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双碳”战略需重视零部件再制造产业

2022-06-16叶盛基

汽车与安全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碳汽车产品

叶盛基

零部件再制造,就是通过再制造工艺和技术对功能性损坏或将报废的零部件进行性能修复或新一次制造。再制造零部件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原先新产品要求。分析表明,零部件再制造可回收报废产品蕴含附加值的70%左右,与原始制造相比,可节约材料、能源消耗70%以上,降低制造成本30%~50%;与制造新品相比,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明显降低。为此,大力发展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对汽车行业减排减碳和节能降本,以及推动“双碳”战略目标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经验值得关注

纵观全球,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如下四方面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参考。

1.市场需求驱动 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欧洲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历经百年;美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始于二战前夕。在欧洲,由于汽车保有量增加、市场平均车龄增长和维修方式的转变,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快速崛起;在美国,二战促使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企业转产军工产品,零部件供应市场紧张,所需维修配件大多由收购旧件再制造来加以解决。二战后,欧美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售后市场需求大幅增长,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在市场需求拉动下不断提速并持续发展。

2.专业集群化发展 形成完善产业服务链体系

欧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范围覆盖广,包括发动机、传动装置、转向器、起动电机等各类可再制造部件,并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形成完整体系。近年来,欧美再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以美国为例,年产值达到1000亿美元,其中汽车零部件占比达40%以上,拥有超过4万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欧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呈专业集群化发展,集中在美墨西边境、中东欧、英国伯明翰周边地区等,集聚化发展助力旧件专业化回收、拆解、清洗和再制造生产,形成产业链与配套服务链,支撑再制造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3. 再制造持续创新 促进产品技术迭代升级

发达国家推行“面向设计的再制造”创新概念,通过再制造发现产品缺陷在新产品设计中加以改进。许多汽车研发中心与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保持常态化沟通,借助有关再制造技术报告,促进产品技术改进。从某种角度看,再制造过程就是技术和质量改进过程,通过对旧件的故障分析,结合多品种产品的再制造经验,促进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升级改进。

4.市场认知认可度 产品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在欧美,再制造产品作为绿色产品被广泛宣传。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链完善,市场成熟,再制造产品等同或高于原型新品的质量和性能。消费者对其接受度高,再制造产品普遍用于保修期内的零件更换。同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也积极参与和支持开展再制造相关业务。近几年,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比例达到80%以上,再制造零部件在汽车售后市场占比超过70%,成为绿色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水平不亚于欧美,甚至有些方面更胜一筹。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1.政策法規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

国家和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国务院《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促进绿色消费的实施方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等4部委《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等等,为推动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提出了目标和实施要求。

2.再制造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在政策助力下,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在探索中前行,形成了一定规模。通过努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原材料供应、营销服务等体系基本建立;再制造关键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产品也由传统汽车发动机、变速器、发电机、起动机、涡轮增压器等,逐步扩大到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初步统计,202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生产企业近700家,占全国再制造企业数量的35%;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值达200亿元,占全国再制造行业产值的1/3。这些都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当前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企业产能较小 盈利能力弱

我国除了轮胎行业有100多家上规模的再制造企业,其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上企业总数不超过20家,多数企业产能普遍较小,产品也主要面向海外市场销售。由于产品无法打开销路,企业难以规模化发展,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普遍较弱,不少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甚至生存都成问题。在汽车后市场,欧美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占维修份额的比例已达到60%~70%,而我国份额仅为3%~5%,市场亟待开发。

2.政策落地有待强化 企业发展资金匮乏

近年来,再制造产业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为产业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然而,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相关配套措施尚需完善;在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市场有效监管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加之,由于再制造产业社会认知度低,我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金融行业对产业的投资力度弱,使再制造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资金匮乏,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产能提升和市场规模发展。

3.消费者认知理解不足 产品推广使用受到制约

由于宣传不足,再制造绿色消费概念缺乏,消费者普遍认为再制造产品是“二手货”,对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持怀疑态度,接受度和使用意愿不高。我国尚未出现再制造产品用于保修期内零件更换的先例,欧美置换模式的应用却是常态。事实表明,对再制造产品的认知缺失和消费者直接换件的习惯因素,加之售后维修习惯、拆解及存储不当等导致旧件产出率低,出现“废旧件收不上来、再制造产品不受待见”等现象,大大制约了再制造产业正常发展。

4.产业监管亟待强化 “洗澡件”干扰市场发展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起步时间较晚,产业链还不完善,配套设施也不健全,企业研发水平和生产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约束力弱,没有进行有效市场监督,出现不法商贩通过回收旧件以“清洗”“翻新”替代再制造,或进行不规范再制造生产,造成“洗澡件”或质量不达标的再制造产品流入市场。这种鱼目混珠的现象让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造成了误解,严重干扰再制造产品的推广使用。

