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现代性批判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2022-06-14宋富娟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时代价值

宋富娟

摘   要:现代性与现代化相伴而生,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根本特质。现代性批判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发展的重要拐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现代性超越传统性,使人从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从封建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封闭自足走向以物为基础的相互依赖;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性让人陷入困境,揭露了国民经济学的阶级本性,分析了扬弃资本现代性的途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为正确认识和建构中国新现代性提供了理论遵循。要正确把握和规制资本运作逻辑,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同富裕,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以共享引领现代化新图景。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新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2.03.006

文章编号:1009-6922(2022)03-42-0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手稿》的评价、内容、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围绕异化劳动、人的本质、共产主义思想、人的自由和解放、实践、反贫困、生态思想等方面对《手稿》进行了多种解读,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此外,少数学者对《手稿》中的现代性批判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有学者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三个维度对《手稿》中蕴含的现代性批判思想进行了解读[1];有学者探讨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2];也有学者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发展进程的角度认为《手稿》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3];少量硕士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4-5]。现代性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无可回避的问题,并且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现代性呈现出新的特征,认识和把握现代性是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前提。新时代,认真把握和深刻理解这一思想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新现代性的建构,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手稿》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形成的历史拐点

现代性与现代化相伴而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现代化、现代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是也存在一致的觀点。最普遍的理解是,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根本特质,是对现代化的‘本质‘特性的概括和表达”[6]。现代化最早源于西方,因此习惯上认为现代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社会指前资本主义社会。

“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时代语境。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欧洲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期,也是现代性问题的集中爆发期。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即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反思。整体来看,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的明显分界点正是《手稿》。马克思早期深深地受到启蒙思想、理性主义的影响,他以自我意识、自由、理性等作为评判标准和分析工具,批判了书报检查令、新闻出版等现象暴露出的问题。但当这些抽象概念遇到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时,马克思遇到了难题。这促使马克思开始反思并研究国民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性问题,《手稿》正是这种研究转向的重要体现。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事实出发,沿着国民经济学家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揭露了人的异化和动物化的悲惨情状,并指出共产主义是扬弃现代性、实现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马克思第一次全面地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角度,运用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原则,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形态和资本逻辑对人的统治,展示了与早期全然不同的批判风格。此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中都对资本现代性进行了批判,但这些著作中的观点在《手稿》中已有所体现。因此,《手稿》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重要转折,是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重要文本。

二、《手稿》现代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在《手稿》中,马克思辩证地批判了现代性问题。他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36,肯定了资本的“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及现代性超越传统性的一面[8],也用“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来形容资本降世时的恐怖场景[9]297,揭露了资本嗜血的本来面目,批判了资本现代性丑陋的一面。

(一)资本的“善”:现代性的超越

1.资本使人从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0]209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受动的”。自然进化为人类的生成创造了生理前提,人类只有从自然中猎取和采集动植物才能得以生存。在原始社会,人类独立生存的能力、对抗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只能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以集体之力对抗自然之力,自发地形成个体对群体的人身依赖。但同时,人类又是“能动的”,可以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最大限度地摆脱自然的奴役。但即便是这样,奴隶和农奴依然没有个人人身自由,他们不得不强制地依附于奴隶主和封建主。在这种依附关系中,不论是奴隶还是农奴都只是再生产的条件,是与土地、动物并列的存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于中古西欧城市。城市给予逃亡的奴隶、农奴更多的自由,使他们从对奴隶主和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中摆脱出来,获得了独立。

2.资本使人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西方语境中,“现代”一词既做时间名词也做判断价值的形容词(新式的、时髦的),它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作品中,他们用“‘现代一词表达一种新的观念体系、一个与蒙昧的中世纪对立的新时代”[11]。这个时代“新”就新在人的意识的觉醒。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这段接近千年的时间里,欧洲都处在封建神学的统治之下。基督教向人们宣扬上帝创造了人类,但人生而有罪,欲望是邪恶的,必须压抑自身的天性,压制追求财富、幸福、成功的欲望,这些教义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是对这种教义的批判和反抗。在运动中,新兴的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旗帜,赞扬人性、肯定人们积极的人生观,鼓励人们珍惜今生的幸福,开始瓦解宗教对人思想上的束缚,推动整个社会向世俗化转变。人们开始热衷于追求成功和财富,渐渐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特权已“不足以激起任何的封建等级感情”[12],物质财富富足逐渐取代封建特权成为人们获得社会尊重和地位的重要尺度。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更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将人的思想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无疑是现代性对于传统性的进步。BF751EA3-644D-4795-BEC9-C8EEE8102281

