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生命之火
2022-06-14张福新
张福新
有学生立场才有真正的教育。如何坚持学生立场呢?在我看来,老师心里要时时装着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尽量释放学生的潜能,在班级管理中发扬民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搭建展示分享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
李镇西说过,要常常想两个问题:第一,假如我是孩子;第二,假如是我的孩子。经常想想这两点,没有当不好老师的。他强调的正是学生立场。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多么希望老师能够明白我们的小心思。课堂上那只不敢举起的手,在心里不停敲响的鼓,都希望万能的老师能够猜得出、听得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想跟孩子们待在一块,跟他们同欢乐共患难,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我曾时时试图参与某个儿童集体的生活,同孩子们一起劳动或者去家乡去各地远足,参观旅游,帮助他们享受到一些不可多得的欢乐,而缺少这种欢乐,就难以想象有完满的教育。”
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学生立场的具体做法。
我们必须反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和学生之间有没有这样的“亲昵感”?孩子们有没有这样“不可多得的欢乐”?我们的学校有没有这样“完满的教育”?这些问题的答案中,一定包含有真正的教育。
记忆中,老师带我们在田野里认识秧苗和稗草,在校园一角亲手栽下一棵白杨树……学校环境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依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是在用最小的成本、最少的资源、最高的效率,带着孩子们去发现更加辽阔的世界。或者说,以“有限”启发“无限”——课程时间是有限的,但世界进程是无限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但教育效益是无限的。
对于心里装着教育的老师来说,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资源。把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好,是教育的内在规律决定的,这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发现力(探索与认知)、实现力(合作与创新)、呈现力(表达与交流),善于发现细节,以独特视角捕捉教育契机;善于构建情境,用科学理念实施教育行动;善于表达观点,用生动讲述展示教育成果。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随县的一所山村小学,有一天,王老师带学生去河滩边春游。一位学生情绪很低落,因为他的妈妈刚过世不久,而这天正好是他的生日。王老师发现后,便和其他学生在河滩上用小石头拼了一个心形图案送给他,这个学生感动得哭了。王老师敏锐地发现,石头也是教育资源。从此以后,他就鼓励学生捡小石头,拼各种图案。
几年下来,学校形成了特色课程《石头拼画》,学生捡石头,拼图案,看图写作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种低成本的教育创新,充分挖掘了资源的教育价值,让一所山村小学有了生机活力。
还有一位老师去家访,发现一个名叫小芳的学生,在自家柴火房的墙上,画了一朵又一朵可爱的小花。这是小芳在奶奶烧火做饭时,捡木炭画的。她说她以后想当一名画家。为此,这位老师特意买了一盒彩色粉笔送给她,鼓励她好好学画画。那一刻,小芳的眼睛都亮了。老师从“木炭画”中,看到了小女孩的独特之处,送出去的粉笔更是对梦想的一种呵护。
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被关注和被关心的;从生命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也都需要关注和关心,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在的关注和关心是生命得以成长的动力,是生命被需要、价值被承认的一种体现。从具体的对象来看,教师之于成長中的学生,是点燃生命之火的人,这生命之火或许微弱,却是照亮和温暖每一个生命的力量。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