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与科学融合的基础美育课程构建研究

2022-06-16郑勤砚

中国德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术科学

摘 要 科学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是本世纪教育面对的新课题,对基础教育的推进和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美术与科学融合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美术和科学融合的基础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可以尝试运用项目制学习方法制订美术和科学融合美育课程计划;将科学、数学、艺术等学科内容综合统整,学习的共同核心集中在科学素养和艺术表现上;在共同目标下,允许出现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关键词 美术;科学;美育课程;融合课程

作者简介 郑勤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技托起强国梦,美育筑牢中华魂,要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能力和奋斗精神的未来接班人,科学和艺术是基础教育阶段需要着力推进的学科,同时这两门学科会相互融合并碰撞出异样的火花,互相滋养,共同繁荣。目前,艺术已经成为探索科学事业更深层含义的有力媒介。当孩子看到一件科技艺术作品时,通过观看、触摸、倾听等多种感官,感受到作品的颜色、气味、质感、形状等多种特质,启发他们自身曾经的经历和认识,并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我们说美育能帮助孩子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式,并通过亲近自然和融入社会,使孩子感受到“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创造丰富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科学教育也被贯穿于少儿艺术教育之中,教师指引儿童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对于事物的了解。

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融合是本世纪教育面对的新的课题,对基础教育的推进和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美术与科学如何融合?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与科学融合的美育课程如何构建?这或许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尝试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礼记·学记》中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和创造力教育,自有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美育作为“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中华审美文化、启迪学生情智、帮助学生形成完善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的重任。我国近代,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足可见美育能够“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在促进德育、智育协调发展方面具有莫大的作用。

目前,践行美育的育人目标,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教育的中心目标。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都应该获得基本的审美素养和科学知识。研究艺术和科学的融合与课程构建,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艺术和科学教育融合的目的就是让人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独立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只有人类具有美德,方能走得久远。如今的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因为科学技术发展而导致的大量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空气污染加剧、物种灭绝加速……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教育,或许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良策,由艺术的生命力、感染力来化解科技的“冰冷”。艺术和科学的融合教育有助于学生成长为有同情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拥有美好生活能力的人,为其未来铺就美好的“道”,促使其成长为既有爱国主义情怀又有科学精神和中华美育气度的时代新人。

二、美术和科学融合的基础美育课程体系构建

科学能够对客观事物和规律进行解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术通过塑造形象和表达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今天,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让科学的进步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交融促进了科学传播的艺术化,启发观众的科学想象力,促进了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和科学两门课程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门课程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的教学意义表述都关注到了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并引导学生对人类社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这一行为进行反思,注重学习者的参与、体验和感知。因此,如何以课标理念为指导,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将艺术思维和科学方法相结合,创设出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美术与科学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情怀、科学精神和审美素养,成为我们要面对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首先,运用项目制学习方法制订美术和科学融合的基础美育课程计划。项目制教学法,即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持续性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与选择权,不断反思,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与修改。最后,进行不限于课堂内的公开展示与分享。学校在设置融合课程时可以围绕美术和科学的一个核心学习课程或多个单元课程展开。课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减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专业术语;系统地梳理与课程相关的科学、数学、艺术等课程内容,并注重去繁就简,学会做减法,将课程内容削减到合适的量;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述,并用视觉艺术和可视化形象、表现和描绘促进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等分析方法,并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能够利用学习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美术和科学融合课程的教学重点即带领学生去观察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借助各种媒介和素材来展现客观对象的视觉特点和真实情感。

