的正反馈。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外人看来稍嫌枯燥的路线铺陈过程,孩子居然玩得津津有味,这充分说明,孩子不再汲汲于单一目标和确定结果,而是延迟单一结果的满足,从活动过程中收获更高层次的享受和快乐,活动因而成为活动自身的驱动力。

“把骨牌上面放的长木板,变成了‘火车道’,兴趣盎然地在上面玩起了‘开火车’”,也就是教师认为的所谓意外,应该是相对预期的搭建、摆放和“哗啦”一声推倒这一完整过程而言的。不妨想想看,经历两次失败后的兴趣转移,如果从儿童的视角审视,何尝不是一种持续探究呢?其中的道理,有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思吧。又或者,在当下的活动情境中,活动过程看似中断,离题万里,倘若换一个时空,又有谁能保证,孩子不会以自己的方式复盘活动过程,将教师预期的目标与自己的行为完美结合?孩子的经验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情景中的探索行为,经常会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和时间中,以一种似是而非的方式,漫不经心地得以延续。眼下教师没看到孩子的持续探索行为,或许转角就可以看到。所以,面对孩子活动中的偶然兴趣与持续探究之间难以两全的困难情境,大可不必纠结。既可以选择和孩子一起,继续探索多米诺骨牌空间、形状搭建的秘密,又可以追随孩子当下的问题,开始一场新的课程之旅。

当然,孩子的兴趣与需要是课程的起点与依据,如何将孩子瞬息万变的偶然兴趣点,转化成持续探究行为,将孩子的行为与目标导向结合起来,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教育难题,令许多教师感到困扰。

搭建多米诺骨牌,大致可归为认知取向活动任务。这类活动相对于故事表演、角色扮演等明显具有情感、社会性取向的活动任务,对参与者分工与合作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即便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分歧,甚至出现同伴放弃活动的情况,一般也不会给活动推进造成什么“恶劣”影响。新加入活动的伙伴,完全可以从刚刚中止的地方或环节,迅速上手,活动也可以立即恢复或者延续。这样的松散型活动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活动很难完全以结果为导向。活动过程中的“风景”经常会让孩子流连忘返。这在客观上给线性、链条式推进课程,造成一定困难。

能推动孩子活动走向深入的,通常也不是教师预设的“罐头式”课程。如案例中的教师一样,预设关于骨牌弯道摆放、骨牌与材料组合、骨牌线路及排法的多样性等课程脉络,在区域中投放圆形、螺旋形、曲线形等不同造型的骨牌图片,然后就一廂情愿,指望孩子们步步为营,探索出更多奥秘,生成一场有关“倾倒与路线、排列、间隔”主题的课程,通常只是想当然而已。即便是问题发现及时,契机捕捉准确,材料调整迅速得当,比如将出现问题的地方拍下来、播放多米诺骨牌与机关材料如何结合的视频等。因为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创设了活动的条件,活动结构本身并未发生质的变化。

黏合孩子的关键,是在较长的时间段里,师幼保持共同关注和持续分享思考,这些道理,相信大家早已经耳熟能详。这时,更想强调的还是真正解决活动中的动机和驱动力问题,明确真正吸引孩子、让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支撑孩子持续探索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即时反馈的成败,“所有骨牌一推全都倒下”,就好比包裹着一层单薄的糖衣,固然简单明了、收效快捷,但轻轻一抿,枯燥乏味的内核往往也暴露无遗。对大自然、大社会中一个个鲜活“角色”的艳羡与向往,因为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从旁加持,变得愈发强烈,才是活动不竭的原动力。有了它,教师之前铺垫的一切,才能称其为幼儿发展的社会情境。

正因为如此,北京市特级教师琚贻桐和孩子们围绕天坛、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围绕城市地标建筑“五月的风”,将同样一场活动区搭建活动延伸出去,成为一项声势浩大的工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其成功诀窍就在于,从孩子熟悉的身边事物中,生成重大主题,以强烈的角色代入与使命责任,把眼前材料和远景规划结合起来,把物理搭建与角色扮演结合起来。这样一种发展的社会情境,驱动和引导孩子在认知取向活动任务中,主动迁移故事表演、角色扮演经验,在原本相对松散的活动任务中,做好规划与分工,承担起相应的角色与责任,将各种相关活动紧紧衔接在一起,实现持续探索,最终达成目标。

当然,没有什么策略放之四海而皆准,路更在你脚下。或许少一点期待,便能少一点“意外”,多一点惊喜。如果能放下幼儿活动中的偶然兴趣与持续探究的执念,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视角,多看看也多想想,相信每位教育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

猜你喜欢

多米诺骨牌骨牌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连锁效应
一只苍蝇摧毁世界纪录
一只苍蝇摧毁世界纪录
“多米诺骨牌效应”视角下的排球思维链
多米诺效应灯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如何避免骨牌式心理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