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育人是音乐课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初心使命

2022-06-16许洪帅陈妮

中国德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树人流行音乐立德

许洪帅 陈妮

一、当前基础音乐课堂现状

笔者实地调研发现,虽然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已推进21个年头,确实取得了诸多进步,比如,“一纲多本”的课程教材建设、整体提升的教师专业能力、多媒体呈现的音乐课堂,但以实现音乐的价值作为育人标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仍有待提升。对于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学生很难把握其传递出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以及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生感性体验和音乐理解多半停留在零碎的局部要素和片段无结构的表层学习,时常徘徊在一般性的审美接触水平,很难经历过程性的感性分析(音响和谱面)到技术分析再到人文分析的真实情境学习;第二,学生大多数是“一课一歌/曲”式的被动学习,普遍缺少能够围绕主题、大概念引领,从不同侧面、视角、路径展开主动、独立、持续、深度的体验性学习;第三,学生的音乐学习整体断裂,课堂学习与考试监测貌合神离,课堂学习与课外社团和课后服务各唱各调,学校学习与家庭学习、社会参与彼此脱节;第四,教师尚未养成关联性、结构性和价值性的高位引领,特别是音乐教师综合素养和教学思维的某种限制或固化,导致对音乐人文价值认知的狭窄、粗浅、封闭。为此,迫切需要站在高处聚焦音乐价值育人这个根本。

实际上,音乐课堂的价值感召和教化,无疑由经典作品所承载和传递。国家教材中诸多经典作品之所以被选用,根本上离不开其自身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创造性和人文价值的彰显。事实上,音乐的经典价值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最高智慧和最高美感的结晶,它“能够超越社会风尚和趣味的变化而历久弥新,具有相当的稳定性”[1]。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和人才培养看,文艺经典需要熏陶、涵养、潜移默化,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持续体验,需要“一课多歌/曲”“一歌/曲多课”“多课多歌/曲”课堂的持久理解,构成感性沟通和精神文化的浸润课堂学习,这必将深深影响青少年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品格,引导他们寻找人生的意义,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精神境界。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正是因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3],才有了像《金蛇狂舞》、《歌唱祖国》,以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红旗颂》、七十年代的《龙的传人》、八十年代的《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的问世与流传。也正是要站在这样的高处,把握音乐艺术的人民性、艺术性、时代性、思想性的大概念理解,扎根人民、根植时代生活,结构化关联经典作品,我们才能领悟到这些经典的立德树人高地,才能把握其新时代生活的精神赋予,才能深刻体悟到人民音乐家和艺术家的伟大,音乐课自可水到渠成地上到立德树人的高度。

二、音乐课堂是立德树人的课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这一论断不仅生动揭示了美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总书记把美的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4],旗帜鲜明地强调了美育的独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本身就是立德树人的教育。

从音乐人类学视角看,音乐不仅是人类通过有组织、有秩序的音乐音响,唤起人的美感反应,激发人的情感和意志,实现思想和感情的沟通交流,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也包括娱乐、象征再现、强化服从社会规范、确认社会制度和宗教意识,以及促进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及促进社会融合的功能。[5]音樂艺术正是由于其广泛存在的社会功能,在敏锐感性、涵养美感、思维能力、热情性格、陶冶德行、启智创造、富足精神、团结爱国、社会和谐等诸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育人价值,带给青少年精神浸润和心灵澄明。这不仅是音乐学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的责任之举,也是音乐学科对智力和非智力要素综合培养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作用所在。[6]

音乐课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国家要求,仍要落实到素养导向的音乐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上,用音乐的独特价值实现育人目标,打好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根基,为培养能够引领中国经济社会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去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贡献力量。据此,新时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一课多歌/曲”“一歌/曲多课”“多课多歌/曲”课堂变革,锚定大概念理解、大单元设计、大任务驱动、大项目引领、大问题解决,立足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有序统筹规划多个课时、内容、活动,坚持用长线思维架构、联结和整合中线的阶段性目标达成和短线的关键学习点习得,在具身体验、关联教学、精细学习等教学策略指导下,做好“目标导引+任务驱动+展演表达+评价贯通”的一致性设计和课内外一体化精进施教,聚焦素养导向、价值育人奋斗目标,帮助青少年主动获得音乐价值。这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指南。

三、高质量音乐课堂的使命担当

从党的十九大到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意义。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当下,深化时代新人培养方式的改革,推进高质量音乐课堂建设,是学校音乐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担当。

什么是高质量音乐课堂?笔者以为,它是扎根中国大地、遵循美育特点的高效能课堂。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和从基本原理出发为基本点,以音乐课标为指南,遵循学生音乐素养发展机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素质、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专项特长四位一体的音乐素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策略学习、精进施教、学以致用、承上启下六位一体的深度教学方式,用教会、勤练、常演实现以高质量课堂为纽带,构建师生和家校社学习共同体,共同促进学生主动、独立、全面和终身发展习惯的养成。用音乐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实现育人目标,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6FE46E6C-E1D5-4398-905B-FCE0B1A504DA

2020年,笔者带领团队在天津市和平区开创性地将“主题教学”运用到高质量音乐课堂上,以谋求育人方式的变革。持续三个月的“主题教学”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主动发展音乐素养的浓厚兴趣、强烈愿望和认知经验发展的可能性、多样性以及个性化表达,也很好地证明了高质量音乐课堂完全有能力肩负起培养“有远大的理想、有高超的本领、有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

比如,8年级主题教学“青春的奔放:我与流行音乐”。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立场,我们设计了6个基本问题:什么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鲜明特征;音乐何以能够流行,网络上的诸多现象级作品为何昙花一现而难以成为流行的经典;什么是青春,如何定义青少年,青少年为何偏爱流行音乐,青少年应该秉持怎样的流行音乐观;如何编创流行音乐;怎样导演一场伙伴们都会喜欢的“青春的奔放”主题班级演唱会。明确以新时代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判断和价值理解为大任务,将其基本问题作为串联感受主题—体验主题—探究主题—理解主题—践行主题—展示主题的单元任务群驱动,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过程贯通展演表达和表现性任务评价,最终形成了10课时的大单元整体教学,从而让音响反应、音乐表现、审美创造和人文理解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悄然落实到大单元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和真实学习之中,让碎片化、孤立化、片面化的音乐学习回到结构化、情境化和活动化的内容重组上来,回到学生主动发展的慢学习、异学习和价值建构上来。

“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民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7]把音乐课上到价值育人、立德树人的高度,不是一句口号,是素养导向和立德树人的砥砺初心,是深化时代新人培养的高质量音乐课堂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張隆溪.经典之形成及稳定性文艺研究[J].文艺研究,2021(10):5-17.

[2][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5)[2015-10-17].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5/c64094-27699249.html.

[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6-11-30)[2016-12-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4]王登峰.学校美誉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J].新课程评论,2020(3):7-12.

[5]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M].穆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227-236.

[6]许洪帅.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方向、经验和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21(5):122-129.

【许洪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妮,北京市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李 敏6FE46E6C-E1D5-4398-905B-FCE0B1A504DA

猜你喜欢

树人流行音乐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