其次,将科学、数学、艺术学科内容综合统整,把学习的共同核心集中在艺术表现和科学素养上,艺术史、美学等审美知识在表现特定主题时展开。比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在4—6年级的8册教材中涵盖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三大领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版小學美术教材共12册,各册中皆会有以动物、植物、山水环境,物质世界的写生、创作表现为内容的主题。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门学科彼此独立,但教材内容编排上都关注了地球上的动植物、天气、岩石等自然环境资源。通过美术与科学的课程融合,我们可以将跨学科的共性内容整合到一个主题下,促进知识的融通。同时,我们要善用两门学科所独有的教学路径,如美术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用画笔表现对客观对象的视觉捕捉,表达作者的自身内心感受;而科学教学则重在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并通过猜想、观察与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手段,解决问题、验证结论,探究的过程促使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美术与科学的融合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并促进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再次,在共同目标下允许出现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教师在设计美术与科学融合的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班级和学生的不同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以及艺术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挥。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美术课成为传达科学学科知识的工具。科学简图力求用线条和简单的色彩准确地表现被观察对象,避免掺杂个人主观想象和创造;而美术讲究“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笔墨当随时代”,美术创作是作者独特思想和真实情感的表达,不是照葫芦画瓢,一味地模仿和对客观现实的写照。在实际美术与科学融合课程中,学习的相互促进作用也在自然发生,以植物微观镜写实和美术写生创作为例,一方面,绘画写生方法的掌握为科学简图绘制能力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打开广阔的科学视野,既基于理性,同时还能有所创造。美术与科学的相互渗透性教学会打开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与科学融合课程,学生了解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独立性;理解了重要的科学概念;形成了科学思考的能力;能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个人和社会服务;可以运用相应的艺术风格表达和再现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用客观写实的方式,微观表现科学领域境界,让深奥的科学知识深入人心。同时,在更为广阔的教育背景下,融合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先进的技术社会的本性,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科学对文化遗产已经作出的贡献以及未来可能作出的贡献。美术与科学的融合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可视化,也使学生更具有好奇心。

三、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融合的课程实践

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都意在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思想;促使其认识到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损坏,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小学美术与科学学科的融合,需要美术和科学教师密切交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加深专业修养,放宽国际视野,重视学科关联性,增强跨学科教学的意识,找准跨学科的切入点,正确运用学生的美术技能解决科学上的具体问题。美术和科学教师可以在学年的某一段时间里,选定可融合的课程内容模块,共同设计学案。让学生通过学习融合课程获取两门学科中的共性内容,并通过两门学科习得的不同学习路径,使得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快速迁移。美术和科学融合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科学,遨游在神秘奥妙的科学世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以小学科学教材中“爱护地球家园”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两课的整合为例,这是一个从宇宙大视角到聚焦到学生一日生活小行为的过程。天空中太阳、月亮和恒星运动模式是可以被观察、描述和预测的。学生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和一年中不同时期白天时长,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科学家认为许多现在发生的自然事件和过去发生的相似,风和水可以改变陆地的形状,学生运用有关地球自然进程的知识来生成和比较多种方案,描述地球特征的模式,分析和解读地图中的数据。学生有望认识到水、冰、风或植被破坏所导致的风化和侵蚀,并思考降低这种进程对人类影响的办法。4—6年级学生可以运用图表、透视画、甚至编剧和故事来表现具体事件或设计解决方案,继而对比解决某一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案,尝试用图画来说明、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成果,继而引发对地球物质系统核心概念的学习和思考。随着学习内容的推进,学生根据调查资料可以知晓,当地空气是否被污染,污染源头在哪,怎样更好的维护当地环境。从宇宙环境到自然生态再到我们的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画出空气污染的场景等,当这些生动而又触目惊心的画面展现在课堂上时,科学课变得深刻而更有深度。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出怎样维护环境的解决方案:学生动手制作环境保护标识牌,画出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场景。這样的课堂既有科学含量又有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美育教育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全过程。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资源遭到破坏的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环保问题严峻性的认识和对自然环境危机的担忧,学生们会通过直观绘画的形式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具有画面感的表达,其意义及效果要高于科学课堂上画的记录图。美术与科学融合课程后,我们通常会激励学生阅读,将学生的感想归类,结合社会问题开设综合性绘画主题的教育、展示活动。此外,学生通过绘画掌握的基本观察法和绘图法,可以在设计实验观察量表,制定科学简图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小学科学教材中动植物实验观察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更多绘制科学简图和进行艺术主题创作的机会。此外,通过细致观察绘制动植物标本、设计鸟箱制作图、画一画学校周边社区地图等这类实践性颇强的任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需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美术和科学课程的整合时,教师须深入领会九年义务美术和科学课程标准,熟悉两门学科的教材、教参内容,充分分析学校、班级学情,方能针对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主题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建议教师尝试创设综合性主题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对于两学科联系性不强的部分教材内容仍进行分科教学。

责任编辑︱郭鑫超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猜你喜欢

美术科学
美术篇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封底:国外太空美术作品选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