3.资本使人走出封闭自足,形成以物为基础的相互依赖。频繁的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前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不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中国传统社会“男耕女织”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的生动写照。生活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下,人们生产是为了获得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满足吃、穿、住、行等需要,独立进行劳动生产使人与人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马克思将处于这种生产生活状态下的人群刻画为“就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的那样”[7]566-567。封闭的社会生产、低效率的生产劳动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在工业革命前,欧洲经济增长率一般都低于0.1%”[13]。与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每个人都只是生产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

(二)资本的“恶”:现代性的冲突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维度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揭示了现代性问题的根源,并分析了扬弃现代性的途径。

1.批判了资本现代性对人的奴役。马克思从国民经济事实出发,循着古典经济学家的分析范式对工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根源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经济事实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工人、资本家、地主三大群体以及他们各自的收入来源,并提出劳动异化的概念,对资本现代性进行了批判。马克思首先列举了社会可能存在的三种状态及工人相应的处境,揭示了工人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当经济衰落时,工人最先受到冲击,处境最悲惨;当社会财富日益增长时,巨大的社会财富激起了工人发家致富的梦想,为了多挣点钱工人往往以牺牲空闲时间和身体健康为代价,结果不是累死就是病死;当逐步富裕时,工人沦落成机器或者成为资本的奴隶。他接着深入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对异化劳动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劳动产品与自己相异化;二是工人的劳动活动与自己相异化;三是劳动与工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人与人相异化。工人通过自己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不能属于他们自己,成为自身力量的确证,却反过来同自己相对立,成为奴役自己的力量。在劳动中,工人“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5]159。异化劳动使人动物化、物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手稿》中,借助于劳动异化这一概念,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资本现代性对人的奴役。

2.揭露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性。马克思认为,将劳动视为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国民经济学的一大功绩,并高度肯定了国民经济学的这一贡献,但他同时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理论上的自相矛盾,批判了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学的反工人性质。国民经济学认为,“财富是劳动创造的”,而现实是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所有的产品,这些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除了贫穷什么也没有。国民经济学指出,“工人是财富的创造者”,但事实上工人只是作为资本的相对物而存在,工人只有作为工人时才是国民经济学关心的对象。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工人与劳动工具、机器没有什么不同,工人需要工资犹如劳动工具、机器需要保养和维护,工资仅仅是为了保障工人不会死绝,以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国民经济学把资本、土地、劳动的分离及私有制当作合理的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对资本家来说,資本的最有利的使用,就是在同样可靠的条件下给他带来最大利润的使用”[5]133,这粉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从根本上,国民经济学是站在工人以外、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虚伪性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逃脱为资本现代性所奴役的命运。

3.明确了扬弃资本现代性的途径。在分析现代性的表现和根源的基础上,马克思指明了扬弃资本现代性的途径。马克思指出,在私有财产的早期阶段也有无产和有产的对立,但并非资产和劳动的对立,只是贫富状况、没有能动关系的对立[14]。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要摆脱资本现代性对人的奴役,就要扬弃作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的劳动,而“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5]185,因而共产主义是扬弃资本现代性的途径。马克思还通过对当时流行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10]185共产主义等类型的批驳,阐述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初步设想,明确了共产主义不是财产的平均化,不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个别的私有财产[15],而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的解放。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中国新现代性建构的重要意义

自欧洲开启现代化以来,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或早或晚地都被卷入了现代化的浪潮之中。中国现代性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为此,要构建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新现代性,必须正确认识现代性的生成、演变及其特点。

