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融入全学科教学的问题、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2-06-16程岭宋梦园

中国德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育

程岭 宋梦园

摘 要 美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融入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但当前美育融入全学科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美育理念认识上的片面化、狭隘化、浅薄化;美育教学设计上的知识化、点缀化、空洞化;美育实施策略上的零散化、无人化、孤立化等。如此需要探寻新的发展路径:美育理念的全学科观照,向“大美育”转向;美育层次的精细化划分,向“多层次”转型;美育实施的耦合化创设,向“一体化”转轨。为此,需要通过“大目标”“大课堂”“大作业”的协同构建,促进“大美育”转向;通过“从感美到立美”与“从立美到创美”的进阶,促进“多层次”转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整合”与“讲台舞台平台互动”,促进“一体化”转轨。

关键词 美育;学科美育;大美育;美育层次

作者简介 程岭,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宋梦园,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引领与推动下,美育成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板块。为使美育充分融入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需要对其问题、路径和策略进行分析探究。

一、美育融入全学科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美育理念认识上的片面化、狭隘化、浅薄化

学校和教师对新时代美育理念的了解还比较滞后,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的理念认识还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归纳可化约为三个方面。第一,片面化。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中,美育就是艺术教育。他们认为,艺术学科是美育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他学科都与之无关,被排斥到了美育的藩篱之外,从而出现了“美育局限于一隅”的边缘片面化现象。[1]第二,狭隘化。一些学校和教师把美育活动“简化”为课外活动,把美育“挤出”课堂教学,他们重视显性的美育,忽视隐性的美育,其美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应试,轻素养”,“重形式,轻内涵”[2],在理念认识上有些狭隘。第三,浅薄化。一些学校和教师受“美育是审美教育”之习惯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美育就是感美教育的刻板印象,对于立美教育、创美教育等高阶美育要么缺乏了解,要么认识不深。易言之,他们对美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悦耳悦目”层面,尚未上升到李泽厚先生所提出“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等层次,显得有些浅薄。

(二)美育教学设计上的知识化、点缀化、空洞化

由于认识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也由于受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效率主义等狭隘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陷入到了知识化、点缀化和空洞化等问题泥淖中。第一,知识化。一些学科的美育教学以传授和挖掘美育知识为主,“美育融入”变成了一种以搜集、整理、背诵美育知识为主要表现的教学活动,而忘记了美育还应包括更为重要、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审美精神、审美气质、审美心灵、审美品格等内容。第二,点缀化。许多教师对美育在学生深度学习、意象生成、情感激发、灵感催化、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他们的课堂教学虽然冠之以美育特色,但实质上依然是“智育主宰”,没有使美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角色。第三,空洞化。一些学校和教师所宣称的审美课堂,还停留在“概念”和“口号”层面,“只有面子没有里子”[3]:没有相应的课程支撑,没有一定的资源支持,沒有相关的活动衔接,没有整体的策划设计,没有匹配的评价机制,显得空虚、空泛、空洞。

(三)美育实施策略上的零散化、无人化、孤立化

美育实施策略上还存在零散化、无人化、孤立化等问题。第一,零散化。许多教师的审美性课堂教学缺少系统性、体系化的理论指导,教学过程没有系统模式支撑,没有组合机制支持,没有“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水果沙拉大拼盘”,零零散散,不成体系。第二,无人化。具身化是美育的重要特点,身体认知、参与体验、展示表达、镜像观照、实践探究是其重要表现,如此就使美育具有了“属人性”的重要特征。但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却很难看到学生的身影,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表现出了明显的“无人化”“离人化”“去人化”等特征。第三,孤立化。与智育相比,美育更注重“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更注重“鉴赏—模仿—体验—反思—创造—展示”循环状的模式构建。但许多教师的审美教学仅仅是立足于课堂教学,孤立、孤单、孤独,没有形成教学体系,也很难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

二、美育融入全学科教学的路径探寻

(一)美育理念的全学科观照,向“大美育”转向

“大美育”是新时代美育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大美育”之“大”与传统美育之“小”——“范围小”(艺术教育)、“目标小”(审美素养)——相对,其包括并超越了所有学科的教育领域,深入到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环境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等)。由此可知,无论是德育取向、情感教育取向的美育,还是艺术教育取向的美育,都属于被割裂的、被窄化的、较朴素的“小美育”。美育具有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根铸魂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语境下,在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导引下,美育要向全学科观照,要向“大美育”方向迈进,要“努力打造现代化的大美育体系”[4]。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新时代美育教育要充分挖掘所有学科的美育价值,设计出契合各个学科特点的美育活动,创设出彰显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美育教育。

