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探究为本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022-06-15吴彩凤
吴彩凤
(宿松县实验小学 安徽安庆 246500)
作为一门启蒙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从思维方式、价值观、科学态度与知识等角度对科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与掌握,同时以此为基础在面对问题时有通过科学的渠道予以解决的能力与意识。
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以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为科学教学的核心,把以“教学”为中心的传授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因此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中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和形成科学概念,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实现科学课程目标。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初步形成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形式之一便是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在保持良好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初步进行科学概念的构建。以四年级上册小学教科版教材的《听听声音》这节课为例,为了让学生建立“物体会发出声音”的概念,笔者首先请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倾听自身周围的声音,引导学生积极交流所听到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请他们深入思考,是什么物体发出了这些不同的声音。学校广播里的铃声,同学的叫声,翻书的声音,移动桌椅的声音,小鸟的叫声……学生对声音的体验各不相同。接下来让学生描述这些声音的不同(不要求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因为学生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对于外界的声音也很熟悉,所以他们交流起来并不困难。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建立“物体会发出声音”的科学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为下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的表达、创造以及思考等能力,通过以上探究过程得到了充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因此而大大提升。
二、合理设计实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根据科学学科学习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学生不能局限于简单、机械性的记忆和模仿,而要亲历过程,自主、充分开展实验活动。学生只有在亲历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促进科学能力的发展,进而提升科学素养。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声音的产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掌握这一学段学生的基本情况。四年级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但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基于此,在教学本课时,笔者设计的主要探究活动为实验,以“提出探究问题—形成假设—设计研究方案—验证—得出结论”为探究过程。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可以同桌之间互相提问、互相猜测,也可以小组之间一问多答。然后请代表把猜测结果分别写在黑板上,如:汽车鸣笛是发动机发出声音;拍桌子是桌面跳动发出声音;风铃靠风吹动铃发出声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证实自己的观点,试着说说各自的方案。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采用实验形式是最佳选择,因此笔者设计了三个实验。
实验一:刻度尺振动实验。将刻度直尺的三分之二伸出桌边,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的一端。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实验二:鼓面豆子实验。小组合作,将一把豆子放到鼓面上,一个同学敲击鼓面,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请一个同学试着用手按住鼓面,其他队员观察并记录。
实验三:橡皮筋实验。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人将橡皮筋拉紧拉长,另一个人则用手拨动橡皮筋。仔细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表。
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得出:物体的振动是声音的根源。这与在黑板上所预测的结论显然有出入,实践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验证方法。学生在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用“观察、比较、解释、验证”等学习方法,积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断总结得失,提升与他人协作配合的能力,培养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组织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其一,如果能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则能更好地创设、发展实验环境,使实验渗透到各个角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研究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创设相关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也能将课程的精髓充分传递给学生。当然,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要有价值,不可在形式和内容上顾此失彼。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弹簧测力计》——运用测力计测量重物的重力时,在“读数”环节,笔者故意把测力计提得高高的,视线低,指针高,完全没有做到视线与指针保持相平。学生很快发现了老师的“问题”并急着帮老师纠正。这一情境演示,让学生牢牢记住了“读数”的要点,之后在测量物体的重力时也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合理创设不同的情境,更能让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感悟,最终内化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以及科学技能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其三,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郝京华教授曾言:“在某些情况下,知识并不是决定个人行为的重点,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往往是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与相关知识的传达相比,在价值观、态度以及情感等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更为重要。”在科学课堂上安排小组合作交流与探讨,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敢于表达个人观点,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体验和技能,能更好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课堂中,笔者始终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根本,以学生的科学发展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充分的探究与体验活动来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与知识,体会学习科学这门课程的乐趣,并且发现科学探究的奥秘,促进科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