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模式探索
2022-06-16贾亚琪
[ 作者简介 ]
贾亚琪,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 基金项目 ]
1.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021年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Q2021YQJH11。
2.河南省社科联2021年度调研课题“河南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究”;立项编号:SKL-2021-1774。
3.新乡市社科联2021年度调研课题“新乡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1-396。
[ 摘要 ]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入融合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课程思政育人工作需始终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时俱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去更多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不够,德育建设被忽略。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扩展到所有课程的思政育人,由单一思政部门为主,到“三全”育人全面落地,课程思政格局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立足大学生发展的角度,了解大学生思想特征,分析其成长规律,全面系统地构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引导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三全”育人。
[ 关键词 ]
课程思政视域;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3.048
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就意味着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综合性的多元化改变。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创业的时代,多数高校已经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到了创业教育对于专业教育实践拓展方面的价值所在,如何调整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新时代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现当代高校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课题。在高校教学中,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高校课程体系中80 %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责任担当,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吸收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使育人和育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很好的统一。
1 “思政”概念的界定
王充在《论衡·感类》中说:“太戊思政,桑谷消亡。”《隋书·循吏传·柳俭》:“时高祖初有天下,励精思政,妙简良能,出为宰牧。”故思政,谓思行善政。用现代语义来解释思政的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依据马克思的论述,可以总结出关于思政的核心内容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多是指意识形态方面的,是观念。因此,思想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观念的教育和传输。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治也是一种意识的体现。因此,政治教育就是根据统治阶级的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观念和立场与其相符。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因此,品德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综上所述,所谓思政,就是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教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会的要求。高等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高校还肩负着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引导、文化创新等使命。教育家潘光旦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人之人格的培养,他认为生命范围大于事业的范围,重人之道重于做事之道。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应是将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有价值的文化、将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的道德精华、将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2.1 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
针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仅仅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而不会举一反三和实践应用的缺陷,创业教育能对专业教育进行不可或缺的补充。首先学校应该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其基础上对创业进行展开。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真正地给予学生应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迸发出更多内在的想法,增强创新力。从本质上来讲,创业教育在根本上应当属于生成性的教育,与专业的学科教育相比,创业教育完善了整个教育模式,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化的拓展。总的来说,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它能够在知识和实践方面提升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将教育面延伸,达到人才的整体性培养效果。
2.2 二者的相互融合
总的来说,专业教育应当被放置在首要位置,专业领域的应用拓展应与高校的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在现实应用的过程当中,不同的高校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有所差异的,这很难归纳出一种同样的模式。因此二者相互融合是需要高校来进行把握的,未来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向整体化发展。生活在发展,企业在创新,中国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学在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进行专业化理论教育和创业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当中把握未来就业发展的方向,真正摆脱迷茫的困境。其次,创业教育也是为国家增加就业岗位的一个有效方式,既可以缓解生活的压力,又能够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義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相较之下,传统的理论就难以满足当下的实际社会需要,有着明显的缺陷,需要创业教育进行补足。由上述分析可知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不可分离,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因此要将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推动高校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增加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发展的机会,真正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落实,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需要。
3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模式
3.1 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创新创业比赛
目前,创新创业类比赛较多,学生不仅仅是进行理论学习,要想真正创新创业还是需要一定的实践,因此,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以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类学生主要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来进行学习和交流。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类比赛了解到创新的方式、创业的艰难,从而对于创新创业会有新的认识,关键问题是通过创新创业类比赛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以将所学习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应用到创新创业中。如学习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营销推广中,学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创业项目的推广方式,这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很好的理解与应用。
3.2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相关课程同向同行。创新创业课程是重要的落脚点,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经常被简单理解为是几门与创业相关连的课程汇总。其实课程体系建设更多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一阶段的课程及课程外的系统构建,是一个全程化的系统构建,笔者曾提出创新创业服务三角推动模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包含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行业焦点课程四大类,四类课程之间呈现递进式的关系,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课程组合。此外加强课程标准制定,将创新创业课程科学地落实下去。二是重视师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邀请专家给学生、专业教师讲课培训,通过座谈会和演讲等方式,根据不同的授課目标,邀请创业、咨询、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共同来点评和指导创业,激发学生兴趣。
3.3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如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学院百年历史为典型案例,突出文化熏陶,讲好农职学院的故事,培育“学农、爱农、务农”的农职文化精神,培养“三农”情怀。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和创业热情,创业团队运用专业所学,通过线下体验、线上销售、社区拼团、小区地推、商超促销等方式,助力精准扶贫。以高度政治责任感落实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发展相衔接,坚持将创新创业作为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理想信念的铸魂工作,培养出有德有能的人才。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创业实习实践基地等设置关于企业精神文化及思政工作宣传的教育墙,将企业家精神与家国情怀相融合。将创业精神融入区域文化的特色中去,挖掘地方历史及现代文化,整理区域中的创业典型案例,将抽象、陌生的概念转化为鲜活、熟悉的生活场景,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更好地诠释创新创业与爱国的关系。
3.4 建立区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当前很多高校具备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条件,如拥有专业人员、资金支持等,但是还是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高校在积极努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短期内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显著效果;其中关键原因是高校之间没有有效的对接交流,没有牵线搭桥的中介。政府可以充当这个角色,让各大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让一些示范院校、经验院校与其他院校进行有效交流,互帮互助,发挥出“传帮带扶”的作用,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共享。
3.5 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实施成效是检验课程改革、设计、实施路径是否合理的关键和核心,必须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检验标准,通过课程评价来完成。课程评价应遵循学生整体发展和社会需求,结合课程思政特点,制定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将在校生对课堂教学评价、毕业生对创业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等作为评价体系指标,面对多样化的教育对象,灵活合理地运用多种评估方式,展开分层化、分步化评估,在后续的改革工作中,全面运用评估结果,打造完整闭环。开展教学效果评估工作并不一定要等课程完全结束后才能启动,在实施课程思政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检测。例如,通过课堂测验、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能够直观地掌握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的掌握、吸收情况,明确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能够了解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否得到提高,创业精神是否明显增强,创业动机是否丰富,这样有助于有侧重点地增强课程思政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从课程内容、案例分析、授课方式等方面不断地调整、优化课程。
3.6 落实课程思政的责任主体
课程思政责任主体包括高校党委、教师、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部等。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承担着主导责任,即从宏观上对课程思政工作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发挥党领导的保障作用。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承担着最关键的育人职责,具体包括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其中,价值引领是最关键的职责。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部等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主要承担着辅助责任,即有效协调各方关系、资源,为课程思政提供平台、支持。
4 结语
总之,双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能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双创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前的创新创业思维、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等基本要素。同时,创新创业的成功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后,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可以不断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齐头并进,以此逐步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在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等方面发挥出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舒喆醒,王俊玲,王悦,等.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1): 35-39.
[2]洪燕云,何庆.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24(3): 103-107.
[3]林锶.财经商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融合实践——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融资课程为例[J].对外经贸,2020(12): 137-140.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3-46.
[5]谌宝菊,施振刚,伍平等.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的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28):73-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