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2-06-16张钰

南北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体系

[ 作者简介 ]

张钰,男,陕西汉中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和网络安全。

[ 基金项目 ]

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类课程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2020JGA179)

[ 摘要 ]

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发展,能及时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本文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阐述实现形成性评价的目标、面对的挑战,并提出一种在“互联网+”背景下广泛普及的线上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证明,该评价体系可以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

[ 关键词 ]

形成性评价;“互联网+”;计算机组成原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3.03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应用已越来越普及。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或混合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一种新模式。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其中许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机制中,导致了评价机制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数据化、日志化、动态化特点,构建一个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1 计算机类课程评价模式的研究现状

1967年,美国教育学家思科瑞文首次提出形成性评价,这是一种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观察、记录、反馈调整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在应用中重视对全过程各方面反馈信息数据的收集,通过对这些信息数据整理并总结反思,及时调整当前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形式。之后经历了多年实践,许多教育方面的学者都对该模式给出了肯定评价,认为该模式可以积极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被动接收转变成可以主动参与。同时该评价模式自提出以来,不少国内外学者都对其开展了深度研究,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对其概念、特点、内涵、必要性以及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形成性评价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早,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内容和数量才逐渐增多,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总体而言,研究结论普遍认同形成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整体教育活动的质量。然而,从研究的重点和层次来看,更多的研究局限于定性分析上,缺乏实践活动和定量分析的内容。基于“互联网+”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的实践来证明。

2 评价目标与面临的挑战

2.1 评价目标

笔者以“计算机构成原理”课程为实践对象,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该课程,希望达到以下4个目标:

(1)进行实时全面的动态教学评估,发现教学环节中的不足或学生学习的薄弱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反馈”闭环系统,做到评估的“全过程”“全角色”“全知识点”覆盖。

(2)改变课程评价方式,将成绩评价贯穿课程的全过程。采用形成性评价,通过出勤率、课前提问、课堂讨论、期末考试、随堂测验、章节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让评价活动存在于教学的全过程中。

(3)督促学生日常学习。为避免学生平时懒散,考前突击的弊端,每次上课前都对上次课的知识点进行考查,考完可以立即反馈结果,同时将该结果计入最终综合成绩中。促使学生日常能积极主动学习,将功夫用在平时。

(4)精准识别学生学习状态。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找出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真正做到因人施教,个性化教学。

2.2 面临的挑战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主要还是采用终结性评价,即以结课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里笔者根据形成性评价的定义和需要的评价目标进行分析,发现需要面对以下几点挑战。

(1)评价方式多样化导致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由于选课人数多且采用大班授课,如果采用形成性评价,每次课前、课中、课后的考核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处理,这样会大幅度地增加教师工作量。

(2)最终评价需要多维度、多角色的数据支撑,评价过程主观性强,无法进行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所需的数据应涵盖全部教学过程,同时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外,也应包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评价过程的公平、科学、全面、有效。

(3)评价的目的之一是及时反馈。评价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可以给予学生即时有效的反馈,从而让学生一步一步摸索并掌握自身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同时这里对反馈的时效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反馈滞后,学生就不能及时知晓自己的问题,也就无法根据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探索。

3 “互联网+”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和实施

为了解决上述挑战,这里笔者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利用目前已经广泛普及的线上教学平台——雨课堂,辅助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这样可以减轻教师在评价环节的工作量,实现教学全过程、多维度、多角色的数据采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并反馈,这为科学、全面、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决了形成性评价实施面临的难题。

雨课堂是一款綜合的智慧教学工具,功能强大,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教师可通过平台创建课程并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课件管理、试卷管理、发布课前预习资料、发布公告、发布课后作业、推送学习资源、教学评价反馈、课堂签到、课堂抢答、问卷调查、投票等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手机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所有的学习情况都有对应记录。本研究依托雨课堂,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初步构建并实现“互联网+”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3.1 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评价目标,并依托雨课堂提供的功能,重建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这里的评价体系涵盖学生全部学习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

(1)课前评价。课前阶段的形式主要为线上学习。这里教师需要进行的内容主要是在雨课堂平台上传课前学习资料,如PPT、教学短视频以及讨论材料等,并通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雨课堂还具有微信提醒功能,教师可以以语音的方式来提醒学生要及时进行课前预习。在本阶段的考核评价中,主要以平台智能评分为主。

