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成就梦想 创新引领未来
2022-06-15张薇敏彭卫兵蓝天健张芳超
张薇敏 彭卫兵 蓝天健 张芳超
唐仁杰,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卫星产品事业部工艺师,“唐仁杰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曾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工匠”、“四川省最美职工家庭”、“中国航天贡献奖”、“航天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航天电子装联和调试线上的优秀技术人员,他以卓越匠心、超群匠技,献力嫦娥、北斗、天问、天和等多个航天重大项目,为新时代技术型产业工人树立了标杆。
矢志航天,亲践工匠征程
1986年3月,唐仁杰出生在四川南充一个农村家庭,他从小就对技术特别感兴趣。2006年,他考入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在学院,他刻苦学习,勤学苦练,潜心钻研技术。2008年,他一战成名——首次参加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即勇夺一等奖。很快便入职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电子装调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唐仁杰被航天技能工人们精湛的技术、精益求精的匠心以及保家卫国的爱国心所感染,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技术、报效祖国。
从此,他踏踏实实地从一名无线电装调学徒工做起。白天跟着师傅们苦学扎线、搪锡、单板焊接等基本功和波峰焊、再流焊、贴片机等设备操作;晚上回家挑灯夜战,自学机械制图、设备维修……他痴迷地学、玩命地练,尤其沉迷于细引线、多引脚器件的高难度焊接技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不懈的努力使得唐仁杰超过当年所有师兄弟,提前半年出徒,独立承担起航天产品装焊、设备操作等工作!
通过数十个航天型号产品砺练,唐仁杰成为公司首位熟练操作所有电装加工设备的青年技术人员,并练就了3D-PLUS、QFN、QFP等高难度元器件手工装焊技术。2014年,公司进军卫星电装产品调试领域,唐仁杰快速学习掌握调试技术,成为公司电装/调试双工种复合型人才转型典范。
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加四川省、中国航天、四川航天等各级技能竞赛10余场,多次跻身四川航天无线电装调工技能竞赛前3名;2021年获得中国航天“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大赛”第二名。2013年至2015年期间,他自学10余门课程,获得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位。2019年,他成为公司为数不多的以技术工人身份竞聘工艺师成功的员工,引起不小轰动。
在诸多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在重大航天型号任务中劈波斩浪,唐仁杰用艰辛付出践行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成长之路。
技至毫巅,铺就灿烂星途
唐仁杰脑中有技术,手上有绝活。在一次国家重点型号飞机临近首飞试验前,突然发现一种必须替换的QFP芯片与焊盘不匹配,要将208根直径0.15mm的漆包线分别搭焊到宽度和间距都仅有0.2mm的焊盘上,且要控制位置偏移量在0.05mm内,时间精度在0.5s内。任一操作偏差,都会影响之前的焊点质量。唐仁杰临危受命,凭借精湛技能和丰富经验,似机械臂般一次性精准焊接成功,引线整齐柔顺,质量检测可靠,型号负责人也叹为观止。
在某设备研制过程中,需更换一批多引脚高密度BGA、QFP等元器件。唐仁杰只身前往设计单位,仅凭一把电烙铁、热吹风和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特别是要将位于产品底部、肉眼无法观察的有着900多个引脚的器件一次性准确贴放,任何一个细小失误都会导致失败。唐仁杰凭借精湛技术一次性精准盲贴成功!
