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022-06-15蒋婷燕

中华魂 2022年6期
关键词:林田湖山水哲学

蒋婷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与时俱进地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措施途径,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意味着“哲学的内部内容和外部表现必然要和哲学所处的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生态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突破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与生物(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的主客二分哲学,具有人本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最具科学性和应用价值的生态哲学,是我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为根本指导,借鉴吸收西方生态哲学理论的合理内核。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从本体论维度解决了“生态文明是什么”的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维度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处处闪烁着生态哲学的智慧光芒。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概念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深入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的生态问题,破除了那种要求人类放弃工业文明、回归原始自然的不切实际想法。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两个和解”的重要命题,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化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人类本身的和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最终指向一条通往高度文明的生态社会之路。人类既是属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危机,维护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安全。

坚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集中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特点,在地形整治、道路修建、截水拦沙、植被恢复等措施实施中,充分考虑山形地貌,避免大规模的搬山运动,避免人工过度干预,保持项目区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稳定。坚持保护为主、治理优先、随形就势、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植被恢复等适度人工干预措施,营造自然生态恢复条件,使项目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得到逐步自我修复。注重运用生态手段,创新治理技术模式,更多地选择使用生态技术路线,切实减轻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二次破坏,以较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理想的治理效益。

坚持用整体思维开展综合治理。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开展综合治理,改变过去治山、治水、整地、造林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立足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开展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的综合治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建立全流域“河长制”,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完整、平衡、协调、稳定、美丽的空间格局。

坚持长远的生态利益高于短期的经济利益。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他还说:“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全局,从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目标出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充分利用生态技术手段和方法,着力解决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小流域生态功能恢复等相互关联的基本生态问题。这种长远利益观否定了单一的建立在个人经济利益上的资源保护系统。

坚持绿色发展,寻找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这是我们党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长期探索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对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补充。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当地山水地貌资源优势,配合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融合现代农业、旅游等业态要素,着力提升综合治理效益,因地制宜,努力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将昔日的“废弃矿山”变成今日“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建设成环境资源与生态景观相协调的系统工程,提升和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的效益。

坚持自然与文化和谐统一的多元价值向度。马克思认为人类运用自我意识把外在自然界“人化”,并立足实践明确“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的环境与人的生存发展辩证关系。我们不仅要通过治山理水重筑生态环境,重赋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基因多样化价值、多样性与同一性价值、稳定性与自发性价值、辩证的价值、生命价值,更应关注自然的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价值。美丽的生态环境让人们在自然之美中治愈心灵、愉悦心灵,生态绿色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类的精神健康,在人类心灵中构建更加敏锐的自然美感知能力。此外,自然地域与当地的文化精神水乳交融,自然衬托人的归属感和身份理解,原乡式生活培育人们热爱家乡、回归乡里的情怀。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产生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生态哲学思想。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朝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我国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林田湖山水哲学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爱在一湖山水间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山水之间
菱的哲学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生机制
《山水》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