(2)课中评价。在三个阶段中,课堂评价是这其中的最重要一环,这其中包括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出勤情况、课上问题回答情况等。借助平台,出勤记录可以轻松记录,比如采用发布课程二维码让学生扫码签到,这与常规的点名方式相比更加效率快速。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互动形式,通过雨课堂也可以实现该过程,并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抢答,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为了知晓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般会进行课堂即时考核,这里可以采用雨课堂平台支持的小组讨论、随堂测试等模式。在课中评价阶段中,主要采取的评价方式有平台智能计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方式的评价。

(3)课后评价。在进行完一个阶段的教学后,通常需要了解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情况,雨课堂平台也提供了这方面的支持,可以利用在线测试进行摸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收集整理学生对教学各方面的看法,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学生端了解自己的成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数据督促学生学习,为评价提供依据。

3.2 评价体系特点

在“互联网+”支持下构建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线上线下全面的考核模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对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要求教師制定符合形成性评价模式的课程评价机制。课程评价模式从评价项目设置、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互联网+”支持下的形成性评价系统可以对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自主学习等进行综合评价。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外,还可以对学生在课后的表现进行评估。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成绩的动态变化,看到班级的整体情况和每个学生的情况。“互联网+”形成性评价体系并不停留在学习数据的量化,其根本目的是关注学生的表现,帮助学生全面进步和成长。

(2)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在“互联网+”形成性评估体系下,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从教师那里获得反馈。对于每个课程任务,教师可以通过提交链接进行评分。在评分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教师的评语反馈,从而培养学生从分数到内容和质量的关注。此外,“互联网+”保证了反馈的即时性和长期有效性。除了检查每个任务后的评论外,学生还可以反复检查和纵向比较学习过程中每个任务的反馈,不断反思和改进,并在未来的实践中改进。“互联网+”下的形成性评核制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互相提供形成性评价和反馈,能确保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3)公正客观的评价性质。构建有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首先离不开构建公平的评价机制。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合理性。同时通过评价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形成性评价的数据均来自平台记录,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自主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都有数据,学生可以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随时查看自己的积分,并以此作为参考,自我反省和提升。

4 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

4.1 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验证“互联网+”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教学效果,笔者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改实验,这里选取20级网络专业1班和2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的人数均为80。在课程正式开始前首先对两个班进行摸底测试,然后把所有学生的成绩通过SPSS23.0进行U检验,发现两个班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之后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这里选取1班为实验班,即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方式,2班为对照班,继续采取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在完成一个学期的教育后进行期末考试并统计,发现1班的平均分超出2班5.1分,为了确保统计有意义,同样经过软件SPSS2 3.0 U检验,p值<0.01,可以确定“互联网+”形成性评价体系确实能显著提高学生成绩,具体对比内容如表1所示。

4.2 教学满意度评价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该群体对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在课程教授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评价指标为5项,分别是教师授课满意度(20分)、知识点理解程度(20分)、课堂氛围满意度(20分)、教师沟通满意度(20分)、自我学习能力提升满意度(20分)。5项评分相加满分为100分。为了便于统计,这里将评价等级分为5级,得分与评价等级的对应关系是: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40~60分为一般、20~40分为差、0~20分为非常差。

本次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这里将实验班与对照班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并经过软件SPSS2 3.0 U检验,p值<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采用“互联网+”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班学生对课堂满意程度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学生对课堂的满意程度,两种模式相比,学生更喜欢“互联网+”形成性评价。

5 结束语

本文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介绍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目的、面临的挑战,总结说明了依托“互联网+”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及其特点,通过进行对照实验和问卷调查,分析并验证了“互联网+”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还需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和优化评价方案,这些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牛连强,冯海文. 关于高校课程教学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思考——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J]. 大学教育,2017(9): 192-195.

[2]莫平,黄瑞国.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J]. 广西教育,2017(23): 71-72.

[3]陈冬平. 浅谈如何将云班课应用到计算机理论教学中[J]. 信息周刊,2020(2): 0100-0101.

[4]曹阳.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探究[J]. 信息化建设,2016(4): 223.

[5]姚兰芝. 试论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 江苏高教,2012(2): 95-96.

猜你喜欢

互联网+计算机体系
计算机操作系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