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地区的乡村振兴成效分析
2022-06-14綦龙祥
綦龙祥
摘要:实践和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是我国地区振兴经济的一项重要有效举措。文章主要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忻州市6个原重点贫困县2010~201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出晋北地区扶贫工作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县扶贫绩效差异明显,整体扶贫发展趋势向好并稳定上升,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当下地方实行乡村振兴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DEA法;乡村振兴;绩效评价
一、引言
我国如期完成了脱贫任务,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对于我国而言,如今中西部地区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的境地,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研究对象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擁有五台山、雁门关等众多著名景点,但其下辖县区曾有多个省级、国家级贫困县,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十分凸显。通过对当地旅游景区、接待人数等数据进行调查统计,运用DEA模型进行分析,对其扶贫效果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并给出有效建议,进一步完善当下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进而为其他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提高经济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有关研究的梳理
Jiantuo Yu(2013)认为贫困是一种多维现象,包括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社会保障等。Schilcher D. Growth(2007)认为影响旅游业影响减贫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政治环境。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应遵循政府制定的大方向战略,加强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联系,建立产业循环,建立以扶贫为核心的帮助机制。Ashley C,Roe D,Goodwin H(2001)在旅游扶贫的框架中,贫穷和贫困人口是核心,它直接关注贫困地区旅游地及其旅游实践,尤其是贫困人口相关的情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梳理
向延平(2012)将武陵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扶贫绩效做出评价,通过模糊分析法评价了武陵源的旅游扶贫绩效。党红艳(2017)研究指出,旅游扶贫开发效应主要与资源的开发前景、当地的政策采用和执行程度,当地的三大产业发展程度有关。对于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政府必须加强政策上的倾向和指导,加速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并进发展,加强产业链的建立,将旅游扶贫带来的效益真正与贫困人口共享。李静(2018)研究表明,通过旅游精准扶贫,发挥所在地绿色生态优势,完善旅游业发展基础设施,提高贫困户的参与积极性并对之进行科学管理,贫困才能从根本上被消除。在旅游扶贫效率上,李祥(2017)、笪玲(2019)等分别从县级、乡村和城镇多层次上寻找影响旅游扶贫的因素,邓小海、李如友等(2015)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旅游扶贫的能效监控以及扶贫合理性。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下辖曾有多个省级、国家级贫困县,但其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老少边穷”地区。忻州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全市有世界遗产2处、8处国家级风景区,以及1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159处自然景区。但在2016年前当地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景观只有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云中河景区、凤凰山等几个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的风景名胜。忻州市所管辖的多个地区都是高纬度高海拔的山地丘陵地区,小杂粮是忻州市当地农业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在当地的忻定盆地也种植有香瓜等蔬果,但是由于当地土地产量不高,无霜期较短的气候环境因素以及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特色农业的发展较慢,当地正处于大面积发展缓慢的社会环境下,农业技术,农产品竞争环境都较为弱势,不能促进良好竞争以及开发外贸出口带动当地致富。本文主要就忻州市下属管辖的五台县、代县、宁武县、神池县、岢岚县、偏关县六个县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当初其旅游扶贫上的成效进行研究。五台县地处五台山脚下,拥有秀美的自然风景,以及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宁武县拥有芦芽山景区、万年冰洞、汾河源景区三个4A级景区和管涔山情人谷一个3A级景区,这些旅游景区限制了农副业传统行业的发展,但也是致富的新动力。在如今乡村旅游兴起的大环境下,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服务行业和旅游业的兴盛,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框架内,通过旅游进行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一项新的发展新方案。本文分析了《2013~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山西统计年鉴》(2013~2018年)所记录数据,对相关数据材料进行梳理整理。对于所研究问题设置“旅游扶贫”、“旅游资源”两组关键词,设置时间年限为2013~2018年,对相关文章进行梳理,筛选出地域,时间相似的文章,手工剔除记录不全和重复的记录,最终得到相关数据。
三、DEA投入产出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处理
本文旨在研究对相对贫困地区帮扶所投入要素对当地乡村振兴成效的影响,所以选择能够直观反映当初当地贫困地区的数据作为研究指标,为了更好地通过定量研究描述当地产业的发展,在本文中选取的指标大多为容易统计并可计算的项目数据。根据DEA指标选取要求(张俊容,2004),评价指标的数量一般要小于DMU数量的三分之一,遵循综合性,科学性和可计算性等原则。张晓明等人的研究证实,旅游乘数效应的存在使得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对区域投资和消费产生双向的乘数效应。郑列等人的研究发现对旅游综合收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旅游人数。因此,在本文中旅游人数可以作为旅游市场发展能力的指标。当地居民既可以成为旅游业扶贫的主要受益者同时也能成为参与者。汪三贵等人的研究表明,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提高了扶贫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贫困地区居民的参与度。本文依据上述思路,采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贫困个体参与旅游业脱贫致富的能力指标,使用该指标来衡量旅游开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及其对周边发展的带动作用和个体参与能力程度。对于产出指标,旅游扶贫效率的产出指标可以判断出当初的扶贫发展的水平,本文选取了历年的脱贫人数,用脱贫人数代表整个忻州地区当初通过旅游扶贫对绝对贫困人口的扶贫帮持程度。除此之外,旅游扶贫还可以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本文同时选取了人均GDP,用人均GDP来衡量当初旅游扶贫中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表现。选取了历年的脱贫人数,用其代表整个地区通过旅游乡村振兴的效果。
