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走高原 为国找矿甘奉献
2022-06-15杨好学
杨好学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今年58岁的唐菊兴是这一名言的践行者,他追风逐日,用坚实的双脚一步步丈量着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用独到的眼光寻找着一座座矿藏。
雪域高原风光无限,这里是生命禁区,也是科研高地。如果旅游,相信多数人会十分乐意,但要在这里工作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那可能大多数人不愿意。但有这样一个人,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地质,选择了青藏高原,用青春和生命在这里坚守。20多年来,他平均每年近300天奔波在野外,寻找矿藏,有1 / 3的时间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他主持勘查评估的已有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11个大型银矿,还有7个大型钼矿和2个大型铅锌矿,找到的矿产总量超过3000万吨。这位令人敬佩的榜样就是“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唐菊兴。
用忠诚担当使命
铜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多年来,我国铜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5%,是卡脖子资源。业界不少人认为我国是铜矿资源贫乏国。为国家找到更多更大更好的多金属矿,尤其是铜矿,是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唐菊兴把这个使命记在心里,扛在肩上,一顶遮阳帽,一把铁锤,一袭橙衣,一颗红心,20多年如一日,仗锤走高原,为国寻宝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唐菊兴从水乡嘉兴到天府蓉城再到青藏高原扎根,用忠诚担负起使命,最终打破缺铜这一国家战略资源的瓶颈和一些人的偏见。
甲玛铜多金属矿横空出世。2006年,唐菊兴主持甲玛铜矿勘探评价,从上世纪90年代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但由于将“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重点是对浅部的铅锌铜矿体进行勘查。要突破浅部“海底喷流成矿”这一普遍流行的观点,需要极大勇气,更需要开展大量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在对1 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 10000激电探测,1 10000高精度磁测成果以及前人资料进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认为该矿床存在斑岩成矿系统特有的异常元素组合和蚀变分带,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物理异常特征。2008年,他組织团队通过钻探施工来验证结论。在青藏高原进行钻探施工,惯例是300米至400米如无结果就放弃。这一次,他打破常规,继续下钻,终于在500米时发现了厚度达200多米的铜矿体,初步总结出了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具有“斑岩+矽卡岩+角岩+推滑覆构造控岩控矿”的特征,成就了世界级大矿——甲玛铜多金属矿。2010年,又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一处矿体,仅这一处提交的铜资源量就接近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总量。
雄村超大型铜金矿接踵而至。2003年至2013年,雄村铜金矿完成施工钻孔201个,钻探进尺6万多米,铜资源量238万吨,伴生银资源量1401.9吨,其他伴生资源量202.7吨。雄村式铜金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新的矿床类型,为在冈底斯成矿带寻找岛弧形斑岩铜金矿指明了新的找矿方向,在雄村铜金矿外围发现了雄村 Ⅲ号铜金矿等多个矿体。
在唐菊兴开创性理论和找矿实践的推动下,像这样的奇迹在铁格隆南、尕尔穷矿产勘探项目中不断上演。
用创新突破认知
科研无止境,只要肯攀登。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一直至突破创新,一步步登上科研高峰。在2012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项目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唐菊兴的这一项目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为国际上十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唐菊兴团队在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实践,创新性提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岛弧型斑岩铜金矿的新认识;提出甲玛多金属矿床是一个斑岩+矽卡岩+角岩+独立金矿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新认识;提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存在斑岩一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成矿作用,冈底斯成矿带存在与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的新认识,建立了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勘查模型,实现了西藏该类矿床找矿零的突破。参与评价的铁格隆南铜金属量为1098万吨,拿若铜金属量256.9万吨。这些创新突破,给国家在广袤无际的青藏高原找矿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持。不仅如此,唐菊兴践行找矿新机制,用“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以及“采、学、研、用”四结合的勘查模式,在“358找矿突破行动”中勇挑重担、勇于创新,为中铝资源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经过厘定矿床类型,该矿床被认为是我国大陆第二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也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矿床。经2013年至2014年勘查评价,获铜资源量大于850万吨,平均品位大于0.5%,是我国最大的单个铜金矿床。
用坚守点亮人生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因其难以被认知难以被征服而同样成为科学高地。
这里海拔高,极度缺氧、气候更是多变,一日可经历四季,由于这些限制,在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进行科研特别艰难。尤其是缺乏基础研究资料,缺少在高原地区所必需的勘察技术和装备,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但唐菊兴选择了坚守。20多年来,唐菊兴率领的团队队员面孔在不断变换,而他却始终如一,坚持奋战,初心不改。他用双脚丈量着这片高地,白天不停地爬山下山,夜晚在帐蓬里当“团长”,饿了,冰冷的馒头就着榨菜充饥;狼群嚎叫,点燃大火驱离;车陷了,肩顶人推,涉过冰河,卧过雪坡,美丽的风光,无暇欣赏,只有一块块石头是他眼中的宝贝。他和徒弟们夜以继日地寻找着沉睡亿万年的地质宝藏。唐菊兴说,选择了地质,就选择了吃苦。奋战在青藏高原的地质工作者,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泪水,甚至是生命。正如流行在西藏地矿行业的那句话——在青藏高原工作,最缺的是氧气,不缺的是精神!
在坚守中,他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交了一个又一个藏族朋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为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真是收获满满。
为了这个坚守,唐菊兴也失去了很多。老父亲临终时想见儿子一面,他没法赶回去,这是他心中永远的遗憾;90岁高龄的老母亲想儿子了就到村头的宣传栏里去看儿子的大照片。多少个日子,母亲的爽朗笑声和“做人就像种庄稼、种花一样,有耕耘,就有收获”的话语在他耳边回响;与妻子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少得可怜,以致孩子看到胡子拉茬的他以为是外人。为了找矿,找到更多大矿,唐菊兴是执着坚守者,他说对亲人最好的怀念与安慰是让他们为你欢笑,为你喝彩!
正是唐菊兴的忠诚担当,创新突破,坚守奉献,使他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和首批“卓越地质人才”,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荣获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在丰硕的成果与荣誉面前,唐菊兴没有停下脚步。在他主导下,中金集团在甲玛山下建立了一座国内独一无二的岩芯库,供后人研究,培养70多名研究生,为地质研究和找矿行稳致远不停地思考、研究和谋划。而今临近退休年龄的他,仍然行进在找矿的崎岖山路上。A7CF1CA9-5D37-4024-B57A-01121235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