5.专业人才匮乏 产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缺乏必要资金,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弱,同时在专业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人才匮乏,导致在技术标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配套、营销服务和装备支持等方面体系化建设不足,严重影响再制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下,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创新亟待强化。

四、对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建议

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切实加强汽车零部件回收体系建设,建立旧件逆向物流体系,解决旧件进口途径和原料短缺难题;明晰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解决再制造企业旧件采购增值税问题,降低企业成本;建立保险费率调节机制,鼓励引导消费者在汽车维修过程中使用再制造产品等;强化政策法规及其配套措施落实推进,落实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有效助力再制造产业市场快速发展。

2.推动产业基地建设 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当前我国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初步呈现由试点示范向产业集群化转变的态势。上海临港产业区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吸引了多家再制造企业入驻,集聚化初见成效;河北河间市依托逆向物流体系、丰富的再制造原材料资源,积极打造技术、生产、商业运营平台,构建再制造产业服务链,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发展优势。这些成功案例值得业界参考借鉴。

3.加强产业持续创新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要进一步加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科技创新,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体系;切实强化产业创新引领和推动作用,提升再制造水平;努力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关键技术;培育专业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提高再制造产业市场化规模。同时,进一步规范再制造产品评价和认证制度,推进产品质量升级,积极推动再制造技术与装备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实现再制造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4.倡导绿色消费 大力推广产品应用

再制造与维修、翻新有着本质不同。再制造是全新的再生产制造过程,通过高技术制造工艺实现功能完全修复,确保再制造产品的性能不低于甚至超过新品。为此,需要切实加强再制造产品宣传,提高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知。同时,积极引导整车零部件企业以及社会资本投入再制造领域,推动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市场推广使用和绿色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使用再制造绿色产品,倡导公共领域和机关单位在汽车维修中优先使用再制造产品。

5.着力市场驱动 提升再制造产业规模化水平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除了依靠政策拉动外,还需不断培育和挖掘市场需求,通过市场驱动,实现政策、市场“双轮动力”发展。2020年,我国汽车售后市场规模为1.6万亿元,其中售后维修市场规模近7000亿元。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再制造零部件在售后維修市场超过70%),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空间巨大。2021年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数量接近300万辆,大量被淘汰的车辆为零部件再制造提供了丰富资源。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大有可为。

6.强化练好内功 提高企业运行水平

加强再制造企业产品研发、旧件采购、生产制造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投入、注重产品研发,提升拆解、清洗、制造、装配等装备和生产能力,建立旧件和更新件的采购、生产制造、产品监测和交付等全过程规范标准,提升产品检测技术手段和能力,确保回收旧件可再制造性、产品过程和再制造成品质量。积极开展再制造企业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等,提升再制造企业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

7.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促进产业规范化发展

加强市场多维度的监管,严防“洗澡件”“翻新件”扰乱市场。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对再制造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对再制造产品认证违法行为予以查处,实施再制造产品标识的规范使用和统一管理;强化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销售“五大总成”零部件、维修企业规范推广使用再制造产品等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不断完善市场营销环境,促进再制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10年,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笔者坚信,有国家政策法规、产融结合强力支持,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积极参与,有再制造企业强练内功努力,有消费者绿色消费认知认可,有媒体行业的积极赋能,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大发展将指日可待。

公安部两个部门规章实施首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共办理涉及新部令改革措施业务60多万笔

4月1日,公安部新制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62号)和《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163号)顺利实施,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全国“一证通考”、新增轻型牵引挂车准驾车型(C6)等6项便民利企新措施精准落地。两个部令实施首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共办理涉及新部令改革措施业务60多万笔,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4月1日当天,2项“跨省通办”改革措施精准落地,1600多名驾驶人在户籍地以外凭居民身份证申领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实现全国“一证通考”;885名申请人申请异地考试恢复驾驶资格,免予两地往返。

2项优化驾考项目和考试车型改革措施顺利实施,持有小型自动挡汽车驾驶证增驾其他小型汽车准驾车型,或者持有摩托车驾驶证增驾其他类型摩托车的,只考试科目二和科目三;优化汽车类驾驶证考试项目和流程,惠及10万多名驾驶人;1200多名驾驶人申请增驾轻型牵引挂车准驾车型(C6),更好满足驾驶房车出游需求。

2项“减证便民”服务新措施全面推行,推行申请资料和档案电子化,实现申请资料电子化采集、档案电子化管理,驾驶人考试信息网上转递,交管业务办理“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推行部门信息联网共享核查,与医疗机构等部门信息联网,共享体检等信息,群众办理业务时免予提交相关证明凭证,共惠及30多万人次。

猜你喜欢

双碳汽车产品
“双碳”目标下云南水利发展新常态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3D 打印汽车等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