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的理论及其时代价值

2022-06-14吴泽平周红梅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

吴泽平 周红梅

摘   要: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通过对历史事实和社会经济关系的透彻分析,阐明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预见了国家发展演化的趋势与未来。他在该书中所阐发的有关国家起源及其实质的理论,是在对以往各种有关国家起源及其实质的不同观点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对国家起源及其实质问题进行了长期理论探索后的一个总结。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的理论是认识国家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理论依据,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资源,是正确把握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过程中阶段性任务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国家起源;国家实质;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2.03.008

文章编号:1009-6922(2022)03-60-07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首次出版于1884年,至今虽已逾一百三十多年,但其蕴含的真理价值仍不断引发我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在该书中,恩格斯首先分析论证了史前各文化阶段即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基本特征,从生产力的角度描绘了人类社会经由史前各文化阶段达到文明时代的发展途径。其次,揭示了家庭的雏形、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并结合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的研究成果,详尽论述了血缘家庭(家庭的第一个阶段)、普那路亚家庭(近亲繁殖进一步受到限制)、对偶制家庭(母权制被推翻,父权制开始兴起)和专偶制家庭(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等家庭形式的产生原因、历史脉络和基本特征,同时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深入分析了女性地位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共产制到私有制、群婚制到个体婚制、母权制到父权制而呈总体下降趋势的历史演变过程[1]。最后,恩格斯通过论述易洛魁人的氏族和塞讷卡部落氏族的习俗特征、希腊人和雅典的氏族基础、希腊部落和小民族的组织、雅典国家的产生、罗马城的氏族制度及其国家制度的逐步形成、凯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德意志人的对外扩张和对专偶制的古代形式的改革等历史事实,深刻揭示了隐藏其中的生产力因素和私有制因素,阐明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预见了国家发展演化的趋势与未来。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澄清《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之前的各种有关国家起源及其实质问题的不同观点,梳理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及其实质的理论探索,准确把握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的理论及其时代价值。

一、有关国家起源及其实质问题的不同观点

人类对国家起源及其实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产生了诸多的理论家和丰富的著述。古希腊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把城邦作为国家来研究,他对国家起源的研究是以“自然起源论”和“人性论”为支撑的。在他看来,城邦(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城邦(国家)的形成发展依循从家庭到村落,再由村落到城邦即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无非是人趋向于城邦生活的本性[2]6-7。他曾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城邦是一种自然趋向,是至善的一个体现,而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任何人都必然隶属于一个城邦。城邦的形成发展是出于自然的演化,是人性使然[2]7。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把对国家起源及其实质问题的研究和“社会契约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国家的产生源于个体力量的微薄和人们保护自身的愿望。他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国家创建的理性逻辑,认为国家是人们基于生存需要,为了使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而结成的联合体[3]18-20。也就是说,让-雅克·卢梭认为国家的实质不过是一种对个人权利、快乐和财产更好的保护形式。此外,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还提出,国家起源于自然状态下的不便与权力让渡,而市民政府的职能和实质就是弥补自然状态下的各种不便[4]。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同样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国家起源和实质”说。恩格斯要阐述国家的起源和实质,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理论压力。一方面是来自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压力。他们极力为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辩护,维护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制度和意识形态,鼓吹私有制和国家的永恒性,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基本矛盾,掩盖和粉饰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认为资产阶级国家已经是集自由、民主、平等和充分保障人权于一体的国家,是社会公众利益的最高代表,因而也必将是最优的和最终的国家形态。他们主张对人民采取“收买”、欺骗和愚弄政策,对革命势力则应予以极力压制。另一方面是来自无产阶级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的压力。如费迪南德·拉萨尔反对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向俾斯麥和普鲁士当局妥协,主张通过改良主义的手段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甚至反对和否认国家的存在,认为国家是暴力的一种象征,因而没有存在和延续的必要,必须坚决予以摧毁和破坏。卡尔·考茨基也大力论证改良政治的正当性,认为国家具有一种永恒的属性。

所有这些有关国家起源及其实质问题的不同观点,虽在当时直接或间接起到了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辩护的作用,但也为恩格斯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家起源及其实质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动力,客观上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和完善。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国家是自然产生的,虽然他并未揭示出隐藏在复杂历史现象背后的生产力因素和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但终归是承认了国家产生发展的必然性,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所主张的国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的观点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而让-雅克·卢梭所主张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作为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的结果,应该使个人权利、快乐和财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应当是“为了人民牺牲政府,而不是为了政府牺牲人民”[3]80。这些观点无疑也间接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有关国家目的和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提供了思想启示。另外,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的理论也是在对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的观点进行尖锐批判的过程中逐渐展开并不断完善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及其实质的理论探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起源及其实质问题的理论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阐述了解释国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基本原则。

