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微”落“实”,助力课堂

2022-06-15吴晓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4期
关键词:应用范围实施路径微课

吴晓静

摘要:本文聚焦微课在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以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为切入点,以微课开发与应用为突破口,通过微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案例研究,探索将微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可行性办法。

关键词:微课 应用范围 实施路径 开发对象

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近年来,我们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小学低段为试点,以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为切入点,以微课的开发与应用为突破口,通过微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案例研究,探索更为高效的课堂。

我们从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教材内容出发,自制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及具体教学问题,由文字、画面、音乐、解说组成的教学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儿童生活实践的指导与引领,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锁定设计范围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涉及六大生活领域,由于研究的范围在小学低段,在内容上,我们将“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这几个模块作为重点。在基于教材的微课主题开发上,我们抓住七大主题教育中的文明素养教育、规则意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设计研究。

二、探索实施路径

经过前期的调查与探索,研究小组对微课进行了梳理,通过不同的路径将制作好的微课在实践中应用。

(一)前置性微课:教师在上课前制作好微课,作为预习的内容通过网络发布,让学生观看学习

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学生在课前对如何搜集种子、怎样种植培育植物都不是很了解。课前,老师录制关于种子发芽生长的微课并发布。通过观看,学生了解了种子发芽的特殊条件,知道了不同种子的成长过程、传播方式以及果实形成的过程,他们探索与动手尝试的兴趣得以激发,为上好这节课做了充分的知识和材料上的准备,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再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传统游戏我会玩》,由于现在的孩子对祖辈儿时流行的玩具和游戏都不熟悉,老师以“传统游戏我知道”为主题录制了一段微课,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传统游戏,怎么玩传统游戏,引导学生采访身边的家人,主动了解传统游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二)导入性微课: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微课,引出本节课探究的话题

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间十分钟》一课教学中,利用课间活动时间,教师去操场拍摄同学们进行各种游戏活动的快乐场景,制作成微课。上课伊始,首先通过微课的播放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发现,原来课间十分钟如此热闹。学生边看边饶有兴趣地和同桌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课间游戏”,情不自禁地进入本节课聚焦的话题。

再如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这一课通过呈现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分析家庭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加强自我保护。如何把远离课堂的家庭生活完整真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呢?课堂伊始,老师呈现微课《请到我家来做客》,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纷纷以客人的身份通过屏幕走进一个同学的家,在饶有兴致的参观中自然而然感受到:我们的家虽然是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如果大意疏忽,也可能会伤着自己。

(三)知识点微课:聚焦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教师制作相关微课,在课堂上播放,让核心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如一年級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吃饭有讲究》,针对当下儿童存在的不讲卫生、不讲文明、挑食偏食等问题,教师开发了微课《健康饮食小达人》,邀请营养专家对什么是营养健康的饮食进行解读,还配以图片或视频案例解说。这种权威科普,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更乐意接受。

(四)示范性微课:针对具体的生活技能培养,基于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课前设计拍摄相关的微课,除在课堂上示范,还分享给家长,延展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

如二年级上册《假期有收获》一课,在“用心过,有收获”和“有打算,不慌乱”两个板块中,学生回顾、交流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认识到假期有计划,安排有讲究,落实有行动,才能有收获。在教授本课时,教师结合自己在暑假期间的收获的微课视频,以自身为典型案例,通过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发现有收获背后的原因。这样的示范也给学生未来规划自己的假期生活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五)拓展性微课:基于学科特点,教材无法呈现具体的生活场景,为了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认识丰富多变的世界,指导落实

如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一课聚焦社会生活,通过对排队基本规则的学习,强化学生对秩序的认识,培养有社会公德的小公民。受课堂教学场地的限制,教材无法呈现具体的生活排队场景。为了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排队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教师通过微课,帮助学生了解我们身边需要排队的地方,意识到排队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达成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三、开发设计对象

在微课开发对象的研究上,课题组进行了大胆且有效的尝试,我们从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渠道展开探究。

首先,教师作为微课制作主体,发布主题或脚本,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教师发布的主题提供相关素材,让微课更能体现学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课程理念,彰显实践性、真实性的原则,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培养学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聚“微”落“实”,助力课堂2022年5月中第14期(总第114期)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动物》一课,意在唤起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的亲近感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去探索神奇的动物世界,在爱护动物的基础上学习与动物相处时如何保护自己。在微课设计中,我们邀请家长参与,提供他们在家里和孩子共养小动物的视频,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案例。学生边看边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也体会到“朋友”二字的内涵。通过课前调查,我们了解到班级里有一位小朋友饲养了小仓鼠,于是我们请她作为微课的设计师,自己准备一段内容分享给同学。小朋友通过清理鼠笼、给仓鼠喂食、洗澡、逗弄时的注意事项等几段视频,以事实说话,生动地诠释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怎样才是真喜欢”“别让自己受伤害”。这样的微课,极大调动了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微课颇受好评,也展现了课程开放、多元的理念,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我教育。

微课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还辐射到家庭,彰显德育的多元立场。如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提到学生的拖拉问题,这让家长颇为头疼。形成“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这一习惯不是仅靠课堂引导就能实现的。于是,我们把微课设计与开发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和家长,向他们征集典型课例。智慧的家长有的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通过急诊室处理病人的微课告知学生做事要有头有尾,急事急办;有的通过孩子做事之后的效果直观呈现了没有责任心,拖拉毛糙的可怕后果。孩子们设计和开发的微课更富有童趣,他们自编自导儿童小短剧《拖拉国历险记》,其中的经历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引发了情感共鸣,也强化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被动接受,而应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建构,从中获得成长。因此,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效联结,重视道德实践的指导,就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然选择和追求。而微课恰恰能打破课堂边界,借助信息化手段把教学与生活高度融合,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材有机连接,避免了知行不一的问题,让学生的道德生活得以延展,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应用范围实施路径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微机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浅析单片机的应用与发展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