(二)美育层次的精细化划分,向“多层次”转型

“多层次”是指美育的“层次性”“阶梯性”特点,美育可分为感美、立美和创美等多个层次。[5]之所以需要对美育进行多层次、精细化划分,除了能够良好矫正上述问题之外,还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美育教育不仅包括鉴赏、体验、陶冶等“离身”活动,还包括创造、探究、展示、表达、镜像等“具身”活动,如此分层分类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聪明才智;第二,美育分层有利于对标找差,树立起合理的发展目标,也有利于按图索骥,设计出相应的美育活动;第三,美育的分层、分段,有利于与其他各育找到“契合点”“互动环”,有利于各育实现“相互交融”“视域融合”,有利于各育协同发展,走向“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由此可见,新时代的美育教育需要精细化分层,需要向“多层次”转型,构建出“感美—立美—创美”等层次化教学体系。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三)美育实施的耦合化创设,向“一体化”转轨

“一体化”是指美育实施上的“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讲台—平台—舞台一体化”“学习—练习—研习—见习—实习一体化”等耦合机制。之所以需要“一体化”,乃在于美育的特殊需要。与智育相比,美育更偏重“缘情”“畅神”“意境”的隐性课程,偏重“以己为师,自求自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学习方法,偏重“凝思遐想”“澄怀味象”的思索场域,重视“得意忘象”“形神兼备”“天人合一”之潜意识素养的养成。如此,无论是从场域大小来看,还是从时间长短来看,常规的课堂教学都远远不够,而需要拓展到“大校园”“大社会”“大自然”之广阔场域中去,延伸到“课堂之外”“学校之外”“学习之外”之广大时空之中。当然,课堂教学的时空维度也不可或缺,其依然是美育实施的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总而言之,美育实施需要创设耦合化机制,向“一体化”转轨,实现系统性、一体化、一贯式的全方位改革[6]。

三、美育融入全学科教学的策略构建

(一)“大目标”“大课堂”“大作业”的协同构建,促进“大美育”转向

“大美育”是新时代美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大美育”的目标大、范围广、要求高,如此需要扩展目标、拓展领域、优化作业,使“大目标”作为领航灯、“大课堂”作为探索船、“大作业”作为压舱石,三者协同促进“大美育”的有力转向和良好实现。

第一,设计“大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大目标,也是新时代美育教育需要思考的大目标。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由此可见,新时代的美育目标需要超越传统审美知识、审美技能等小目标,把审美情操、审美精神、审美创造、审美气质、审美品格等都纳入其中,把它们也作为各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而精心设计,妥善落实。从另一视角来看,这些目标是跨学科且具有综合性、全面性、整体性等特征的目标[7],如此设计与落实,有利于学科整合、知识融合、技能综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第二,创建“大课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推进综合学习”中强调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为使“大单元教学”“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有机落地,乃需要调整课堂时长,增加实践课堂,使课内外融为一体。一些专家在解读时也提出建议,要设计“学生展示的课堂”,设计“体现新观念的课堂”,增加“各学科动手活动”的课堂。这都彰显了“大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美育融入学科教学来说更是如此。着眼实践,这种“大课堂”既包括教师主导的传统课堂,也包括学生自主的创新课堂;既包括传统教室中的课堂,也包括教室之外的校园课堂,还包括校外的自然“大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从而“把全社会都变成了学生学习发展的大课堂”。[8]

第三,推行“大作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強化学科实践”中指出“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分析发现,为使“强化学科实践”落地落实,乃需要推行“大作业”创新机制。因为,为使“学习目标与生活目标”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真实问题”整合在一起,使“真实情境创设与知识探究发现”整合在一起,都需要“大作业”的有机支撑。由于美育具有全面关照、系统推进、协同实践的特点,“大作业”机制的推行也能为之充分融入全学科教学提供良好契机,为之机能特点的发挥提供重要舞台。在实践层面,推行“大作业”机制需要回归“创造性的探究活动”这一作业本义,以大视域、大实践(场馆创作、研修学习、校际互动等)与大评价来丰富与拓展内涵与功能,借助多主体协同互动、课程再设计、学习化课堂的构建、学本评估来创新践行[9]。

