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融合式教学在社区康复教育中的实践经验

2022-06-16陈颖包静杨怡杨雪王娟

南北桥 2022年3期
关键词:康复医疗基层

陈颖 包静 杨怡 杨雪 王娟

[ 作者简介 ]

陈颖,男,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中级职称,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康复。

包静,女,贵州贵阳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中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康复医学。

杨怡,女,贵州铜仁人,铜仁市滑石乡卫生院,本科,研究方向:康复医学。

杨雪,女,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中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王娟,女,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初级职称,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 基金项目 ]

1.2021年铜仁市社区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名称:乡村老龄群众社区康复教育服务模式路径研究,合同编号:TRSQ2021-005。2.2021年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课题名称: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融合式教学在社区康复教育服务中实践研究,合同编号:tzky-2021年-JK02号。

[ 摘要 ]

社区教育作为基层进行再教育的有效途径,结合地方实际合理开展适宜的社区教育不仅可以让知识的传播更为便捷,同时也是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再教育的有力举措。在老龄化背景下,将康复教育、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针对目前开展社区康复教育所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进行融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期对社区教育实施途径进行有效探索,为社区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社区教育;康复;融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3.064

截止2020年底,我國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人,占18.70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亿人,占13.50 %)。数据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在此“银发浪潮”的现实背景下,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一方面可以让老年人的优势与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利和要求得到有效保障和满足;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实现。乡村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的最前沿,是当前开展老年康复教育的有效载体与落脚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让广大基层人民切实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

1 研究概况

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提出到2020年,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内容形式更加丰富,教育资源融通共享,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社区教育实践模式探索,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以融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推进社区康复教育研究的主要途径,选择铜仁市滑石乡为试点,采用不记名问卷方式以基本情况、康复知识、康复需求情况、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现状四个方面对该辖区内老年群体进行问卷调研。

通过前期调研结果,本课题组结合基层康复医疗人员的工作需要,合理划定专业知识培训重点,以培养基层从事康复服务的医疗人员为主要再教育对象,从区域具体情况入手,突出线上与线下向结合的融合式教学特色,加强该辖区内老龄群众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腰突症等慢性疾病的康复功能指导教育,以学校对接卫生院培养医疗工作者来提升基层医疗人员康复教育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传统面授教育与线上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点、线、面”的长效社区康复教育服务模式,通过线上课堂、讲座等扩大卫生院的康复教育影响范围。与此同时,本课题在聚焦专业人员再教育的同时,也把技术服务进基层作为工作的另一个侧重点,即工作人员在学习后,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上门服务、现场宣教等方式向群众进行传播,聚焦乡村老龄患者康复健康教育,将老龄群众常见的功能障碍康复指导通过信息化技术融合到社区教育中,利用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和乡镇医疗资源将老龄群众的常见慢性疾病功能问题从“无处问”转变为“有人答,有人做”,让老龄患者在出现早期功能障碍时就能在家门口接受到良好的康复教育指导和干预,避免造成后期的失能。同时也让基层医疗人员在脱离校园学习后仍然能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

2 融合式教学模式在社区康复教育服务中的研究成效

2.1 “点、线、面”服务模式成效明显

本课题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试点开展研究,通过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滑石乡卫生院合作,专人专线培养,结合社区教育工作任务要求,以该院医疗人员形成服务线,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辅以线上指导服务和线下入户指导,通过开展线上课堂、讲座、义诊入乡等方式,利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资源优势,借助滑石乡卫生院公卫服务机遇对该辖区内老龄群众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腰突症等慢性疾病的康复功能指导教育,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康复教育服务,在综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课堂引入群众中,以基层康复医疗人员为纽带,实现多线覆盖,线线成面的“点、线、面”长效社区康复教育服务模式,使得基层工作人员与普通群众,都能在家门口就能接收到专业的康复教育指导,在提升基层医疗人员康复能力的同时,也能起到扩大卫生院的康复教育影响力的作用。

2.2 融合式教学的“123”资源共享学习模式成效明显

课题组通过“三对接”的方式让教育服务落地生根,以学校对接卫生院、专业对接科室、教师对接医疗人员的方式,建立高质量有韧性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体系,利用地方优质康复教育资源,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升基层医疗人员康复教育水平,让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之余仍然有机会能够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在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将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并存,让线上线下都能看得到,听得见,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随时切换,让现场和远程的学生能够充分“融合”,实现学习自由。课题组基于“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基础上,利用专业现有资源,构建以一根数据线、两个互联网软件(学习通平台、腾讯会议)、三个学习场景(黑板、互动、讨论)的“123”资源共享学习模式,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线上平台的使用,让基层医疗人员实现随时随地参加学习,打破再教育的时空限制,让教师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不用反复多次地进行重复教学,减轻了专业教师的教学负担,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对教学进行深度思考探索。

