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研究
2022-06-16陈倩莹
陈倩莹
【摘要】随着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语文学科教材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以及鲜明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工作日常开展的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同时,老师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资源,及时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并总结对应的教学措施,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达到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本次研究就主要从语文教学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有关的教学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教育;有效渗透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发挥着工具性的作用,而且能够将其他等多门学科的人文精神展示出来,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更加适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对应的老师更需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语文课堂有效的开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六年级学生处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阶段,承受着小升初的压力,而小学生还不熟悉如何正确地调整心态,释放压力。结合实际可以发现,多数小学生在多方面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难免会存在有一定的负面心理。而语文课堂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存在有大量的人文精神,可以达到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陶冶的目的,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等均存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对应老师则需要充分挖掘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并逐步的引导学生进行体会。
二、当前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由于自身成长、家庭、时代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留守家庭儿童,自卑、敏感、焦虑、耐挫力差等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表现出孤僻、暴躁、自信心差、表达能力不足或其他不良行为,而往往这些学生会被打上“差生”的标签,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要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时代特点,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途径
第一,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营造良好和谐氛围。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状态存在有重要的作用。因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均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则需要逐步和学生成为朋友,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展开针对性引导和教育,纠正学生错误或者偏激的心理,逐步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体会到遵照、关心、平等等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活动,更愿意将自己的问题与疑惑告知教师,教师要认真细心聆听学生的倾诉,了解学生的困惑,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二,深入挖掘教材知识,渗透心理健康因素。语文学科中存在有大量充满人文精神的素材,这也正是在语文课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所在。语文课本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涉及到散文、诗歌、故事等多个类型。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了自然的壮阔美丽,体现了作者的深厚爱国情怀,而且塑造了一个个具有正面形象的人物,或是为国奉献英勇牺牲的烈士、或是不惧艰难险阻坚守在平凡岗位的普通人、或是刻苦钻研为国家科技进步趋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这些任务都是教师可以进行心理教育渗透的优秀素材。比如《七律·长征》这篇课文,叙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要使学生理解到“刻苦”的可贵与伟大,让学生在心中树立一个刻苦学习、不畏艰难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帮助学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健康。语文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小阵地,但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应该把对学生的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即生活之中。课外活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而且课外活动形式比较多样,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积极地組织对应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写下当前阶段自己所存在的困惑或者烦恼,老师在统一收集起来,鼓励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声地将写下的内容读出来,并引导其他学生想办法帮助该同学一起进行解决,以此达到帮助学生心理状态改善的目的。再比如,可以开展一个“课前三分钟”活动,在每次上课前的三分钟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做演讲,主题内容不限,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使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使其拥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第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每一本书籍中均存在有一个学生未接触过的世界,一本好书同样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为学生推荐一些自己所喜欢的书籍,达到对学生心理教育的目的,更可以对学生情操进行有效的陶冶,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都可以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针对学生爱好模仿的特征,教师可以利用书中人物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教师可以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工人弟子慢慢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为内容,向学生展示主人公不畏艰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本书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激发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五,捕捉教育契机,进行针对教育。在教学课堂中,偶尔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学生争吵或打架等,扰乱课堂秩序。当遇到这些事情时,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心态,抓住教育时机,充分发挥教育机智,课堂上先安抚好学生的情绪,调整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之处,同时告知学生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正确的释放情绪的方法,比如跟老师诉说寻求建议等方法。
第六,合理进行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表扬,同时也要注重说话方式,发挥好的语言效果,使学生在心底里接受教师的表扬并且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倘若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在意、漫不经心,学生会认为教师不在意自己,自己没有得到认同,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有针对性的。比如,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来树立学生信心,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委婉的指出来,并且给予学生可行的建议,帮助学生改正;而对于过于自信的学生,教师也要指出学生不足之处,教导学生要细心,冷静,有耐心。
第七,不断进行反思,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始终不忘初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学习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学习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断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心理上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使之成长为积极乐观的人。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利用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而且要利用各种语文课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向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守秀.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5):55+60.
[2]程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