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泡针刺分离患者治疗前后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的研究
2022-06-15周红薇张金玲唐广贤张恒丽闫晓伟
周红薇 张金玲 唐广贤 张恒丽 闫晓伟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位致盲眼病,是一组进行性视神经损害,最终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疾病的统称,视功能损害可使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因此,青光眼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上可通过药物、激光、手术等方法降低眼压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延缓青光眼患者视功能进行性损害。青光眼滤过手术仍然是目前药物、激光治疗无法控制眼压时的首选手术方式,通过创建结膜下滤过通道的方法来降低眼压,但由于损伤修复,滤过通道易发生瘢痕化,使房水流出受阻,进而导致手术失败[1]。针刺分离是治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无功能滤过泡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简单处理方法[2]。因此,对滤过通道瘢痕化的患者进行针刺分离降低眼压,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应用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25(25-item national eye institute visual function questionnaire,NEI VFQ-25)对滤过泡针刺分离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估,为进一步提高青光眼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性选取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随访中出现的无功能性滤过泡110例(110只眼)。纳入标准:年龄>18岁;既往青光眼滤过手术史(包括小梁切除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21 mm Hg;无沟通障碍,理解能力良好,能独立完成量表者。排除标准:屈光间质混浊影响视力(LogMAR≥1.0);存在其他眼部疾病;有非青光眼手术的内眼手术史;患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病史;患有其它系统疾病且明显影响生存质量的患者,如心力衰竭、中风等。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在进行手术和治疗前,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针刺分离方法:无功能滤过泡旁5 mm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注射液和0.4 mg/ml的丝裂霉素各0.1 ml,25G一次性注射针头自泡旁5 mm进针,对结膜下、巩膜瓣下瘢痕组织进行分离,切断巩膜瓣缝线,分离巩膜瓣和巩膜床,至房水溢出,滤过泡隆起,治疗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4次/d,持续7 d预防感染、抗炎治疗[3]。
1.2.2 中文版NEI VFQ-25: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量表是由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研制开发,作为评价视功能受损者的视功能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质量的专用量表,通过患者自行选择社会功能和活动受限程度,确定眼部症状和视力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4,5]。采用经编译后的中文版NEI VFQ-25进行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调查。该量表由12项维,共26个条目构成,包括了整体健康状况、总体视力、眼痛、近距离活动、远距离活动、驾车、周边视力、色觉、社会角色限制、依赖程度、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状况等维度。应答分为5级,社会角色限制、依赖程度、精神健康状况分别计0、25、50、75、100分,其余分别计100、75、50、25、0分,最高100分,最低0分。各维度得分为该维度内所有问题得分的平均值,满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存质量越好[6]。生存质量量表均是由同一个培训过的研究员和患者面对面完成。
1.2.3 研究方法:观察并记录患者滤过泡针刺分离前和针刺分离后3个月时的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LogMAR)、治疗眼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眼压(Goldman 压平眼压计测量)及应用青光眼药物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裂隙灯、眼底镜检查、视野检查(Humphrey30-2),记录视野平均缺损值(mean deviation,MD);应用NEI VFQ-25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并与双眼BCVA、治疗眼BCVA及视野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了110例110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出现无功能性滤过泡患者,其中男61例,女49例;右眼61例,左眼49例;年龄35~78岁,平均(59.5±8.2)岁;滤过泡针刺分离前眼压(30.50±8.63)mm Hg,针刺分离后3个月眼压(15.54±2.6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06,P<0.05);滤过泡针刺分离前应用抗青光眼药物(2.75±0.92)种,针刺分离后3个月应用抗青光眼药物(0.67±0.91)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590,P<0.05);滤过泡针刺分离前视野MD(11.77±6.06)dB,针刺分离后3个月视野MD(11.61±5.98)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82,P<0.05);滤过泡针刺分离前治疗眼BCVA(0.37±0.31),针刺分离后3个月治疗眼BCVA(0.37±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53,P=0.08);滤过泡针刺分离前双眼BCVA(0.42±0.31),针刺分离后3个月双眼BCVA(0.4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1,P<0.05)。
2.2 患者滤过泡针刺分离前和针刺分离后3个月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患者滤过泡针刺分离后3个月NEI VFQ-25总得分平均值为(70.09±18.08)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69.67±18.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38,P=0.002),在所有维度中,整体健康状况、总体视力、社会角色限制、周边视力,滤过泡针刺分离后3个月的得分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为P<0.05),眼痛得分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近距离活动、远距离活动、社会功能得分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精神健康状况、依赖程度、驾车、色觉较治疗前无变化(均为P>0.05)。见表1。
表1 滤过泡针刺分离前和针刺分离后3个月患者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评分 n=110,分,
