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度育儿 谁在摆布孩子的童年

2022-06-16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2年21期
关键词:学步车育儿过度

本刊编辑部

一项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发现,那些被过度养育出来的大学生,对家庭生活更加不满意,抑郁水平也比其他人高,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做决策的权利同时也缺乏能力。而这种过度育儿的状况,在我们身边的父母中也越来越普遍:孩子长得快,担心会早熟,孩子长得慢,担心矮小症;孩子偏外向,担心多动症,孩子偏内向,担心交往弱……当各种过度育儿状况包裹着家庭,不仅内耗着父母,还让儿童沦为成人的“玩偶”,贻害无穷。

01物质过盛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新型声光电玩具,充斥着孩子的成长环境;五花八门的益智健体产品,从婴儿期就全副武装。殊不知,过多的玩具选择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2018年,美国托雷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找了36名18个月到30个月的宝宝,让其分别单独在有4个玩具和16个玩具的环境中玩。他们发现,只有4个玩具的孩子,更少换来换去,每一个玩具都玩得更久。除了玩耍时间的差异,孩子的玩法也有差异:有4个玩具的孩子,玩的方式明显更加多样。孩子们长期被富足的物质围绕着,习惯了不断地从物质上寻求刺激,很容易形成依赖,而对探究和创造玩法兴趣寥寥。玩具过剩给孩子带来的并非是更多元的发展,反而破坏了孩子宝贵的专注力和创造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诸如学步车、婴儿游泳脖圈这样的产品,会给孩子带来安全风险。“家长解放双手,帮孩子更快学走路!”听着学步车的广告语,许多新手爸妈难免心动。可真相是,不仅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学步车能帮孩子更早学会走路,其快速移动的特点还容易造成意外伤害,可谓妥妥的“智商税”。早在2011年,我国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就明确指出,建议家长不要使用学步车。然而时至今日,随便打开某个电商平台搜索“学步车”,销售量上万的依然比比皆是。

2020年,一名刚满月的女婴在外祖母和母亲的监护下在家游泳,结果因游泳脖圈造成窒息身亡。近年来,婴儿游泳发生意外的新闻屡见不鲜,一大“元凶”就是游泳脖圈。塑料吹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并非专业的漂浮装备,当水流发生变化,或孩子自己没有抓牢时,就可能发生溺水。何况婴儿骨骼发育不完善,戴上这种脖圈,太紧了会压迫颈椎,太松了又无法起到固定的作用,是一枚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02童年清单型

“早上7点起床,7点10分劳动和垃圾分类,7点40分语数英暑假本8页,8点40分新概念英语,9点眼保健操,9点10分数学+计算纸,10点10分体测,10点40分课外阅读,11点40分午饭+广播,12点10分洗漱+劳动,12点30分午休;下午1点30分练字,2点语文抄默背,4点20分眼保健操+体测,5点练钢琴,5点30分阅读理解,6点晚饭+奥数……”这是一份网传的小学生假期规划表。直到晚上10点熄灯,几乎每分钟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唯独少了“玩耍”的时间。即便是上学日,各种兴趣班、素养培训项目,也将孩子的碎片时间填充得满满当当。

如今教育内卷激烈,那些绷紧神经的父母不是“在陪娃去上兴趣班的路上”,就是“课上课下全辅导”,计划好每日学习计划、培训班行程,留意各种竞赛升学信息。担心输在起跑线,就什么都“从娃娃抓起”,让娃娃感叹好累。

当育儿变成了产品开发,童年也“变了味”——不再是自由生長,而是过成了一张清单。过分强调特长教育、过多的智力刺激、命令式的筹划,很可能造成孩子“消化不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剥夺殆尽,内驱力也随之被彻底扼杀。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厌学、恐学、学习困难,性格发生扭曲,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03完全填空型

为了让孩子更精准更快速地达到所谓的“成功”,你永远不知道现在的家长可以有多拼。

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讲述了一位中国香港的二胎妈妈的故事。怀孕5个月的她,长子一岁半,她说自己最后悔的是当时生孩子的时候,不想做“魔鬼妈妈”,什么都没准备,导致现在孩子什么都不会。于是吸取了头胎的教训,第二胎她的理论是:让孩子赢在子宫。影片中另一处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几个妈妈坐在一起讨论自家孩子的出生月份,有位妈妈说,那些出了名的竞争激烈的好学校,1年只收10个孩子,对孩子的出生月份都有限制,规定必须要1月份生的。

为了一个孩子进入好学校的最佳时间,连孕育生命的时间都要精确计算。而这只是“完形填空型”父母育儿的开始。孩子该上哪所大学,选报哪个专业,进哪家公司,做什么职位,甚至和谁谈恋爱,家长要全程参与。夸张地说,从襁褓到坟墓,都恨不得设定好路径,只因害怕孩子走弯路;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替孩子解决掉成长中的所有问题。仿佛孩子只要遵循“正确”路线填好准备的选项,就能完成家长眼里的幸福人生填空题。

实际上,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样样过问,会让孩子失去建立自我效能与社会化的机会。有位妈妈曾经在网上吐槽儿子不会关心自己,自己得了肠胃炎,吃什么吐什么,放学回家的儿子听说妈妈生病了,只是答应一声,就钻进房间玩游戏了。许多人对此很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对待父母如此冷漠?其实,不是孩子不爱父母,而是他觉得父母不需要他的关心。因为日常生活里的大事小情,都被父母无微不至地打理好,也让孩子将一切当作理所当然,无须感谢。对孩子缺少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即便知道父母说得对,孩子也不肯照办;或因为害怕父母的批评训斥,有些事情干脆对父母隐瞒、撒谎,甚至酿成极端案例的悲剧。

03忧心忡忡型

一位妈妈曾向我们诉苦,孩子一岁断夜奶以前,自己没睡过一个整觉。这并不是她觉得最难过的“关”——让她身心俱疲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由于孩子满月后不久就得了肺炎住院,康复出院后全家人便对孩子的小病小痛紧张不已。有时候四位老人照顾孩子的方式和意见不统一,还让她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从新生命诞生的那刻起,不少家长便坐上了“忧虑号”快车。为了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年轻的宝妈宝爸开始努力学育儿知识、逛育儿论坛、看育儿科普,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或者无知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担心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可焦虑依旧接踵而至。

什么时候喂奶,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添加辅食,什么时候补钙……喝水和如厕都要记录在案,具体到毫升和分钟。从喂水频次,到第一口辅食,每天吃什么、喝什么,营养是否均衡,身高、体重能否达标让父母忧虑不已。看到社会新闻中的儿童安全事件,便时常被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恐惧想象折磨。在过度担心的家长的眼中,孩子稍一有生病之类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心惊肉跳。同时,新老育儿观念交锋,家庭矛盾也此起彼伏。

美国知名教育工作者、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朱莉·礼斯科特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里提道:“对于子女的生活,太多的父母表现出过度指导、过度保护、过度介入的倾向。导致孩子成年却未成人,既缺乏基本生活能力,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过度养育,归根结底就是不相信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喜好,要求孩子服从成人的权威,却忘记了成长无法代替,孩子才是成长的当事人。当家长的过度育儿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伤害,谁又能对孩子负责呢?8E794542-102D-4075-AC88-2E51A4AFAC4F

猜你喜欢

学步车育儿过度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偷偷摸摸育儿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用不用学步车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学步车有危险,到底该不该用?
育儿神器
孩子学步别依赖学步车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