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故事的文本分析及编写建议
2022-06-16胡芳刘景超
胡芳 刘景超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优秀文化和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载体,其中国故事主题包括“我的家乡”“传统中国”“中国梦”“保护地球”等几大类。教材内容通过用家乡生活和传统节日文化表达身边的中国故事,随学段递增中国故事主题的侧重点发生变化,讲述方式将视觉呈现与文字讲述结合。因此,教材编写要重视中国故事主题的地位,重视中国故事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及其表达的多样化,教科书中国故事主题呈现要契合各学段学生心理特征,教科书编写要适当关注未完成的故事和新时代的故事。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材编写 中国故事
引用格式 胡芳,刘景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故事的文本分析及编写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2(17): 69-72.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教科书更加注重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把教材中那些反映中国乡土、中国优秀道德的好故事传承下去,使其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基石。把教材中那些反映中国新时代发展、中国国际担当的好故事真正讲好,使其成为培养文化自信的载体。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更是教师教学上进行价值引领的主要依据。深入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国故事”,能唤醒青少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并使其能积极行动勇担时代责任,增强小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这里的中国故事主要指小学《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反映中国乡土、优秀道德与文化、新时代发展与国际担当的故事。基于中国故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对其进行文本分析与整理,从教材讲好中国故事角度出发,概括教材讲中国故事的呈现特点,以期为教师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国故事提供启示,为教材编写提供思考。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国故事主题
1.乡土故事:“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故事主题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呈现得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文总数为155篇,涉及“我的家乡”故事主题的篇目为10篇,具体包括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特色和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常体现为生活在身边的人、没有见过面的人、支持家乡建设的人,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五课“为了早日修好村前的路,叔叔伯伯们起早贪黑地干,真是很辛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六课“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常常伸出援助之手。”等。家乡的事常体现为田野开心事、门前新事、发展好事,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家乡田野的背景图和现代小诗,《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六课《家乡新变化》。家乡的特色常体现为独特的当地风俗、民间艺术、丰富物产,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家乡物产养育我》,三年级下册第七课“我的家乡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合葡萄生长。这里的葡萄非常甜。”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等都是表达家乡特色主题的。家乡的山水这一主题体现在《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这样的课文中。
2.传统故事:“传统中国”
传统中国是部编版政治教科书比较突出的中国故事主题。《道德与法治》涉及传统中国的篇目共有19篇,其中表达传统节日的5篇、表达传统故事的有7篇、表达传统美德的有3篇、表达传统游戏的有1篇、表达古代科技的有3篇。表达传统节日的常包括传统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内容,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快乐过新年》中一起过春节,穿新衣、除夕包饺子的场景,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团团圆圆过中秋》和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阅读角中描写的端午节、清明节和重阳节。表达传统美德的常涉及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是典型表达这一主题的课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历史文化领域的知识内容之一。这些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等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2]。表达传统游戏的为挑小木棒、跳竹竿舞、玩滚铁环等内容。《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六课《传统游戏我会玩》长辈们喜欢玩的游戏、代代相传的游戏体现这一内容。表达古代科技的内容常有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等,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中的中医药学、“二十四节气”、都江堰和四大发明就是其重要内容。
3.当代故事:“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故事的新时代主题,它包括中华民族一家亲、航天梦、现代交通和科技创新梦等内容。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四通八达的交通》一文中空中、地面、地下、水上的交通工具和日行千里场景的描述,“无论你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都会发现如今的交通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带来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广大人民群众满怀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及活动园对新中国能够在短短十多年内改变“贫油”面貌的故事。第十二课《富起来到强起来》表述改革创新、科技发展、精神文明新风尚,“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这是中国梦的突出表现。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中活动园“几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和阅读角讲到中国的航天梦“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扎实的步伐和不懈的努力,把航天梦写到外太空。”均为《道德与法治》中的当代中国故事主题内容,此类主题总计10篇。
4.国际故事:“保护地球”
中国故事不仅存在于家乡和中国古今,也表现在保护地球环境和和平发展的主题上。通过中国故事能看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担当,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具有国际意义。《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我的环保小搭档》首页小女孩所述:“地球是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爱护她。怎样保护地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呢?”课文选择李幼容的现代诗《给未来一片绿色》:“轻轻地打开地球画册,山山水水都在问我;亲爱的小朋友,想给未来的地球留下什么?一朵花,一棵树,还有一片永恒的绿色......”给予回答。《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低碳生活每一天》描述全球气候问题:“气候变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气候混乱异常,加剧了洪涝、干旱、高温等气象灾害,进而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和伤害。”并探究身边很多意想不到的“碳排放”,进一步交流低碳生活的经验和参与碳补偿活动。在《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中有两篇就是书写大国担当、和平发展主题的。《地球——我们的家园》中写到“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出色地讲述中国在国际担当方面的故事。《我们爱和平》讲述战争带来的伤害,和平是世界潮流,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通过发展和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国故事呈现的特点
1.注重讲述身边的中国故事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关注中国故事主题,常常用家乡生活和传统节日文化呈现身边的中国故事,从而拉近学生与中国故事的距离。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快乐过新年》“春联要从右边读……”,配上一幅爷爷教孙子读春联的插图,这一生活中会出现的场景,让中国故事变得不再遥远。再如《道德與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我们成长的很多风俗体现了爱幼的传统,相应地,也有很多风俗体现了尊老的美德”,这些当地的风俗将中国故事带到身边。
2.随学段递增侧重点发生变化
从小学整套《道德与法治》教材来看,它的故事架构是第一学段以“我的家乡”“传统中国”题材为主。《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下册中有1篇描写传统文化;二年级上下册中有4篇描写“我的家乡”,有3篇描写“传统文化”。第二学段以“我的家乡”“传统中国”题材为主,“保护地球”的题材为辅。三年级上下册中有3篇描写“我的家乡”,有4篇表达“传统文化”,有3篇表达“中国梦”;四年级上下册中有3篇描写“我的家乡”,有2篇表达“传统文化”,有3篇表达“保护地球”。第三学段题材凸显“中国梦”,“传统文化”与“保护地球”题材并重。五年级上下册中有5篇表达“传统文化”,有6篇表达“中国梦”,有1篇表达“保护地球”;六年级上下册中“传统文化”篇目数为3,“中国梦”篇目数为1,“保护地球”篇目数为1,“我的家乡”题材基本不再出现。