2.3 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依据社区发展及社区居民需求来有效利用区域资源进行再教育的教育形式,对该类教育模式探索是对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寻求新通道的有效研究,由于它不同于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要求全民参与、资源共享,因此也可以发展为实现终生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社区本身资源有限,无法有效开展具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因此结合区域内优势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模式的探索,不仅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同时也能让长居课堂的教育者下到基层,开展实践锻炼,一举两得。本课题小组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在课堂、教为学服务”的理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建立师生互动、社区深度参与的“学校、社区、网络”三维职业教育课堂,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同时发挥基层医疗人员在社区康复教育中的主力作用,发展有学习精神的老龄群众为辅助,大力发展老年康复教育,让老年人的优势与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利和要求得到有效保障和满足;同时又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大大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实现。

2.4 疫情背景下提升学习续航能力

全球疫情肆虐,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通过可靠的社区教育对基层医疗人员进行专业再教育,以便于保证他们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续航能力,不因工作而落后,不因疫情而脱节。基层医疗工作人员代表的是一种公共服务力量,他们防控疾患治疗伤病促保公众身体健康,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事业的深入发展,各种医疗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新政策等不断涌現,这就要求基层医疗人员必须要接受再教育,以保持与时俱进。融合式教学在康复教育中的有效使用,弥补了再教育条件不充分,以及一些医疗人员自身学习积极性不强等不足,让医疗人员能更好地满足当前以及未来医疗服务需要而进行有效学习。乡村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的最前沿,是当前开展融合式教学试点的有效载体与落脚点。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持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手段。党的十九大会议多次强调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学习的重要性。现阶段我们积极搭建康复医疗人员在再教育学习平台,采取多种途径增加基层康复医疗人员受教机会,促使基层医疗人员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引领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营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习热情,有力推进了乡村社区康复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大大促进了基层医疗事业发展和社会和谐。

3 不足及改进意见

3.1 由于人口基数大,在社区教育方面的需求量较大,但受限于人力、物力限制,课题组在本次任务中仅仅只能在一个卫生院进行试点工作,覆盖面较为狭窄,服务人数上也比较少,开展的项目也比较单一,因此在工作上只能触及皮毛,无法深入基层开展有深度和广度的工作,,社区教育覆盖面表浅,参与度不高、成效不突出、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目前的社区教育主要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基本满足了教育需求,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教育条件、硬软件设施、参培人员个人因素等因素影响,导致教育服务质量不甚明显,这也是下一步要思考的“好不好”的问题。

3.2 教师团队循序成长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所在,如何将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加工传递给学生,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生要攻克的难题,本课程团队目前在师资结构上偏于年轻化,导致教师在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因此,今后团队将在专业的带领下积极培育高职称教师,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循序成长。以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为媒介,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大数据和在线课程平台等,打造互助共享的云课堂,让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都有迹可循,有源可溯,为教师有效开展学情检测提供支撑,为学生随时学习提供资源保障。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特点组建课程组,课程组定期开展课程标准修订、课程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及评价等,成员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集众人之长,提育人效果。

3.3 教育手段有待提升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学中使用到的互联网资源越来越多,这也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极大帮助。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使在线教学成为各类教育方式的第一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信息化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成为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探索研究,社区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社区教育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习者的信息化学习能力,都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这也将是接下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努力方向。

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必将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常态。社区教育要利用好网络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主动接融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独特作用,提高社区教育信息化程度。社区教育要依托远程开放的职业院校等信息化平台,整合优化线上教育资源环境;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加快建设网络课程资源,有效提高学习者在线学习能力;优化网络教学管理,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探索在线教育学习评价方法,积极推动社区教育转型发展。

3.4 就本课题研究而言,在经费的投入上遭遇了巨大困难,比如单以学校与基层单位对接,仅仅只能达成口头上的合作,并不能将实际工作落实下去,额外的社区教育任务不仅会加重基层医疗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无酬劳的工作也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也使得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巨大问题。要解决此问题,要有政府的有力领导及制度保障,专项资金投入及有效的绩效评价,才能形成有活力、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在基础建设中需要有效扩大社区教育供给,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建设投入,促进社区教育常态化发展。

3.5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从事基层康复医疗人员的再教育工作,存在明显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基层医疗人员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尤为突出,繁重的工作任务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再教育。与此同时,在对群众开展的康复指导教育中发现很多乡村群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虽然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群众对于指导类教育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也不高,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知识水平有限,无法通过文字信息等方式获取和掌握相关指导信息,相比之下,他们更加依赖于工作人员实际的技术操作,这就导致了再教育的目的无法达成。对于上述情况,考虑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和有目性地去培养一些积极的带头人,以工作人员为主,带头人为辅助,开展指导服务。

综上所述,在紧跟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下,合理引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社区康复教育,不仅可以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让存在功能障碍的群众得到有效指导;同时也能够让基层医疗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乃林. “十四五”期间社区教育发展前瞻——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建言[J]. 当代职业教育,2021(1): 4-12.

猜你喜欢

康复医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走基层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