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过程性考核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2-06-15张俊龙黄婧雯张淄赫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1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建筑

张俊龙,黄婧雯,张淄赫

(石河子大学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新疆 石河子)

一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一定量的存在于建筑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中,构成建筑师的基本素养。在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任务不是完成基本的学习内容,教师教学的过程应把握整体教程的科学性。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才能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深入地进行教学工作,用更加合理的学年计划来开发和提高每位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

本课程以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为基础,增加部分理论知识的阐述及实例分析,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由简入繁逐步解决在建筑学启蒙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为更加深入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好的开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加强认知体验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训练;

—训练一定水准的绘图表现技能;

—形成初步的设计观念及思想方法。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置依照《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 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 年版)》设置。具体内容见表1。

二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内容重构

1.课程结构设计

本门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学时大、内容覆盖范围广;同时作为建筑学专业设计入门课程,担任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类课程学习方法的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专题训练的模式,对各个知识单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1)专题训练一:环境认知及场地分析(基本概念+认知+表达+分析)

训练目的:建筑师成长的过程中,在面对所处的精彩纷呈的周边环境时,如何运用理性的眼光从中概括出空间的主要特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本次专题训练通过让大家对日常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那些原本没有留意到的“设计现象”。

训练内容:在校园中选取若干个具有特色的空间场所,并在总平面图上进行标注,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实地的踏勘,在训练图纸认知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校园空间组成、道路结构、绿化体系等方面的认知与分析能力,掌握初步的分析图纸表达能力。

2)专题训练二:建筑测绘(表达+认知)

训练目的:在完成《建筑制图》的课程学习之后,开展实地测绘训练,将实体建筑转译为图纸上的“建筑语言”。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

训练内容:在校园中选取体量适中的建筑一处,学生分组实地测量后绘制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轴测图一套。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现场实测过程中的工具使用、数据处理、以及草图绘制的多方面能力。

3)专题训练三:空间实体搭建(表达+构成+设计)

训练目的:学生初次体验设计由方案构思到建造完成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的差异、完成构造节点的设计、感受最终的空间效果。搭建训练基于立体构成教学,学生在完成各自立体构成作业之后,给定尺度为3m×3m×3m 的空间实体,通过团队的合作,修改确认最终方案并进行搭建。

训练内容:3m×3m×3m 的空间实体在满足造型美观新颖、比例尺度合理的前提下,需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售卖、展览、休息等。搭建材料根据方案形式自由选择,可为“线”性材料木条、PVC 管、麻绳一类,也可为“面”性材料,瓦楞纸、布艺等,需具体考虑材料性能,确定合理、创新的固定、连接方法,确保搭建的坚固稳定。学生分组完成训练,需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参与最终搭建方案的设计环节。使用照片、影像等手段记录下搭建全过程。

4)专题训练四:建筑名作解读(基本概念+表达+分析)

训练目的:选取著名建筑案例,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完成建筑图纸的的绘制、建筑及场地模型的制作。学习复杂建筑空间、造型与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对位关系,进而掌握建筑图示语言、建筑模型的表达,深入学习建筑制图的要求,系统了解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

训练内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后续学习建筑学专业的一项重要技能,引导学生梳理出逻辑清晰的方法论思维导图。从建筑师的背景,建筑概况,建筑的场所、平面功能、形体特征、结构形式、空间布局、细部处理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最终选取合适的表现手法进行图文表达。结合模型制作的理论知识,分组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优势并掌握其相应的加工技法。

5)专题训练五:外部空间(广场)设计(基本概念+表达+构成+设计)

训练目的:

空间作为建筑设计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引导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加以深刻认知。本专题训练,通过外部空间的设计,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实体进行表达,形成一定的空间,从而满足设计最初要求的使用功能,使学生掌握建筑语言表达设计意图的基本方法。设计方案应当表达广场上环境和建筑的布局形式、材质的划分、以及场地的道路系统,绿化布局,设计方案简介美观,功能合理。

训练内容:本次专题训练围绕外部空间设计展开,即校园小广场设计,在校园学生宿舍区,提供一块30m×30m 的正方形基地,运用给定的建筑空间围合要去,设计成一处满足学生穿行、聚会、读书、约会的校园广场。在设计初期,合理运用给定的构件,反复推敲,多方案比较,构思出一个平面构成美观、空间形式合理的布局形式;空间形式和设计要求的多种使用功能相呼应,满足场地内部的穿行、多人聚会以及私密的休息、阅读、交谈的各种需求;将设计意图通过场地总平面图和轴测图的形式加以表达,掌握不同材质、配景的表现技法;绘制广场上亭子、廊架等构筑物的平面、剖面等尺寸图纸以及小广场的立面效果图、空间节点透视。

6)专题训练六:校园建筑设计(基本概念+表达+构成+分析+设计)