在“天和”核心舱某电路板加工过程中,针对板间连接器中间位置除金搪锡技术难题,他通过设计专用搪锡装置并探索采用波峰焊搪锡操作特殊工艺方法,攻克技术瓶颈并填补板间连接器搪锡工艺空白,为推动航天产品集成化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除了惊艳的“一技定乾坤”,唐仁杰还积极在中国航天、四川航天等更高一级重大工艺研究平台一展身手。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密度多层PCB组装件再流焊高可靠性技术》的重大工艺课题中,他提出贴装头选型、大型器件初始位置设定、避免器件移动偏转、确保贴放精度等技术建议,全部被采纳;在另一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自动化生产》课题中,他深入研究元器件吸取、搪锡方法,攻克自动搪锡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嫦娥、天问、北斗、天和核心舱等多个航天重大项目产品生产,完成2000余块星载单板焊接,1000余套产品调试,一次交付合格率100%;承担重点型号返修任务200余次,避免产品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他用超群技术实现无数次突破,为重点战略武器如期亮剑、重大宇航任务向天高歌,为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问天、天和升空等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
巧思求索,高擎创新大旗
痴迷于技术的唐仁杰,以技术巧思催生创造发明,用创新赋力生产提质增效。
针对航天电子产品里轴向元器件成形加工操作烦琐、易损伤器件等问题,唐仁杰反复进行技术研究和验证,设计开发了“轴距可调式轴向元器件双边无损成形钳”。此钳轴距调节灵活,能一次完成双边引线成形,且经50倍放大确认不伤引线。该发明彻底解决了轴向元器件成形加工难题,确保质量的同时提升成形速度超8倍。
针对微小型、异形印制板难以自动装焊难题,唐仁杰研究设计了焊锡膏丝印平台,通过丝印、贴片、再流焊3个生产环节技术创新,将合格率从70%提升至98%,单批次贴装周期从4个月缩短至10个工作日,不可思议地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直接经济效益近200万元/年。该创新成果获第23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银奖。
2020年,唐仁杰自主研发贴片机散料托盘,使小型封装LCC、SOP等器件在完成多项预处理后能快速贴片,用不到原加工一半的时間即完成该产品100套、6000多块单板生产,全面抢回因疫情耽误的生产周期,得到型号总体单位高度赞誉。
针对北斗卫星某EPC电源电路调试安全隐患,唐仁杰组织梳理产品特性,设计调试专用工装,将80%的测试点由产品引出到工装并排列工整、标识清晰,杜绝了点位测试错误,调试周期由7天缩短为3天,保障了该重点型号产品优质交付,该系列工装被卫星总体单位采纳并推广使用。A7CF1CA9-5D37-4024-B57A-011212354799
如今,“唐氏创新”在四川航天乃至集团公司都打出了名号,其20余项创新成果全部得到推广,为确保型号科研生产发挥巨大作用。相关发明先后申报国家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板间连接器可靠搪锡、焊锡膏丝印平台、枪式电缆屏蔽网留销钳等6项专利已获授权。
传帮带提,接续发展再出发
唐仁杰以踏实进取、勇于创新的态度和作风树立了榜样,但他深深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主动担负起提升团队整体素养能力的重担。
2011年,他就成为了班组最年轻的师傅,先后带徒13人,25岁就被评为公司“最佳师傅”。对于徒弟,他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徒弟们耳濡目染,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学到了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的好作风。在其精心教导下,徒弟中2人晋升为技师,8人晋升为高级工,3人取得中级工执业资格,其学徒先后获四川航天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调试工技能竞赛三等奖、电装工技能竞赛第四名、四川省调试工技能竞赛第四名、全国“快克杯”电装总决赛优秀奖。
为了更规范更快速推动队伍成长,唐仁杰认真总结所思所学所得,先后独立编写《卫星产品调试过程控制管理要求》、《卫星单板调试流程》、《再流焊贴片工艺规范》、《星载产品调试过程控制管理要求》、《QFP焊接技巧》,全部被纳入公司培训教材与规范标准,成为新员工上岗必读科目。他还撰写了关于镀金表贴器件自动搪锡、多规格异形印制板组装件自动化生产等多篇国防科技报告,其《基于调试元件的工装设计及应用》被评为四川航天优秀论文,《板间连接器搪锡技术难点解析》收录于中国宇航出版社《航天技能人才操作实践案例》,为人才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唐仁杰的名声越来越响,他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份“好名声”叫的更久、叫的更响。2021年初,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唐仁杰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以“劳动模范、科技人员、技能人员”为骨干力量的“三位一体”团队。作为工作室的“领航人”和“主心骨”,唐仁杰开启了由一个人创新向一群人创新扩展的新局面。他带领成员将实践创新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聚焦难点痛点,总结经验,寻求突破,自主设计多项工具、工装,先后开展5项技术创新,完成1项集团公司重大工艺技术研究、2项院级重大工艺技术研究、5项厂级工艺攻关,培育了一批3D-PLUS、QFN、QFP等高难度元器件装焊及返修操作者,工作室成员荣获龙泉“十佳青年工匠”、“四川航天技能大奖”、“四川航天技术能手”等荣誉。
扎根航天十三载,唐仁杰始終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理想信念,在突破生产技术瓶颈、保障航天重大工程任务、提升生产制造效能上留下了工匠楷模的豪迈身影,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四川航天优秀技术人员的精彩贡献。A7CF1CA9-5D37-4024-B57A-01121235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