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雏鹅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2022-06-14梁高
梁高
摘要:鹅是一种杂食性的水禽,身体具有极强的抗病能力。在饲养的过程中,不需要太过于复杂地对其进行处理,只要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让鹅自行生长即可,整体的适应能力较强。在鹅的生长过程中,主要的食物是青草,因此可以采取放牧养殖方式,这种模式的整体成本比较低,获得的经济效益会更好。但雏鹅适应环境的能力本身比较差,机体的调节能力不强,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会更加敏感,如果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采取的管理方式不合理,会导致雏鹅出现大批量的死亡,严重影响到雏鹅的成活率。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在雏鹅养殖过程中导致其成活率不高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提高雏鹅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方法,借此可以更好地提高鹅的养殖效益。
关键词:雏鹅养殖;成活率;控制技术措施
雏鹅一般是指四周龄以内的鹅,这个阶段的雏鹅身体素质相对比较差,身形瘦弱,整体的抗病性能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对雏鹅的饲养条件要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雏鹅实现健康稳定地生长,保障雏鹅的成活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了解影响雏鹅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技术措施和方法,保障雏鹅的成长效果,提高雏鹅的成活率。
1 雏鹅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在饲喂方面存在问题
在雏鹅饲养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雏鹅成活率,其中饲养管理是主要因素。如果在饲养的过程中,没有为雏鹅提供足够营养的饲料,或者是饲料的配比不是十分合理,饲料的种类结构太过于单一,无法满足雏鹅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元素需求,就会导致雏鹅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以及抗病能力不强的问题,导致饲养的雏鹅很容易患上疾病,因而导致雏鹅的成活率不高。
1.2 温度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雏鹅本身的个体不大,绒毛稀少,在成长的过程中,体温的调节机制不是十分健全和完善。当出现低温和温度骤变的问题时,幼小的雏鹅容易拥挤扎堆。在这种环境条件下,雏鹅就很容易会由于呼吸不畅而死亡。而如果采取人工拨散的方式,将扎堆的雏鹅进行划拨分散开之后,出汗多的雏鹅会出现着凉,而容易感冒。另外在实际饲养中,如果鹅舍的温度超过32℃,雏鹅会出现精神不佳,不喜欢吃食,而又要大量饮水的现象。当它们的体温升高时,热的散发就会受到相对应的抑制,因而导致雏鹅生长发育不良,容易产生疾病。如果雏鹅长期处于高温的环境下,可能会导致大批量的死亡。
1.3 湿度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在雏鹅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室内湿度的控制。如果鹅舍的湿度超过80%时,雏鹅就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衰退的现象,严重时还会导致雏鹅的头部、颈部,以及背部的绒毛全部掉光,这样会导致雏鹅的生长发育不佳,失去相应的生气以及活力,同时抗病能力也会下降。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这些雏鹅就会失去饲养的价值。
1.4 有害气体的影响
在雏鹅饲养过程中,雏鹅对于育雏室内的二氧化碳、氨气以及硫化氢等一些有害的气体会比较敏感。如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太高,或者是其他的有害气体含量太高时,就会导致雏鹅精神状态不佳、食欲衰退,还有羽毛蓬乱,没有光泽的问题。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有害气体含量较高的问题,导致有害气体继续存储,必然会使雏鹅出现流泪、流鼻涕和食欲减退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动作神经失调,最终导致雏鹅死亡。导致雏鹅有害气体中毒的因素,有养殖过程中的室温较高以及雏鹅养殖密度太大等[1]。
1.5 疫病的影响