(二)“从感美到立美”与“从立美到创美”进阶,促进“多层次”转型

审美庸俗化是“社会之痛”,美育薄弱化是“教育之痛”,分析发现,实施进阶发展的“审美化教学”可以解决“两痛”难题[10]。进阶发展的“审美化教学”是使教学要素都转化为审美要素,将阶梯型的审美机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为此,要着眼精细化方向目标,厘清美育的多维层次,创建并实施“感美—立美—创美”互动循环的“多层次”教学模式。

首先,“从感美到立美”。感美是美育融入全学科教学的切入口和动力源,是美育的初级阶段,是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判断”的阶段,也是推动审美天性到审美悟性发展的阶段。立美是美育融入全学科教学的主战场和主引擎,是美育的中级阶段,是从“审美体验”走向“审美向往”的阶段,也是推动主体审美理性到审美悟性发展的阶段。立美阶段的活动是审美主体以个体储藏的审美经验为内因,着眼审美对象的内容所进行的体验活动。“从审美到立美”,这个过程以“立人成才”为目标指向,以“以美育人”实施渠道,拓宽美育视野,放眼教育全局,走向美育“新境界”,通过课堂的审美化、情感的审美化、生活的审美化而实现“以美立人”[11]。

其次,“从立美到创美”。创美阶段是从“审美实践”到“审美创造”的阶段,也是推动主体从掌握审美规律到审美写意表达的阶段。立美和创美虽然是美育的两个不同阶段,但这两个阶段密不可分、相互缠绕、相互促进。立美教育是创美教育的基础,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创美教育是立美教育的进阶目标,也能够激励与发展立美教育。从立美到创美,也即从“审美向往”到“审美实践”,再到“审美创造”的阶梯发展过程,其主旨目标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依据审美想象来实现的,审美想象是在具身体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构筑出新的意象、孕育出新的意蕴,最终目的在于创造出具有创新性、个性化的审美意象和审美作品[12]。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三)“学校家庭社会整合”与“讲台舞台平台互动”,促进“一体化”转轨

为使美育良好融入全学科教学,乃需要构建出融入全学科教学的一体化模式,需要做好“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整合”,做好“讲台、舞台、平台(多域)互动”。

“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整合”是指学校要有机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元资源来为美育融入多学科教学提供保障,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协同作业,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3]。譬如,有的学生家长或亲戚是艺术家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学校可以邀请他们来为学生们作主题演讲或传授技艺;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名人馆等单位具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学校可以与之合作,共建美育课程基地;周边兄弟学校可能是美育特色学校,学校可以与之交流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讲台、舞台、平台(多域)互动”是指学校构建“讲台”“舞台”“平台”循环互动的培养模式。“讲台”是指教室、会场内的讲台,是学生作为学习者学习美育知识、借鉴美育经验、感受美育魅力的场所;“舞台”是广场、剧场内的舞台,是学生作为汇报者展示审美技能、汇报美育成果、表达个性特色的场所;平台是创客空间、微格教室、课程基地、特色场馆、家庭作坊等平台,是学生作为研究者研究课题项目、设计审美作品、开展发明创造的场所。“讲台、舞台、平台(多域)互动”有利于充分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身心、解放学生的空间,使理论与实践、借鉴与分享、体验与创造、“内强化”与“外强化”[14]互动融合,使学生的感美素养、立美素养和创美素养携同并进、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程岭.学校美育的问题、根源和发展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12):69-73.

[2]唐斌,楼冰洁,王景宣.陶养生命的学校审美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6(19):26-29.

[3]宋梦园,程岭.“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美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33):92-95.

[4]王敏,曾繁仁.高校大美育体系的现代化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7(7):7-10.

[5][10][12]程岭.感美、立美、创美:教学审美化的理路与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22(3):8-13.

[6]王萌.高校美育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68-75.

[7]石中英.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9(9): 27-31.

[8]曹培杰,孙立会.把全社会变成学生学习的大课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1):49-55.

[9]谢翌,杨志平.大作业观:主要内涵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1):10-17.

[11]程岭.“以美立人”:美育“新境界说”的價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3):3-6.

[13]赵伶俐.新时代美育的价值与使命[J].中国德育,2021(6):1.

[14]程岭,马翠,程琳.强化课堂主阵地的美育支架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1):49-53.

责任编辑︱郭鑫超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猜你喜欢

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