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一体化救治高效网络平台的构建
2022-06-15王均强阿丽娜董少华石仁华李松华
王均强,阿丽娜,董少华,石仁华,李松华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大杀手,也是致残的第一大疾病。心脑血管病成功救治的关键,是尽可能缩短从发病到救治的时间,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1]。目前,大部分突发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救治,主要是在院前耽搁的时间过长,而错过了黄金救治时间[2]。因此,亟需一套院前、院内的对接系统,以尽可能地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救治的时间。鉴于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开发了高效网络急救平台,拟借助这一平台,使医院和干休所共同协作,一旦心血管病患者发病,只需一键启动,就可以实现从发病、呼救、现场处置、转运到医院的一体化诊治,最大限度地缩短诊疗时间,提高救治效率[3]。本研究以本体系单位干休所的离退休干部作为服务对象,通过手机上的高效急救网络平台APP 软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实现患者的住处呼救—现场急救—救护车转运—医院诊疗的一体化救治,从而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1 高效急救网络平台APP 软件开发
本课题组与上海某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高效急救网络平台。它是一款APP 软件,可在智能手机上下载并运行。这一平台使干休所和医院紧密地连成一体。一旦患者突发胸痛后呼救,干休所医务人员打开APP 软件,触发一键预警,通知医院整个胸痛中心团队,启动心梗救治绿色通道。干休所医务人员及时将患者的信息及病史资料,传输到网络平台上,医院的医务人员可实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与干休所的医务人员进行语音、视频交互。通过远程会诊后,指导现场救治,并迅速做出决策是否急诊行心梗溶栓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手术,同时召集手术团队,并启动导管室。高效急救网络平台手机APP 的操作界面,见图1。
图1 高效急救网络平台手机APP 的操作界面
2 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体化救治流程构建
2.1 院外处置 每个干休所,都有自己的医务室,大多数都配备了常用的药物和抢救仪器,并且有医务人员24 h 值班。一旦有患者发病,例如突然出现持续性胸痛症状,患者或患者家属紧急按铃呼救。干休所医务人员接到报警后,简要询问患者的病情,以及所在的位置,立即带上急救箱前往患者的住处。
2.2 现场处置 干休所医务人员到达患者住处后,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并进行体格检查,重点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当患者主诉持续性胸痛、胸闷或背痛等症状时,应行心电图检查,如果心电图提示是AMI,医务人员应立即打开手机中的急救网络平台APP,一键启动胸痛预警系统,将患者的病情资料(包括心电图)上传至网络平台,并联系医院心内科值班医师,通过视频交互进行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后认为患者是AMI,则迅速启动AMI绿色通道。患者立即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干休所的医务人员随即联系急救车,将患者转送至医院,并通知患者家属直接到医院会合。医院值班医师通知急诊PCI手术团队立即赶往导管室,准备行急诊PCI 手术。
2.3 医疗转运 救护车转送患者前往医院,干休所医务人员随车护送。在护送途中,给予患者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护,以及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干休所的医务人员一边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边通过急救网络平台,保持与医院医师联系,随时报告患者的最新情况。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救护车上的医务人员在转运途中,可以帮助患者网上挂号、办理住院手续。另外,医院的医师也可以通过APP 软件,实时掌握患者的定位信息,估算救护车抵达医院的时间,让导管室空出手术台,做好前接患者、行急诊PCI 手术准备。
2.4 院内处置 当救护车抵达医院急诊室门口,患者留在车内,守护在此的医院心内科医师立即登车查看患者症状,再次确认是不是AMI,若符合急诊PCI手术指征且排除了相关禁忌证,则跟随救护车驶往导管室。在导管室,医师与患者家属谈话、签字,行急诊PCI 手术。如果患者不是AMI,或者不适合行急诊PCI 手术,则将其送往急诊室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 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大众化、年轻化趋势。目前,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是我国国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4]。而且AMI 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更是威胁民众健康的杀手[5]。
AMI 一旦发生,“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尽早、尽快疏通堵塞的血管,恢复梗死心肌的血液供应是救治的关键。这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保护存活心肌、改善心功能和降低病死率[6]。2017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表的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指 南 指 出,STEMI 的患者到达上级中心医院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B)与其生存率明显相关[7]。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自2017 年运行以来,通过简化和优化诊治流程,缩短了FMC-B 的时间,提高了AMI 患者的救治效率,改善了其预后。虽然AMI 的院内急救流程日趋完善,但是院外急救环节仍存在薄弱点,具体表现为患者发病时没有及时就诊,院外耽搁的时间太长,基层医疗机构到胸痛中心转诊衔接不畅,排队挂号、住院手续办理费时太多以及等待家属签字等等。要解决这些困局,构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尤为必要。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医疗资源整合理念,在基层医疗急救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重要地位。蔡正哲等[8]建立的基于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可有效缩短STEMI 患者PCI 急诊救治时间,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且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相较于传统就近就医的急诊医疗理念,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在有力统筹与规划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协调各方机构充分调配有效资源,借助远程平台和绿色救助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急救效果[9-10]。为此,需要打通胸痛中心建设的最后1 公里,把胸痛中心建设从院内延伸到院外患者的住处,通过构建一体化救治的高效网络平台,实现院前评估、院前分诊、院前急救、院前手续办理和院内急救全程无缝衔接的AMI 一体化救治模式。这不仅缩短了FMC-B 时间,更是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患者从发病到救治的时间,大幅度提高了救治效率,降低了死亡率,改善了预后。由表1 可见,通过高效平台的建设,AMI 不论是诊断还是治疗的时间窗口,都从原来的医院急诊室前移到患者的住处,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从发病到救治的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1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高效网络平台一体化救治建设前后对比
在具体实践中,目前高效网络平台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网络信号不好,无法连接,手机电量不足,运行速度太慢,甚至出现死机情况。因此,必须做好各种预案,比如优化平台建设,手机提前充满电量,备用智能手机。遇到实际困难时,值班医师和技术人员随时待命处置好各种应急问题。
在智能化、网络化时代,高效网络平台系统应用于患者的呼救、现场处置、转运、院内急救等一体化的救治中,不仅适用于干休所—上级医院(含胸痛中心)的医联体,也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上级医院(含胸痛中心)的医联体。而且,该系统不仅能够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同时对创伤、其他急危重症的救治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