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研究

2022-06-15黄志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南宁市大数据

黄志华

摘 要:随着广西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养老问题成为当前政府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问题。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成为了可能。以南宁市为例,深入探究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社区信息化技术升级,建设智慧养老社区,为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开辟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5-0040-0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且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这关系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3月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养老模式,根据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居家养老型、“居家养老+社会服务型”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型”。随着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大数据平台功能的不断升级和优化,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云技术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是居民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广西南宁毗邻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每年有大量的人才外流,同时作为广西的首府,区域中心城市,随着强首府战略的实施,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才涌入。通过针对养老服务对象了解其对社会居家养老服务的感受和需求情况,从侧面了解信息化在南宁社会养老中的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社会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一、社会老龄化的现状

根据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南宁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931 91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6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6个百分点。2019年南宁市政府利用中央财政第三批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的有利契机,按照试点地区任务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南宁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南宁市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项目实施方案》《南宁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制度与流程模版》《南宁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运营补贴暂行办法》《南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意见》《南宁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及收付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养老服务政策文件,鼓励和规范南宁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南宁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南宁市建设了16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6个城市养老服务中心、8个区域性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以及440个农村幸福院,试点“长者饭堂”等一系列从完善设施到服务供给的重要改革措施,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这虽然解决了一部分老人养老的困难,但对于将近100万的65岁及以上的老龄化人口而言,养老服务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仍然是政府今后一个阶段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受到城市房价快速增长和住宅空间限制影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日趋显著,这也给当前的社区居家养老带来一定的困难——家庭小型化和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多,使得现阶段的年轻人既要努力工作挣钱解决小家庭的生存问题和子女的抚养问题,又要抽出精力来抚慰关爱父母,双重的重压,使当今的青年人精疲力尽,时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波人口增長高峰的出生的人已经进入古稀之年,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占比不断提升,这就给社会养老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社区养老服务产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养老服务产业信息化程度的必要性

促进养老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社区居民养老信息化建设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智慧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情况来看,受我国城市老年人数的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因素的影响,老人跨地域跨社区流动日益频繁,“候鸟”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养老服务信息经常会在不同城市、不同社区之间进行传递和转移,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收集、整理、传输的工作效率,使其满足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在新时期下的发展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乡居民对养老服务品质和效率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养老信息化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养老服务信息化以客户需求响应为主,养老服务机构缺乏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主动服务的意识和技术能力。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和支撑,灵活运用信息远程监测,主动提供养老服务,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服务的效率。同时,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还能够切实发挥“全程记录、及时响应、跨区服务、智慧养老”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履行养老服务工作的职责。

科技赋能,保障社区智慧养老生活质量。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用数字科技赋能驱动养老行业创新发展,提升传统养老服务,完善智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智慧养老”服务,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实现智慧化的养老一站式服务。

(三)南宁养老服务信息化现状

南宁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项目始于2018年,该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涵盖养老服务监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管理信息化三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平台建成后将为全市60岁以上(含60周岁)的城市散居、独居、需护理的“三无”老人、失独低收入老人等“五类”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项目。

南宁市通过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质优价廉、形式多样的服务,探索一条南宁市“互联网+养老”的新模式,建立以政府购买企业开展上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主的方式,让更多老年人及其家庭共享“互联网+”信息化养老的新成果。南宁市政府结合城区实际情况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分为三个片区:第一片区为青秀区、邕宁区、良庆区,由三胞集团安康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养老服务提供;第二片区为西乡塘区、武鸣区、广西—东盟经开区、高新区,由广西颐养自在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第三片区为兴宁区、江南区、经开区,由北京普天大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南宁市已经初步建成集养老服务监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机构管理信息化“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综合平台。

(四)南宁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南宁市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与沿海地区智慧城市的养老服务信息化程度和覆盖面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养老资金投入不足。根据《南宁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意见》,政府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给城市散居特困老人、失独老人、低保对象、85岁以上高龄老人等五类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提供每年600~1 2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运营方通过平台系统、智能设备与线下专业助老服务团队相结合,按照《特殊困难老人基本服务清单》为25 000名城市五类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提供每个月2—4小时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免费的照看护理服务。由此可见,无论是服务覆盖的人群范围,还是免费服务的时长都无法满足老人的现实需求。二是养老从业人员待遇低、人员不足、业务素质较低、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目前,养老服务提供者主要为家庭成员、邻里社区和民间组织(志愿者)、各类家政服务公司、政府建立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等。据调查,南宁市政府购买由企业提供的养老服务中,一名社区助老员平均要服务180名老人,有些甚至高达250名,助老员只有很少部分服务人员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是零散、无证上岗的家庭保姆和养老机构的陪护人员,由于入职门槛低,导致到部分助老员不会使用专业的护理设备,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无法满足需求。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养老服务行业,尤其是一线的工作岗位,这导致养老服务业专业性高素质人才不足,尤其是提供上门医疗保健服务的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缺口最大,导致企业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项目。三是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低,效率不高。由于部分老人对于手机功能使用仅限于接打电话,即便进行专门智能手机使用培训,也因老年记忆衰退、健忘等原因,而无法独自完成服务预约,只能通过其子女或邻里帮助进行预约,这无形中增加了服务等待的时间,影响服务体验。四是数据壁垒,严重影响跨区域养老服务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必将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升级发展,政府能提供养老服务项目和服务人群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的加持下,更多的医疗机构、企业将投身到养老服务中,跨片区服务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南宁市没有统一的养老数据服务中心,采取分片区管理,由承包企业自行建设的方式,企业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且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不愿意共享平台数据,无形中造成企业间的数据壁垒,这将使养老服务需求信息因缺乏统筹而得不到及时响应,导致资源的浪费,影响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养老资金多元化