2.3 患者滤过泡针刺分离前和针刺分离后3个月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评分与视功能相关性 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滤过泡针刺分离前NEI VFQ-25总得分平均值与双眼BCVA(r=0.607,P<0.05)、治疗眼BCVA(r=0.394,P<0.05)呈正相关,与视野MD值(r=-0.951,P<0.05)呈负相关;滤过泡针刺分离后3个月NEI VFQ-25总得分平均值与双眼BCVA(r=0.603,P<0.05)、治疗眼BCVA(r=0.420,P<0.05)呈正相关,与视野MD值(r=0.945,P<0.05)呈负相关。见图1。
图1 滤过泡针刺分离前和针刺分离后3个月后患者NEI VFQ-25评分与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散点图;A 针刺分离前患者NEI VFQ-25评分与双眼BCVA;B 针刺分离前患者NEI VFQ-25评分与治疗眼BCVA;C 针刺分离前患者NEI VFQ-25评分与视野平均缺损MD;D 针刺分离后3个月后患者NEI VFQ-25评分与与双眼BCVA;E 针刺分离后3个月后患者NEI VFQ-25评分与治疗眼BCVA;F 针刺分离后3个月后患者NEI VFQ-25评分与视野平均缺损MD
2.4 患者滤过泡针刺分离后3个月NEI VFQ-25各维与视功能相关系数 NEI VFQ-25各维中,除眼痛与双眼BCVA、治疗眼BCVA、视野MD无相关性(均为P>0.05),其余各维均具有相关性(P<0.05);各维与治疗眼BCVA相关系数较低,与视野MD相关系数最高(P<0.05);整体健康状况、总体视力、近距离活动、远距离活动、驾车、周边视力与双眼BCVA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患者滤过泡针刺分离后3个月NEI VFQ-25各维与视功能相关系数
3 讨论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我国青光眼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据估算,2020年我国青光眼患者的人数可达到2 100万,致盲人数可达到567万[7,8]。降低眼内压力是防止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损伤的有效途径,青光眼滤过手术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与否虽然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结膜及巩膜瓣下瘢痕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性滤过泡,仍是目前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眼压再次升高的主要原因[9]。因此,滤过手术后抗瘢痕化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促使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临床上常常采用滤过泡针刺分离的方法解除结膜及巩膜瓣下纤维化,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10]。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110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出现无功能性滤过泡患者,均给与滤过泡针刺分离治疗3个月后,眼压从治疗前的(30.50±8.63)mm Hg,下降到(15.54±2.68)mm Hg;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从治疗前的(2.75±0.92)种,下降到(0.67±0.91)种。因此,青光眼滤过泡针刺分离很大程度上降低眼压,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降眼压药物的使用种类,降低了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身心伤害,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
青光眼本身及其治疗措施均明显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1],因此,临床医生不再局限于关注青光眼疾病本身引起的眼部改变及视野变化,越来越多的关注青光眼病程、多次青光眼手术等这些改变对他们生活质量的影响。视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量表从生理、生活、社会功能等多个方面反应患者的健康状况,从患者主观角度有效地反映过去一段时间内疾病或相应治疗措施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5],是患者对疾病自身和疗效满意度的主观评价,在临床上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采用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研制开发的,经编译后的中文版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量表-25,其信度、效度均较高,能较全面地反映眼病患者的视力对其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的影响[12,13]。本研究从客观视功能、主观生存质量两方面观察青光眼滤过泡针刺分离治疗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虽然滤过泡针刺分离治疗3个月后治疗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未见明显提高,但双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眼的视野缺损较前有所好转。滤过泡针刺分离后3个月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评分总得分平均值显著高于治疗前,研究发现,在所有维度中,整体健康状况、总体视力、社会角色限制、周边视力这4项分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眼压的下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患者精神健康状况和依赖程度分值没有改变,提示多次的青光眼治疗并不能改变青光眼患者对亲人依赖程度及其精神状态。
视功能评估包括视力和视野的评估,不同类型的青光眼主要累及周边视野,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最终发展为盲。青光眼的视功能损害具有不可逆性,不仅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且限制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因此视功能评估是了解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Sherwood等[14]通过比较56个青光眼患者和54个正常人发现,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损害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即视野缺损越严重,视力下降越明显,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Ringsdorf等[13]对345位青光眼患者进行NEI VFQ-25问卷调查,各维得分均不同程度下降,与视野缺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研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NEI VFQ-25总得分平均值与治疗眼BCVA、双眼BCVA呈正相关,与治疗眼视野MD值呈负相关性,提示治疗眼视功能轻度的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生存质量。滤过泡针刺分离治疗后3个月,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总体视力、社会角色限制、周边视力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视功能的提高也助于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青光眼滤过泡针刺分离治疗可显著降低眼压,改善患者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可用于滤过泡针刺分离治疗后患者的病情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青光眼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