训练目的:校园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建筑设计训练,一方面是对本课程内容的一个系统总结,一方面也为今后设计系列课程奠定了基础。通过本专题训练,学生对本学期学习的各项技能进行一次完整的、系统的综合运用,包括理解建筑设计方案构思的方法,掌握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熟悉建筑功能、空间、造型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手法,掌握设计方案图文表达、模型表达的常用技法,熟悉方案答辩汇报的基本流程等。

训练内容:

本次专题训练分为前期调研构思、方案设计深化、设计成果表达三个步骤。在前期调研构思阶段,学生实地体验校园空间环境,选取心仪的设计用地,结合场地环境进行多方案构思;方案设计深化阶段,学生重点考虑功能、空间、造型等因素,对方案进行反复、细致的推敲、修改,最终确定建筑的总平面场地环境设计、平面功能布局、立面造型设计以及剖面空间设计等;最后的设计成果表达阶段,学生选取自己熟练掌握的表现技法,完成成果图纸、模型的绘制与制作,并进行汇报答辩。

2.课程教学方法

1)理论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贯通。

本门课程按教学大纲合理设置理论、实践学时。课内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个专题训练开始时,均进行相应的理论讲解,之后再加以实践训练,确保学生在知识点掌握的过程中,较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具体实践环节安排见表2。

此外,结合建筑学专业学习的特点,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至少保证配套足够的课外自主学习学时,以保证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内学时主要安排以理论讲解、方案修改、讨论汇报等互动学习环节,而每个专题完成过程中的方案构思、图纸绘制、模型制作等环节,则主要利用课外学时完成。每个专题训练的时间安排均以周为单位,时间跨度覆盖整个学期,确保学生在一年级打好设计基础,为后续三年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2)加强课程间联系,打造课程群网络

结合目前建筑学本科培养方案的要求,本门课程只在一年级下学期授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教学效果不受影响,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调整至相关专业课程进行配套讲授。

一年级上学期,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为《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其中,《建筑学概论》承担了部分建筑理论知识的讲授,如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知识;《建筑制图》承担了建筑图纸绘制的技能训练,如工具的使用、制图的标准、绘制的方法过程等;《建筑艺术表现基础》则作为工具使用的基础性训练,确保学生掌握徒手铅笔、钢笔表现技法,水墨渲染、水彩渲染灯管各种表现技法的内容。

一年级下学期,《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开设的同时,配套开设了个性教育选修课《模型制作基础》、《建筑数字技术(1)》,以及集中实践环节《环境认识实习》。这些理论课程、实习环节的内容设置与《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确保了知识的联结成网,也避免了不同课程中,相似知识点的重复的讲授。例如,“建筑先例解读”专题训练的理论知识由《建筑设计初步》课程讲授,模型制作由《模型制作基础》课程制作完成,最后汇报展示环节使用的PPT 又涉及到了《建筑数字技术(1)》课程中幻灯片制作的教学内容。多方面、多角度、多手法的对知识点进行训练,加强课程内在联系的同时,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课程成绩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专题训练,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对各个知识单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外练习,内容包括为钢笔画、读书笔记,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见表3。

表3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考核方法

三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预期教学效果

(一) 专题训练内容注重综合性、连贯性

在设置专题训练的过程中,注重每个训练专题的综合性,每个专题都不是单一的训练某一项知识、技能,而是将若干个存在连贯性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训练。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方面增强了知识的重复记忆。

以“建筑名作解读”为例,本专题训练在设置的过程中,综合了综合分析能力、工程制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模型制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目标。学生按着资料整理分析、建筑图纸绘制、实体模型制作的步骤,逻辑清晰地依次完成训练的各项内容。

(二) 专题训练过程注重体验性、趣味性

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建筑设计的过程,在设计的引导阶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感性认识因为其认识过程的直接性且易于理解,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的获取训练的知识点。课程内校园认知及场地分析、建筑测绘、空间实体搭建、外部空间设计、校园建筑设计均包括实地体验感知环节。

趣味性则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专题训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 专题训练成果注重多样性、丰富性

根据专题训练的具体内容,合理设置成果形式。成果形式紧密围绕过程性、阶段性原则设置,可以包括图纸、模型,也可以为汇报文件、口头表述,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成果,提升学生建筑理论知识、工程制图能力、艺术表现技法、模型制作水平等各方面的掌握程度。

以“校园建筑设计”为例,本专题训练全程共包括调研汇报文件,草图、草模,成果图纸、模型,答辩汇报等多种成果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四 结语

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课程性质与《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类似,均为专题训练模式,涵盖调研分析、方案构思、草图设计、成图绘制、汇报答辩等环节。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引导学生适应此类课程学习模式,掌握各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今后“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设计建筑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