(二)DEA分析
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由查恩斯等人创建的一种系统效率评估方法,该方法是对多指标的投入和产出在相对有效性上的分析方法。BCC模型假设DMU是在规模报酬变动情形下,来分析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包含了产出和投入两个方向。本研究运用相关数据和软件对忻州市6个县的旅游扶贫投入和产出效率的相关指标进行计算。
五台县,代县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后,旅游发展相对较好,其综合技术效率在2013年间达到有效,并且在接下来的4年中除了代县在2018年为0.983之外,均达到了DEA有效,即旅游扶贫在五台县和代县对促进经济和扶贫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宁武县在2013~2015年中纯技术效率为1,规模效率相对较高均为0.9左右,在2016~2018年中综合技术效率为1,达到有效,在2013~2015年中规模效率递减,但经过调整,在2016~2018年达到DEA有效。
根据DEA计算结果,对贫困率发生较高的神池、岢岚、偏关进行分析,偏关和神池同属于晋北地区,其地貌起伏较大,最高海拔与最低海拔之间相差较大,地貌种类较多,全年降雨量较少,自然资源利用率低,因此两县存在扶贫过程中扶贫效率偏低的问题,神池县在2013~2018年的扶贫进程中规模报酬三种状态交替呈现,整体呈曲线震荡,其2018年综合技术效率0.489跌入整体的低谷值,并且神池县纯技术效率逐年递减,规模效应明显低于纯技术效率,证明面对新型的环境下需要更加精准的政策,更加适用于该地区通过旅游振兴经济。岢岚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因为旅游开展的技术水平无法充分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所以在2013~2018年的脱贫进程中,规模报酬率有递增趋势也存在递减状态,其整体上来看综合技术效率也呈波动曲线且于2018年跌入谷值,其规模效益也未达到最优。偏关县综合技术效率逐年递增,其综合技术效率略高于神池和岢岚两县,但整体扶贫的规模报酬依然存在三种状态交替,要素利用的不确定性高。因此在这三个县的扶贫进程中,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把控以及因地制宜地进行扶贫是存在不合理性的。
四、研究结论及其对策建议
根据对晋北地区的实地调研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的数据搜寻,确立三项投入与三项产出指标,在扶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综合图表,对晋北地区6个原贫困县的扶贫绩效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晋北地区贫困县的扶贫绩效总体向好。近几年有回升向好的发展趋势,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综合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益都在波动式增长,在2013-2018年中,晋北地区的扶贫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这对当下晋北地区的通过旅游实施乡村振兴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第二,晋北地区各贫困县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的差异。从整体上看,本文所研究的6个贫困县中,地处东部的五台县、代县扶贫绩效和脱贫速度整体上较西部的宁武县、偏关县、神池县与岢岚县更好,这与当地及周邊地区的气候、社会发展情况与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晋北地区贫困县的致贫与脱贫和当地社会人口结构有关。山西省长期处于人口流出状态,而这种现象又以晋北地区为重。各贫困县年轻、高素质人口大量流向北京市、太原市及忻州市城区等地,造成当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匮乏,旅游产业更加难以为继,发展困难。
第四,晋北地区贫困县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依然有待提高。虽然各贫困县的扶贫绩效总体向好,但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体现在少数规模化的知名景点,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开发不够、宣传不足,知名度亟待提高。
对策建议:
第一,继续发挥政策导向,为当地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提供政策保障。通过旅游进行乡村振兴对晋北地区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当地政府应当继续提供政策支持,不断完善旅游振兴的政策体系,通过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第二,加强晋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与陕蒙地区的地域联系,加强合作,转变以资源依赖型产业为主的僵化经济结构。以便利的地理位置加强交通运输产业、物流产业发展,使其既能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又能服务于旅游产业,促进晋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多元化、优质化发展。
第三,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素质人口流入、外出人口返乡就业创业,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吸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政府、进景区,坚持改革,适应现代化旅游业发展。
第四,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保持现有“明星”景点高质量发展,开发旧有欠知名景点,打造“网红”景点;依托三晋文化、煤炭文化、佛教文化等,开展特色文化旅游,研发文创产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府推介、知名人士代言、景点故事等方式进行营销宣发,打响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向延平.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扶贫绩效模糊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06):5-7.
[2]党红艳,金媛媛.旅游精准扶贫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消解——基于山西省左权县的案例分析[J].经济问题,2017(06):108-113.
[3]李静,秦俊丽.精准扶贫视角下旅游扶贫精细化对策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06):30-33.
[4]李祥.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安徽金寨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5]笪玲,刘晓鹰.相对剥夺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兴义万峰林社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
[6]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7]冯斐,唐睿,冯学钢.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2):105-110.
[8]汪三贵.中国扶贫绩效与精准扶贫[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11(01):130-148.
[9]郑列,宋艺.山西省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20,35(02):111-115.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