在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针对疾病进行预防处理,一直都是养殖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但是有一些养殖场对于疾病的预防并没有加以重视,也没有落实防大于治的理念和效果,因此导致疾病的防范问题较为严重。针对雏鹅进行培育以及管理的过程中,日常的环境管理以及制度保证是确保雏鹅实现健康稳定成长的重要基础。如果在养殖的过程中没有关注疾病的预防工作以及环境卫生的清理工作,或者是没有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去接种相应的疫苗,就会导致雏鹅患病,从而增加治疗的成本。此外当雏鹅发生疾病时,使用药物不当也不及时,会导致雏鹅群体易受感染,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养殖场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不正当厂家生产的疫苗和药物,而这些药物的质量无法保障,可能会导致雏鹅的病死率进一步上升[2]。
2 提高雛鹅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做好育雏之前的各项准备
对雏鹅进行育雏管理之前,首先要先对育雏舍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及时修补存在破损的设备和相对应的仪器,保证育雏过程中使用的照明线路完好以及灯泡设备完好,以3W/m2的照度进行灯泡安排。检查育雏舍内的供暖设备情况,并且为雏鹅准备好所需要的料槽以及相应的饮水设备。在接雏之前的一周之内,要对育雏舍进行彻底的清扫以及消毒,用消毒药清洗使用到的饮水器等设备,之后再使用清水将其进行冲洗。在育雏过程中,使用的垫料,要尽量使用干燥、松软的稻草或者是锯屑,对雏鹅进行保温覆盖时使用的棉絮,需要在使用之前,在阳光下将其暴晒一段时间,在育雏管理方面做好万全的准备[3]。
2.2 对雏鹅进行合理的喂养
在雏鹅第一次饮水时,要将饮水的时间控制在雏鹅出壳之后的24h,将饮水的温度保持25℃左右,确保水源是凉开水。雏鹅在初次饮水之后,等到休息一段时间就可以进行首次开食,一般是要先饮水,2h后再进行开食,而如果先对雏鹅进行开食之后再饮水,就很容易会出现雏鹅暴饮暴食,从而导致死亡,影响雏鹅的成活率[4]。在对雏鹅进行饲喂时,使用的饲料,通常是用清水进行淘洗之后,并且将其泡透切细的一些菜叶,与全价值饲料混合的精料。一般来说,针对十日龄的雏鹅进行饲料喂养时,要配以青料和混合精料,每日饲喂六次,在夜间继续加喂两次。而当雏鹅超过十日龄,不足20日龄时,投喂的饲料中青料和混合饲料的比例要产生变化,让混合精料的数量更少而青料的比例更高,每日投喂4~5次,在夜间只需要喂一次即可。当雏鹅的出壳时间超过21日时,可以进一步增加青料的配比,而减少混合精料的配比,可以每日投喂3次。其中青料主要是包括一些青嫩的牧草,以及青叶菜类。而使用的混合饲料则将玉米面、麸皮,还有豆柏粉和骨粉以及食盐以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在这个配合的过程中,要对比例进行合理地控制,这样才能够提高雏鹅的消化率。要将青料切细,使精料以及青料拌匀之后对雏鹅进行饲喂。喂足饲料之后,要为其除了提供足够的饮水,保证饮水水源的清洁性以及新鲜性,防止由于饮水水源被污染而出现其他的一些疾病[5]。
2.3 合理控制雏鹅生长环境的温度以及湿度
在育雏处理的过程中,保证温度的合理性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方法,而在育雛过程中温度的设置是否合适,就需要根据雏鹅的活动情况以及表现来进行判断。当温度比较低时,雏鹅会靠近热源,集合成一个集体,不时发出尖锐的叫声。而如果环境内的温度太高,雏鹅就会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饮水更加频繁。当温度适宜时,雏鹅的分布状态会更加均匀,他们会更加安静,同时食欲也会比较旺盛。对雏鹅进行育雏过程中,绝对不能让温度时高时低,防止雏鹅在这种剧烈的环境变化下患上疾病。在育雏时要保证夜间稍高,而白天稍低,冬季稍高而夏季稍低,针对不足七日的雏儿,将舍温保持在28℃左右,之后随着雏鹅日龄的增加,每周下降2℃左右,但是昼夜之间的温差不能超过2℃,从而防止对雏鹅的发育造成影响。另外在养殖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室内湿度进行合理的把控,将其控制在65%左右,同时做好育雏室内的通风工作,保证室内环境的良好[6]。
2.4 要做好雏鹅育雏的卫生防疫工作
在育雏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定期打扫育雏的场地,并且更换场内的垫料,保持育雏室的清洁性以及干燥性,使整个育雏的环境清洁无毒。要按照免疫的计划来对雏鹅进行疫苗的接种,针对一日龄的雏鹅接种抗小鹅瘟高免三联血清或直接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而针对60日龄的鹅,则需要胸肌注射禽霍乱灭活疫苗。结合不同雏鹅日龄的情况,来对其进行疫苗的注射,防止雏鹅生长中出现一些问题。在雏鹅养殖室的进出口建立消毒池以及消毒设备呃,同时需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员不得入内。如果雏鹅患病,必要对其进行及时的隔离,并根据雏鹅的病情来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用药,防止随意用药而导致出现药物中毒的现象[7]。
2.5 要做好雏鹅育雏过程中的通风,光照管理工作