3.视觉呈现与文字讲述结合
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讲故事的方式来看,教材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呈现中国故事主题:一是使用表现中国古今科技文化故事的图片来直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翻开教材,眼前一幅幅讲述中国故事的插图,仿佛正在讲述发展中的中国。而教材编写者也尽量选用表达中国故事的图片来展现中华民族悠远的过去和富强的现在。比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六课《家乡新变化》一文开篇,就插入一张改造前的街道图片和一张改造后的街道图片,在两张图片对比中更直观感受到家乡的新变化。二是单纯以文字形式直陈中国故事主题或刻画中国故事场景。比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课“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四句五字短歌,读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感情充沛。三是图文并茂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故事主题。教科书将插图与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插图紧扣文字内容,构成一个个图文并茂的故事。如《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十课“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现在,暴增的垃圾正在挤占我们宝贵的生存空间。”配图就是堆满垃圾的场景,保护地球,刻不容缓的主题即刻显露。而图文并茂讲述中国故事,能更巧妙地将中国故事融入到政治教材中,为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积蓄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力量。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故事的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重视中国故事主题的地位
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迫切的,是必须被重视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好声音会让学生感受到身在中国的幸福感,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教材有关中国故事的内容进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教育又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都会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重视中国故事主题也是时代的使命。当今社会,世界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奇迹”的中国,我们要满怀自信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力量,中国故事主题无法被忽视。因此,教材作为传递知识和文化的主要工具,在编写中应该将“中国故事”主题放在重要的地位,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材编写要重视中国故事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及其表达的多样化
(1)增加中国故事主题内容类别
教材中的中国故事主题大多是汉族家乡和汉族传统节日,只有个别课文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题来表现各民族的故事。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习俗、少数民族对“中国梦”的贡献等故事内容,都是从汉族的角度去阐释的。而且,教材讲中国故事主题的其他单元和课节几乎很少提到少数民族。然而,随着教材的统一,如果让少数民族儿童也一同学习这些内容,他们的文化和故事被忽视,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培育,因此应增加中国故事主题的少数民族内容。
(2)创新中国故事主题的讲述方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故事或借图片、或借文字、或是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字和图片更多地是中国话语讲述,停留在内部的传播和宣传上,而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讲给自己听的,更是对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当代教科书需要创新中国故事主题讲述方式,让学生拥有国际化视野,把说理论证和文学叙事结合起来[3],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4]。这样不仅有利于教科书编写的创新,有利于中国故事的更好讲述,也使中国故事更多为学生所认同,使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3.教材中国故事主题呈现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5],“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6]。教科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材的编写理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需求,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首先,教科书中国故事主题呈现要关注“儿童視角”与“儿童主体”。教材的编写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小学生所理解的世界与成人所体会到的世界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编写时应该尽量代入儿童的视角,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7]。主体性是学习者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时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科书所选中国故事主题内容和案例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8]。其次,教科书的中国故事主题呈现要体现学生的年龄变化特点。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故事内容的呈现是较为混乱的,高年级突然加入较多的“中国梦”内容。但学生的心理往往是循序渐进的,在呈现中国故事主题时,应随年龄的递增,中国故事主题逐渐从“我的家乡”“传统中国”过渡到“中国梦”等内容。因此,现代教科书的编写要符合科学性原则,符合教育规律,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主题可以随着学段的递增有规律的深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4.教科书编写要适当关注未完成的故事和新时代的故事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国故事主题呈现中,主要是家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现代社会制度和政府的赞美。除了环境和交通问题之外,基本上不触及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那些未完成或者待完善的故事。但任何国家在发展路上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很多未完成的故事[9]。这些未完成的故事不要回避,只有让年轻一代去关注,才能更辩证地讲述中国故事,才能更多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好地去深化社会主义认同感。同时,教科书中国故事主题在时间上主要是“传统中国”和前期的中国故事,对于新时代以来发生的故事呈现较少。而除了学校课程和教科书之外,校外各种媒体新闻及学生个体经验等对于学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形成正发挥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因此,教科书在编写的时候,不仅仅在中国故事主题的编写上要关注未完成的故事和新时代的故事,在整个教科书的编写上都应适当关注未完成的故事和新时代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伍美飞.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要素和教育价值分析[J].考试周刊,2020(89):125-126.
[2] 郭靖华,周娜,孔德阳,张新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研究——基于课程主要素材的内容分析[J].中小学德育,2021(04):11-15+21.
[3] 高德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叙事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6):11-20.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9):146.
[5][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刘景超,何丽.民国时期小学国文教科书中的亲情主题呈现及当代启示——以商务版《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和《女子国文教科书》为例[J].教育导刊,2020(10):64-71.
[8] 白琼,陈梦芝,闫志明.小学《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网络健康内容的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2(02):70-73.
[9] 沈晓敏,权五铉.中国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透析——以人教版和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2):32-37.
[责任编辑:郭振玲]
*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改革开放40年中小学教科书话语变迁与基础教育改革的互动研究”(BHA180130)、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指向深度教学的中小学教师教科书理解研究”(21C03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