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

2022-06-15张杰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双减政策

张杰

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美术课堂高效高质开展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已不再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对美术教学形式进行改革。而“人”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积极心理学从更加积极和健康的角度研究和激发学生的潜质,使其获得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小学美术课堂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在积极学习中提升审美能力。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进行美术欣赏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升华学生的美术品格。

关键词:“双减”政策;积极心理品质;美术欣赏教学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美术学科作为义务阶段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课程,有着完备的课程体系,教育部门也经常举办学科类赛事,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年龄限制、审美认知水平不足、思维能力差异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阶段参与性不高,理解浅表,缺少深入思考,主要表现为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习得效率低。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可以通过深化改革课程教学,规范教学行为,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进行美术欣赏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指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人文关怀”也是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终极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还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心理问题的解决,而是致力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生活更加美好。

(一)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需要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获得。背离欣赏教学的学生主体的视知觉体验和缺乏视觉感受基础上对具体美术作品的直观感觉与形式分析,无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引发学生的审美共鸣、心理触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体验、了解和感悟活动,自主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理解、思考和分析,通过这样的视知觉体验的思维转换过程,形成个人对美术作品认识水平上的思维重构。

(二)通过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心理活动课程的任务,也是通过学科活动加以培养的必要途径。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观察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地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手段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小学美术欣赏课一直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向善的有效途径,但学生的欣赏能力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获得,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在美术欣赏环节,基于学生主体的视知覺体验,教师要尊重和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认知能力的增长,从积极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等维度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从创造力、思维与洞察力等品质培养学生,引发心灵触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有效性应用

(一)积极营造趣味课堂,优化美术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趣味性课堂。如在《我的自画像》一课学习中,很多学生苦恼于不知如何将自己的长相落于笔端,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脸型等。笔者根据预设,将此课题衍生为《同桌的画像》,一经公布,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到观察同桌的行列,通过描述对方的优点,满心欢喜地将自己的美好心情倾注于纸上,并将最终的完成稿送给对方做纪念,这不仅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亦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激发起其对美术课堂积极参与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对自我进行积极评价

“美术教育必须建立在儿童心理特征的正确认识之上,培养审美情感和积极的人格,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将会培养儿童积极的价值取向,获得幸福感。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处在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衍化过程中,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的有效引导,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对自己进行积极评价。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通常会因为自己画得不像而沮丧。此情此景,笔者会从画整体的构图、色彩的搭配、画面内容的立意分开来讲解,提出可以改进的意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出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你这幅画的色彩感觉特别好,有用到冷色、暖色,还注意到了色彩的对比”或者“你这幅画画得特别有意思,踢球男孩的动作画得很传神,老师都被你的画感染了”等等,通过分解,学生意识到不是“画得像”才是最好的,自己也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得非常棒,对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认知,能积极评价自己的作品。

(三)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引发心灵触动

尹少淳在《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中认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美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在获得美术知识的同时学会欣赏美好,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通过美术探索实践引发心灵触动,懂得欣赏,懂得感恩。

利用小学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开设相关实践拓展课程,比如在古代艺术作品欣赏环节,将古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搬上舞台,让学生根据背景知识编演相关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努力解决故事编演的流畅性,还要克服服化道问题,不断体验克服困难的乐趣和获得新知的美好体验。根据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有意识地干预或改变学生欣赏作品的习惯方式,使学生的欣赏途径更多元、方法更灵活。以培育学生主体意识、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发展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多元发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建议学生身体力行,设置更多体验为主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引发心灵触动,获得成长。

三、小结

“双减”政策的实施,使教育行业各方面减负提质增效进行得如火如荼。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美术教学,为美术教学效率的提高、为美术欣赏情感的体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通过诱导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以及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觀的良好构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单志艳.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2]赵枫.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初探[J].亚太教育,2016(28).

[3]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1995(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1-PY410)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