政府在不断加大养老服务资金投入的基礎上,深化金融服务创新改革,加强对养老健康产业的金融服务管理,鼓励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开通绿色通道,通过银行信贷、信托产品和融资租赁等方式,多渠道、多元化地加大对养老服务产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信贷支持、资产支持证券等方式进行融资。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险、商业保险项目与养老服务产业深度融合,既可为养老服务企业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也能为老人提供长期稳定的收益,提高居民养老服务消费能力。

以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为基础,结合南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推动养老机构市场化创新改革,激发养老服务行业活力。大力支持社会优质资本通过公办民营、企业改制、股权多元所有等形式参与公立机构改革;积极鼓励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公司化注册、企业化运营,允许民办非营利性机构转为营利性机构;在确保普惠养老“准公益性”的前提下,允许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动态调整的服务项目收费,以合理投资回报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型养老企业的建设。吸引福寿康、爱照护等优质大型的养老服务企业进邕,提高民办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根据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统筹协调养老服务机构的城乡分布,优化养老机构布局。对于民办普惠养老机构尤其是社区小型养老设施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政府应加大统筹协调和支持力度,帮助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协调引入医疗保健、智能化健康管理等资源,补齐资源短板,提升服务质量。对符合条件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企业、单位,按照运营点数量,给予运营补贴。

(二)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升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研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设立养老与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的理论研究。成立由高校或专业研究机构牵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大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中心,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研究。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东盟桥头堡的地缘优势,借鉴粤港澳地区先进的经验,提高南宁市养老体系信息化水平,通过与大湾区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提升南宁养老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1.政府大力支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技能。南宁要充分利用其广西高等教育高地的优势,积极鼓励各类型各层次的学校要主动参与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领域,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起培育养老服务特色产业急需型人才的重任。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当将养老护理养老服务的相关课程模块纳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开设相应的教育、培训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护理专业或课程模块。根据两广地区养老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各类学校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培育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等医学类高校应发挥医学/护理学专业特长,重点培训养老产业的中、高级护理人才和营养与保健高级人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应开设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护理专业或课程模块,培养普适型初、中级水平的养老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引导鼓励广大在校大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实践活动,学校统筹安排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养老服务活动,每个学年不得少于36小时(获得2个学分)。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养老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政府要重视规范养老服务市场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政府和宣传机构要利用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和各地融媒体中心大力宣传养老服务职业的崇高性和重要性,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扭转社会上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偏见,营造广大群众自觉尊重养老服务工作者的良好氛围,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通过评优表彰等形式,提升养老服务人员自豪感和荣誉感。

3.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以社区为节点,南宁市政府牵头建设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基本服务套餐+优惠项目(行动不便、经济不宽裕的老人提供上门家政服务、24小时应急协助等)+私人定制”等服务项目(“保健按摩+心理疏导”“情绪引导+订制餐饮”,条件允许可由专业的养老服务企业提供)。积极建立省一级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养老服务信息“跨省通办”,建立跨省养老服务社保卡一卡通服务模式。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

针对老年人不熟悉使用智能APP的情况,应充分发挥社区基础组织服务功能,由社区负责统筹,非盈利机构志愿者、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校大中学生共同参与,定期开展紧急呼叫、服务预约、手机支付、查看电子地图、网上购物等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常用软件使用的助老专题信息技术培训,帮助老年人熟练掌握智能设备日常生活服务软件的使用。成立“夕阳红”互学互助小组,鼓励邻里之间的老人们互助互学,提升老人信息化设备应用能力。

简化老人信息化设备的使用难度。在汲取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智能呼叫、云技术、远程健康监测、北斗定位技术等)的基础上,由政府信息化管理中心与企业联合搭建养老服务信息中心。鼓励企业研发具有紧急呼叫、服务预约、定位、健康监测等功能的智能手环,老人能够通过语音呼叫,及时准确地将所需要的服务通过平台传递到相应的养老服务机构。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载体。政府是社会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也是监管者。面对养老服务产业因地域不同或机构不同产生的数据壁垒,应建立一个“系统+服务+评价+改进”的智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将民政局、社区、医院、家政服务公司、志愿服务组织、专业性养老服务机构等养老服务相关企业机构整合到一个由政府监管的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够运用平台终端服务设备(如智能手环等)的紧急呼叫、服务预约、定位、健康监测等功能,实现与子女、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建立完善“老人服务呼叫→平台响应→社区/急救中心/社区医院→养老服务机构联动”养老服务链。老人在居家享受生活帮助、康复护理、紧急救助、日间照料、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娱乐活动、法律援助等专业化养老服务的同时可以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形成服务、评价、改进的养老服务质量保障体系,进而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效水平。

南宁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面对现有养老方式的诸多缺陷与不足,基于云存储技术、5G技术的大数据平台的社区居家“信息化+养老”养老模式是一种能够实现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多元化、全员共同参与的信息化养老方式,也是南宁市依托“绿城”的环境优势,打造智慧养老升级版,实现养老产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云仙.南宁市社区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现状研究[J].现代卫生,2020,(17).

[2]  徐明江.南宁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服务研究,2020,(18).

[3]  王惠燕.“互联网+”背景下精准化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哈尔滨市智慧社区建设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21,(1):92-95.

[4]  李大伟.“互联网+养老”创新服务模式探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21:23.

[5]  梁震.智慧信息化養老产业经济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12):7-8.

猜你喜欢

社区居家养老南宁市大数据
秋姑娘来了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
南昌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南宁市建设现代宜居宜商城市的思考
浅析南宁市农民增收的模式选择
创新南宁市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