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深度融合机制实践研究

2022-06-15赵娟凌旭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1期
关键词:导师校企环节

赵娟,凌旭

(西安工程大学 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一 引言

大学教育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影响其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今后的发展[1]。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发展企业与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进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3-4],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机制,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6]。但是高校与企业在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上也存在许多问题[7-8],需要高校与企业不断讨论协调,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的不断发展[9-11]。

二 引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本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具有30 多年的办学历史,培养方案提出“本专业培养具有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建筑环境控制、建筑能源供应、建筑节能、绿色生态健康建筑、楼宇智能控制等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暖通空调、燃气工程系统和设备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和监理能力,毕业以后能够在政府职能部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公司、设备制造厂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该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在毕业时已经基本具备“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方向,然而,从目前的学生专业素质以及用人单位反馈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痛点:

(1)培养方案中在大一第一学期时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阐明本专业主要就业领域;第六学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意在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咨询。这两门课程的设立无疑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实际上,当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依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对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设备厂家等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懵懂不知,只能依据单位性质、招聘工资以及对企业非常有限的了解选择自己的就业单位,就造成了很多的就业盲点,在工作几个月后,出现了大批辞职和专业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尚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2)为了突出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定位,其课程体系设置了认识实践、毕业实践、毕业设计专题以及5 个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应用,从而更好的适应今后工作需要。但从目前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知识掌握情况来看,效果不够理想。

(3)用人单位在招聘季进行招聘时,部分企业虽然整体实力很强,在学校和教师的宣传和带动下来我校招聘,但由于在前期和学校衔接不够紧密,往往存在招聘会上无人问津的情况,从而失去了很多的潜在员工。而毕业生最终所签大多为我国几个著名的国有施工单位,或者个别持续和本专业互动比较频繁的企业,学生就业的选择余地大打折扣。

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任课教师均为专职教师,工程经验稍有欠缺,且在校生与专业相关企业互动较少,信息互通力不足,缺乏前期系统的“应用培养”和“情感培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知名校友、社会力量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我校推出“三全育人”重要举措,意在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三全育人”很好地弥补了以上不足,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在交流中全方位提升其综合素质,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三全育人”导师团校外导师和知名校友、企业是非常有利的资源,将其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我校育人特色。

三 改革思路及举措

(一) 改革思路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如图1 所示。在图1 所标注的黄色课程配置中,可以加强学生实践环节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的培养。计划引进政府职能部门(节能或能源研究中心)、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公司、设备制造厂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的骨干参与到课程中,将职业发展规划及技能培训与今后的用人单位进行接轨,立足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强化专业特色。

图1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二) 具体措施

本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省级教学团队。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类别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学位点为“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该专业毕业生人数达数千人,分布在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其中不乏多名优秀校友,可以为母校的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可发挥其巨大潜力,参与到人才培养和就业招聘中。其技术路线如图2 所示。

根据图2 所示技术路线,可通过以下具体措施来加强学生实践环节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培养:

(1)利用导师团校外导师、往届毕业生及教师校外资源,与校友所在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我校“三全育人导师团”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导师团人员构成、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工作机制、考核及运用等内容,为导师团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学院搭建的校友会吸纳了来自中建、陕建、各省市热力公司、设计院以及美的、格力、天加等30 多家著名企事业单位的数百位优秀毕业生加入;已有合作的用人单位迫切希望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吸纳优秀人才;我院已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德国威能暖通人才西安培养基地”,并拥有澳蓝(福建)实业有限公司、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西安唐华精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秦华热力集团等多个实践基地,与中国水电三局、陕六建、中建新疆建工、四季沐歌等企业代表签订了就业基地合作协议。这为今后的工作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建设。大多教师缺少工程经验,教学实操性和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导致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有所脱节。因此,利用校友会和三全育人项目,邀请优秀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或交流合作,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各种学科竞赛和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教师在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因此,不断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师资团队多元化发展,才能逐步优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在“育人”环节,校外导师在讲座、交流会以及实践课程指导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和交流,通过言传身教,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染学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自身职业经历和心历路程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答疑解惑,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4)在职业发展规划环节,邀请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优秀代表参与授课,开设系列讲座,为大一新生进行职业发展的专业辅导,为大三即将就业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咨询,熟悉不同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技能要求,精准梳理个体特点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

(5)在实习实践环节,利用校外资源拟定可实习单位,制定校企协同育人实习实践科目清单,实现菜单化管理模式,每届生产实践和毕业实践可在清单中进行不同类别的合作单位筛选,校企双方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并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低年级学生(如认识实践环节)以专业认知参观为主,高年级学生(如毕业实践环节)以具体项目和案例培训为主。

(6)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可选择一位校内专职教师搭配一位校外导师,从选题到设计过程进行全程辅导。借助校外导师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及校内专职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融合理论知识与工程经验进行设计培训。筛选经典案例,以贴近实际工程项目为出发点,使学生掌握更为实际的专业知识。

(7)在毕业设计环节,专职教师根据自己的选题领域选择合适的校外导师,结合校外导师实际工程设计案例,对学生进行设计培训。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将专业知识与工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内容的系统梳理。 同时,可增设1~2 周的单位实习环节,深度体验用人单位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帮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四 结语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深度融合,将使教学过程有效衔接工程实际和用人单位,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学生就业率,促使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明晰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预计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充分带动校外资源,建设系统化校企合作基地,制定校企协同育人实习实践科目清单,实现菜单化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固化校企合作体系和机制。

(2)深入贯彻落实我校“三全育人”目标,强化校外导师的全过程辅导教学,深度参与育人全过程培养,拓展校内外教师的合作方式和合作领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深入贯彻协同育人机制。

(3)通过校外导师“引进来”和校内专职教师“走出去”的方案,可在教师的带领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专职教师在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师资团队多元化发展。

(4)教学与职业规划深度融合,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与系列讲座、企业参观、设计培训等有效结合,在不同阶段逐步明晰职业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导师校企环节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V eraW an g
导师榜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爱情导师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