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2022-06-16王迪
摘 要 近年来,农村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融资问题是制约农村企业发展的瓶颈,关注的焦点。分析了农村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具有局限性;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法律法规缺失;金融机构渠道少,对农村企业不信任”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1)农业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强化信用教育;2)国家完善企业信贷奖惩机制,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3)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抵押物的范围等措施,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关键词 农村企业;融资困境;金融机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9.023
收稿日期:2022-02-11
作者简介:王迪(2000—),女,山东潍坊人,在读本科生。
E-mail:wd000226@163.com。
我国农村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就业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地域位置的特殊性和制度的不完善,农村企业出现了经营管理不规范、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抵押物品难以满足条件、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和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着力解决农村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1 农村企业融资方式
1.1 内源性融资
农村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是企业进行资金筹集的一种主要方式,它由积累资金和沉淀资金构成。这种方式主要是内部人员的自我筹集,或将企业过去年度积累下来的资本重新用于企业的投资建设[1]。这种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筹资方式,具有原始性、低成本性、低风险性、实施难度小和自主性强的特点,可以灵活地筹集分配,进一步增强企业对自身的控制权。然而,农村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受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限制,如果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留存的资金完成企业的投资、扩大生产,目前仍缺乏一定的可行性。
1.2 外源性融资
企业的外源性融资完全独立于企业内部,是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盈余资金转化为自有资金进行生产的一种方式,具有高效性、有偿性、高风险性的特点。
1.3 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优先股、普通股、可转债进行资金筹集的一种方式,融资方式简单,只有投融资两方参与,直接从投资方获得资金,没有中间机构介入[2]。但大部分农村企业生产规模小、财务管理差、创利能力弱,绝大多数不能在股权交易中心上市,因此在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几乎不可能。
1.4 间接融资
目前,间接融资是农村企业主要采用的方式。从社会金融机构获得相应资金扶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进行风险分散,包括银行信贷、政府专项扶持基金、融资平台和民间贷款等,其中短期资金周转常采用银行信贷、小贷公司,设备租赁等需求常采用融资租赁等。社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给方,充分整合市场上的闲散资金,放贷给企业,但因其体系不完善,这种方式同样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例如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均等、金融机构有偏向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具有局限性
2.1.1 经营产业风险大
农村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企业建设初期通常依靠创始人自有资金或成员集资创立,在发展期通过企业日常生产获得的收益维持运营,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以农村发展的重要产业——养殖业为例,建立一个规模养殖场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前期投资大、成交量少、资金流动弱,而家畜养殖具有不确定性,动物疫病和市场需求对产量影响较大。多数农村企业收益周期长、价格波动大、经济风险大、规避风险能力弱,这就导致金融机构对投资收益评估偏低,农村企业受制于经营产业类型,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
2.1.2 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低,财务管理混乱
农村企业多为家族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实施粗放式管理。财务部门配置简单,几乎不存在全职的会计人员,现有财会人员多为兼任,只能完成收付款、记账等基础工作,无专人负责编制财务报表等专业工作,导致账目杂糅、财务管理混乱。企业缺乏专业财会人员,内部控制薄弱,财务规章制度和组织架构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实际经营状况,降低金融机构投资意愿。
2.1.3 可抵押物少,难以达到融资标准
金融市场上,企业进行抵押融资时,一般需要提供高价值的抵押品,但是农村企业经营规模小,机械、技术等先进性差,能够可靠度量的资产少。虽然现阶段可使用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但受干扰性强,其价值难以可靠度量。如果企业最终无力偿还贷款,抵押品拍卖流程烦琐,融资机构无法及时收回资金。因此,农村企业资产数量少、价值低、变现能力弱,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抵押融资要求。
2.2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法律法规缺失
2.2.1 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
近年來,政府发布了一些促进农村企业融资体系发展的政策,但农村地区信息传播滞后,宣传力度不够,对于新出台的政策难以立即了解和掌握。目前,新制度大多流于表面,并未落实到农村融资实践上,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同时,政府出台的关于农业贷款的优惠政策要求较高,农村企业因不符合条件标准而无法享受优惠。总的来说,目前农村企业融资尚存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扶持力度不够、难以协调多方配合、行政指令落实困难等问题。
2.2.2 缺乏信用评估渠道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全,财务信息不对外公开,放贷人员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能力途径较少,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农村企业财务观念薄弱,凭证数据混乱、财务报表不规范,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系统,内部经营和管理不完备。在申请融资时,企业可能会编造虚假的账单,相关人员难以获得精确的风险评估。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财务经营和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对农村企业信任度不高,为规避风险很少给予针对性的资金扶持。
2.2.3 缺乏专业的担保机构
农村地区缺乏相配套的担保机构,现存的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注册资本低,业务类型单一,比例固化,抵御风险的能力差[3]。同时,专业人员素质不高,办事效率达不到要求,难以对农村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评估与担保,不能给企业提供有效保障,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给农村企业,规范的融资担保体系难以形成。
2.3 金融机构渠道少,对农村企业不信任
2.3.1 融资渠道不通畅,申请程序复杂