(一)中国现代性的生成

中国现代性的萌发、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启、演进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度,中国高度发展了这个文明。但在西方陆续实现现代化时,中国却在封闭与自大中落后了。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方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精神和自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打击:古老的中国不仅在武力对决中输得彻底,“似乎在‘道理上也陷入了理屈词穷”[16],中华民族历来信奉的礼仪道德在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正如马克思所说:“半野蛮人坚持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自私自利的原则与之对抗……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17]中国从神坛跌落,为列强所瓜分,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苦苦探索国家和民族出路的历程就是中国摒弃落后的国民性,形成现代性的过程。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旧有阶级为国家现代化作了种种探索,先后从器物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学习西方,均不得其门而入。因为不管是洋务派、维新派抑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意识到改革、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改造落后的国民性以及形成与时势相适应的现代性。新文化运动“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和历史走向”[18],认识到“国民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19],倡导“科学与民主”,清除了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对人们精神的麻痹和荼毒,解除了人们思想的禁锢,使现代性因素在腐朽的旧社会开始发酵和酝酿,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性建构主体的生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超越资本现代性、充满人民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曾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屡次强调现代化问题,虽然现代化的内容几经变化,但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始终是现代化道路的目标指向。他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21]BF751EA3-644D-4795-BEC9-C8EEE810228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出现了“大跃进”等脱离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情况,但我国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得以建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2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既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也加快了人的现代性步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人类文明的新样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也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实现了人的现代化,塑造了人的现代性。

(二)新时代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的现代性

“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的,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23]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立足新时代,现代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创新性。当今时代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始终是全局的核心。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就是要将创新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创新又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在这诸多的要素中,人是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关键在于人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的思维、心理、态度、行为要符合创新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创新之路,是中国人不断改革创新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仍在继续,中国人的创新更需与时俱进。

2.协调性。“协调发展是制胜的要诀。”[24]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只有同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相协调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只有消除区域、城乡、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才能从整体上实现最优的发展。既要关注社会整体发展,也要关注个人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季氏篇》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述。这启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个人的发展,在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不总是同步发展的,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的情况并不鲜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两手都要硬”。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25]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创新性是引领力,协调性是内在动力。

3.共生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活动的主题。“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6]西方原初现代化进程不仅是对人进行掠夺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然进行掠夺的过程。由于片面地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外源型现代化,这注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是追赶型的现代化,进而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呈现并联式的特征。在全面现代化过程中要注意增强人与环境协调共生。

4.开放性。开放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正是从人的思想解放开始的。“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27]这正是中国人从传统走向现代所经历的生动写照。作为传统的农业文明国家,中华民族创造了这种文明所能涵盖的一切文明形式,同时也表现了这种文明所具有的典型特点——封闭性,小康之家便是最好的日子。中华文明从来就没有侵略性,这与西方现代化呈现出来的开放性需求形成鲜明的反差。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原料来源地,帝国主义用炮火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封建落后就要挨打,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现代人更需要秉持开放的胸怀、开阔的视野。

5.共享性。共享性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批判,从观念上看是批判资本逻辑对人的抽象统治,而从实物形态上看是对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成果的批判,“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廉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156。资本家不劳动却占有社会财富,而工人越劳动,他的劳动产品越成为压迫他的力量,这正是资本现代性的症结所在。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资本逻辑的超越,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在生产过程上依靠人民、在生产成果上由人民共享。但由于区域、行业、城乡的差距,在共享方面离人民的希望还有差距,因而要更好地体现共享性。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新现代性

立足新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现代性,要以人为中心。

1.正确把握和规制资本运作逻辑。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启示我们,资本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要素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资本增值的本性是不会变的。如果不受规制,资本便会走上扩张的道路,从而破坏经济秩序,侵蚀人民的利益。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对资本的认识从初期的拒斥到后期的辩证利用,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過程。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也证明,辩证地利用资本是正确的抉择。但是,鉴于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资本扩张的苗头和现象,当前要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现代性规律,既要看到资本的正向效应,又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侵蚀人民的利益,对资本进行适时的规制。首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和引导资本发挥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有益作用。其次,要明确资本扩张的鉴定标准。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从国家发展和对人民生活水平实际影响的角度对资本发展的性质进行鉴别,对资本扩张的趋势和后果进行预判。最后,要制定规制资本扩张的制度。在对资本进行鉴别和预判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国家对资本规制的经验,制定防止资本垄断和扩张的法律制度,并严格落实。BF751EA3-644D-4795-BEC9-C8EEE8102281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28]。中国人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的过程是中国人处理自身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过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9]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曲折中建构起了自身的现代性,但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对中国人的心理、思维、态度、行为的影响仍是巨大的。中国人新现代性的建构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用具有现代化的文化滋养现代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了解,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要结合时代要求,把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具有现实意义和世界价值的文化提炼出来。要善于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类型的优秀成果,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既具有中国气派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