实际中,在高温环境已经高密度的饲养环境下,室内会由于雏鹅的呼吸以及粪便或者是垫料潮湿的问题,散发出大量的氨气或者是硫化氢气体,这些气体在空气中的存在会具有一定的害处,如果整体气体的浓度太高,会导致雏鹅的重量增加速度受到相对应的影响,也会导致饲料的利用率较低。另外,在雏鹅的养殖过程中,他们会更加容易会有一些呼吸道的系统性疾病,导致出来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在饲养雏鹅的过程中就需要保持鹅舍的通风换气效果良好,结合气候变化的特点以及出鹅的身体状态,对雏鹅的养殖通风条件进行合理的掌控。为了防止舍温太低,再通风之前可以先提高舍温一定的程度,等到通风完毕之后,再降到原本的温度,实现通风的效果。其次,在养殖雏鹅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合适的光照,能够让雏鹅的采食和饮水更加方便,让雏鹅的运动功能更加健康,促进雏鹅的骨骼发育以及肌肉发育,让雏鹅的身体状况保持良好,防止在养殖雏鹅的过程中,受到疾病因子的影响而导致大规模的雏鹅受到损失,使雏鹅的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在养殖雏鹅过程中,一般要采取昼夜的开灯照明方式,同时昼夜的照明强度也要体现出差异性,要将灯泡悬挂在合适的位置,以满足雏鹅的养殖需求。另外,在养殖雏鹅的过程中,还需要达到强弱分群养殖的效果,就是说针对出了群体中存在的一些相对比较瘦弱的、有疾病的雏鹅进行挑出,使其得到单独的饲养,而针对其中一些身体强健,体质更好的雏鹅进行整体性的饲养。在针对瘦弱雏鹅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雏鹅体质的差异性以及体重的大小来进行分群的管理,从而能够防止一些弱势的雏鹅由于自身的身体较差,抵抗力较差以及行动迟缓而无法跟随大群体的变化去进行采食或饮水,导致了这些身体较差的雏鹅被挤压或饿死。对于养殖过程中的雏鹅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了解出了养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达到精心饲养的目标。另外也可以在雏鹅的饲料中去添加一些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的营养物质,让雏鹅的身体状态更加良好,促进雏鹅的吸收,包括葡萄糖以及维生素都是可以添加的元素[8]。
2.6 要对进行适当的放牧和下水管理
养殖雏鹅的过程中,采取放牧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雏鹅产生适应外界环境的良好能力,让雏鹅的消化系统运行更好,让雏鹅的新陈代谢速度更快,使雏鹅的体质锻炼效果更加良好,还能够让雏鹅在养殖过程中的健康程度更高,减少雏鹅身体疾病的产生,让雏鹅的成活率更高。另外这种养殖方式又能够节省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入的饲料以及成本[9]。对雏鹅进行放牧管理时,需要结合天气的气候情况,以及雏鹅本身的日龄来进行控制。具体来说,如果在天气温暖的情况下,5~6日的雏鹅就可以进行放牧管理,而如果天气较为寒冷,则需要在雏鹅的18日龄左右之后再进行放牧。在放牧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效果,最初进行放牧时,放牧较少的时间就将雏鹅赶回育雏室,每日放牧两次,在放牧中控制时间由短到长,路程由近到远,逐渐对雏鹅进行驱赶,再放入之前的饲料,需要从少喂饲料转变到不喂饲料,让雏鹅在放牧管理的过程中,逐渐习惯自己去采食青草[10]。而如果是天气较为寒冷时,对雏鹅进行放牧,则需要让其尽早归室。如果发现雏鹅的胸腹部正在换羽,则需要在露水干之后再进行放牧,防止雏鹅吸食露水而导致他们腹泻。需要雏鹅等到四周临羽毛长出之后,再进行下水的活动,还需要在较为温暖的气候环境下,先让雏鹅在水边戏水,再逐渐让雏鹅适应水中的生活,从而达到下水管理的要求[11]。
3 结语
针对雏鹅进行的育雏管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工作,其中会涉及到不同的内容和问题。针对雏鹅进行养殖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开展专业性的养殖管理工作,采取具体的技术方法来保证雏鹅的成活率,为雏鹅的养殖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志民.雏鹅成活率低的原因和解决办法[J].现代畜牧科技,2019(7):32-33.
[2] 荆锐.雏鹅成活率低的原因及提高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7):44.
[3] 邓丙红.雏鹅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8):117.
[4] 许英民.浅析提高雏鹅成活率的主要措施[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8(5):18-20.
[5] 张亚男.浅析如何解决雏鹅成活率低的问题[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5):52-53.
[6] 敖礼林.提高雏鹅成活率的主要措施[J].科学种养,2019(12):43-45.
[7] 高华.如何提高鹅雏成活率[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12):46.
[8] 仝贵文.一起雏鹅痛风病的诊治及病因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9,40(9):29-30.
[9] 阎春池,单昊书,吴瑛,沈明君,龚道清.鹅生态养殖模式及其饲养管理技术[J].现代畜牧科技,2018(8):5-7,9.
[10] 樊瑞泉,张峰,员世宇,等.鹅育雏专用饲料及中药添加剂对雏鹅生长及消化性能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20):109-113.
[11] 徐军.优质肉鹅的规模化养殖技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