目前,我国农村融资体系不完善、渠道不通畅,企业大多依靠间接投资进行融资,金融供给主体较少,资金的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类型单一,且要求的标准条件都较高,没有开发针对农村企业的金融产品[4]。融资申请手续烦琐,包括提交融资申请、递交相关材料、实地勘察等。了解与检查财务状况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周期较长,对于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来说,难以获得实时性的资金扭转困境。融资渠道不通畅,制约了我国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3.2 金融产品类型单一,融资待遇不平等
金融机构获取资金进行外贷、贴现,通过担任中介赚差价来盈利。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为了维持稳定的收益、规避信贷的风险,融资会出现不平等的问题。理性经济人会更倾向于将资金发放给实力雄厚、发展良好的大中型城镇企业,与强大的企业共担风险,减少融资给普通农村企业的风险成本,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与营利性。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造成为日常经营的需要而融资的农村企业资金需求迫切,却得不到资金支持,发展越来越差;受到金融机构青睐的经营稳定、发展前景良好的城镇企业往往不是为了日常经营融资,而是获得资金对外投资、扩大生产,因此发展越来越好;这种发展和融资差距的人为增大进一步造成了融资资源的错配。
3 对策探讨
3.1 农业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强化信用教育
农村企业要寻求资金的支持,首先进行根本制度上的改变,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促进财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企业管理者实施科学化管理,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养,聘用有专业技能的财务人员,规范生产销售的整个流程,使企业的财务公开透明。财务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财务报表应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避免账目混乱、虚假编制的行为。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使金融机构消除顾虑,从本质上解决农村企业的内部缺陷,解决金融机构与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企业要重视自身的信用,加强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提高企业信贷认知水平,形成诚实守法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严格监控工作流程,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普法教育和信用观念教育,使之诚实守信、知法懂法。企业管理者也要加强多元化经营,加大市场竞争优势,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加强与外部企业的联系,与周边企业形成良好的关系,通过社会关系形成互帮互助的战略友好同盟,以便在经营困难时获得民间融资。
3.2 国家完善企业信贷奖惩机制,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1)加快征信系统互联互通。要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全覆盖的、精准的评估体系,精准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商业信用水平。当地财政部门要和金融机构、企业等共同组成评估小组,创新评估模式,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适当提高评估价值,优先进行资金扶持;对于存在不良贷款的企业,对其进行惩戒与批评,适当降低评估价值,让农村企业拥有信用风险意识,优化放贷流程,盘活农村企业资产。
2)加快融资渠道的建设。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引导有资金积累的经济组织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到服务机构登记备案,进行民间融资。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支撑引导作用,通过减税贴息、设置风险补偿金等方式,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明确具体的牵头人和减责或激励政策,推动农村企业与民间自营贷款公司的融合发展[5]。
3)加快担保公司发展。建立配套的法规体系,支持、协助成立专业的担保公司,专门为农村企业发展做风险担保,对企业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进行优化[6]。提高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使其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农业全产业链的了解,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度。
3.3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抵押物的范围
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农村企业的发展,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开发针对农业企业的融资审核程序,贷款资金适度向农村企业倾斜,帮助农村企业度过经营瓶颈期。因地制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提供特定化、專门化的产品或服务,降低融资标准与条件。为解决抵押品审核通过率低的问题,可以转变思路,扩大担保物品的范围,寻找可以代替的新型抵押品,例如允许企业以生产设备、知识产权、土地经营与使用权作为抵押物,通过“资本换资金”的方式,让大部分农村企业都能进行抵押贷款,获得生产发展的资金[7]。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利用网络智能信贷等虚拟平台探索新的融资方式与渠道,对于一些发展状况良好的农村企业,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及股票的方式。
4 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融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问题,为企业的扩大发展提供保障,使企业健康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村企业融资较难,主要受到自身经营发展不足、扶持力度不足、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要解决农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企业内部要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信用水平;政府要出台政策予以扶持帮助,拓宽农村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降低融资审核标准,创新金融产品。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融资问题,克服农村企业内在的缺陷,才能助力农村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晓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金融支持思考[J].时代金融,2021(21):51-53.
[2] 高琪.河南省乡镇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分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4,21(3):47-49.
[3] 何萍.突破农村小微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8):142.
[4] 刘心,高天佐,汪晓明,等.农村企业融资问题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2):15-16.
[5] 高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2):15-17.
[6] 陈付佳.农村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4):53-54.
[7] 张新美.我国农村微型企业融资问题供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9218-19219.
(责任编辑:张春雨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