3.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受资本逻辑的影响,人既不可能摆脱对物质的依赖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长期被物所奴役导致人的普遍不幸福和精神贫乏。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不单单是指物质水平的共同富裕,还包括精神世界的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既要持之以恒地重视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要重视人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协调。促进人精神世界的共同富裕,一方面要注重避免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和利益观,防止人的物化、异化、矮化现象;另一方面,要以先进的思想来引领人,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作用,尽快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4.养成现代生态意识。人的现代性也体现在人的生态意识方面。面对自然,人既是受动的,也是能动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是自然力(宇宙、地球活动)和人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力不为人所左右。因而,广义的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保护和爱护自然环境不只是简单的污染治理,而要从改变人自身的行为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通过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生态化,降低人类活动的环境压力,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30]。一方面,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力度,加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占比,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方式,将保护生态作为公民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开发绿色能源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严格惩处环境污染行为,提高环境损害成本,倒逼养成现代生态意识。

5.推动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从十八世纪至今,作为一种世界现象,现代化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主要经历了两次变化: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有学者也将现代化的这两次转变称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31]。教育既是培养现代化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人的现代性的重要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国家的迅速崛起和现代化的实现都得益于教育。因而,促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是提升人的现代性、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教育现代化既是一国现代教育形成、整合、转型的过程,也是学习、追赶世界先进教育的过程。促进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注重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经验,办出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网络信息素养;要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

6.以共享引领现代化新图景。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上的,只要有谋利的可能,资本决不可能放弃。因而,社会两极分化在所难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资本现代化道路,关键是人民性,主要表现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始终将共同富裕当作“中心课题”,维护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体地位,让每个人都有共享发展成果的资格,享有向上发展的通道,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堵塞权力寻租漏洞,铲除贪污腐败滋生的土壤;尽快建立起能够切实保障低收入者、困难群体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技术技能培养力度,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在奋斗中收获幸福。

四、结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尝试着从现实的人的物质关系出发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试着解答历史之谜,并全面地批判了资本逻辑给人带来的现代性危机。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具有一致性,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中国现代性构建起到了特殊的指导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實践正是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思想真理性的有利证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要始终正确把握和规制资本运作逻辑,充分利用资本的有利因素为现代化服务,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同富裕,养成现代生态意识,促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以共享引领现代化新图景。

参考文献:

[1]汪信砚,刘建江.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研究,2019(1):21-29.

[2]李长成,邓伯军.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3):50-55.

[3]胡绪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J].学术论坛,2007(7):58-61.

[4]汪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现代性批判思想[D].武汉:武汉大学,2019:1.

[5]岳光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韩庆祥.现代性的本质、矛盾及其时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6(2):9.BF751EA3-644D-4795-BEC9-C8EEE810228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赵家祥.简论“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J].江汉论坛,2002(9):4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

[12]胡潇.人性觉醒的资本逻辑探源:基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考[J].现代哲学,2011(6):18.

[13]罗荣渠.现代化新绪论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

[14]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3.

[15]张雷声.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31.

[16]韓毓海.中国五千年的长征:复兴:一[J].经济导刊,2019(9):88.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04.

[18]顾海良,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77.

[19]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04.

[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2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23]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0.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2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357.

[2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49.

[2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EB/OL].(2014-10-14)[2022-01-14].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014/c1003-25826600.html.

[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30]生态现代化与中国选择[C]//“现代化和全球变化”首届世界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3:211-219.

[31]何传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8(1):7.

责任编辑:康   璇BF751EA3-644D-4795-BEC9-C8EEE8102281

猜你喜欢

新时代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