“黑格尔国家观”从法哲学的视角来理解国家的起源,认为法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即伦理阶段就包括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国家实现于法的伦理阶段,而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附属品,终究要被克服和扬弃。国家不属于人民而制约人民,人民是国家的奴仆,现实国家的实质就只是对国家概念的认识和返回。“黑格尔国家观”是一种颠倒的国家观。它遵循从观念到现实的逻辑,并幻想利用某种“绝对理念”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对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针锋相对地指出,是人决定着社会,决定着国家。他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了社会和国家的现实性,论证了蕴藏在无产阶级队伍中的革命因素,探讨了人民群众解放的具体途径。在揭露并批判黑格尔国家观内在矛盾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通过考察现实生产活动和个体生活过程,指出生产活动对现实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具有制约作用,认为要正确理解社会结构和国家,就必须深入考察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中的个人”[5]151,了解他们的物质生产和基于物质生产的现实生活过程。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强调要把对国家的研究建立在对市民社会、对经济关系进行科学解释的基础之上,要看到隐藏在国家产生和发展现象背后的生产力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这就为阐释国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视角。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马克思认为国家和社会结构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国家就是社会结构,从而把对国家建立的理解和对社会结构的考察联系在了一起[6]。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从物质生产和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理解历史、理解各种社会意识的历史观,认为国家本身以及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和现实经济基础之上的。应该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而不是从观念意識出发来解释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观念形态[5]172。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由分工和阶级决定的,国家具有阶级性,因而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例如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了国家与家庭集团和部落集团的联系,认为国家是建立在分工、阶级和阶级斗争形成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明确了国家的阶级性,批驳了国家具有超阶级性、超历史性等观点。此外,他们还指出,国家所代表的利益只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利益虽然以全社会共同利益的面貌展现出来,仿佛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事实上却是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5]164相对立的。所谓共同利益,不过是局限于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因而国家采取的是“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5]164。而对于现代国家政权的实质,他们也作过许多精辟的分析。譬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7]这揭露了现代国家政权的阶级性,使其虚伪性和专有性显露无遗。还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分析“六月起义”者的失败时也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里是表示一个阶级对其他阶级实行无限制的专制统治。”[5]677这其实就是把对阶级、阶级斗争以及阶级统治的考察运用到了针对现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产生和运行所展开的分析过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及其实质的理论探索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对物质实践和经济基础的科学解释作为正确理解国家和社会结构的前置条件;二是把国家的产生及其运行机理和阶级、阶级斗争、阶级统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三是明确提出国家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政治经济组织。这些理论探索为恩格斯在著作中继续深化对国家起源及其实质问题的认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来源。

三、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的理论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基于大量的史料分析,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深入分析了氏族管理机构转化为国家的过程,阐明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指出了国家发展演化的趋势与未来。

(一)关于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认为,国家作为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一个历史范畴。国家的产生与私有制和阶级的发生、发展是分不开的,它是阶级斗争难以缓解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恩格斯基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包括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在内的史前各文化阶段与文明时代的内在联系。

2.恩格斯结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家庭的起源及其演进。他认为,家庭不是一直都有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形成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

3.恩格斯在研究氏族制度的同时,阐述了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起源。首先,他用大量的笔墨分析了雅典氏族制度建立的基础和雅典国家的产生,梳理了在雅典国家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历次改革,介绍了希腊氏族的特征以及希腊部落和各小民族的组织。其次,他分析了罗马城氏族制度的内容和特征,说明了对外征服、外来移民以及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等因素在罗马国家制度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揭示了氏族制度必然灭亡和国家制度必然兴起的历史规律。他明确指出:“在罗马也是在所谓王政被废除之前,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就已经被炸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8]145再次,他分析研究了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很明显,恩格斯正是“根据希腊人、罗马人和德意志人这三大实例,探讨了氏族制度的解体”[8]174。在此基础上,恩格斯研究了由物质生产发展而导致的第三次社会分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也深刻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具体来看,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主人和奴隶的差别;第二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区分;第三次是商业和农牧业的分离,瓦解了氏族制度的基础。恩格斯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作为氏族制度解体、国家制度兴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随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展开,私有制出现并不断发展,阶级分化也随之不断加剧,氏族制度最终被国家制度所代替。他指出:“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8]186

4.恩格斯通过阐述雅典国家的产生、罗马城的氏族制度及其国家制度的逐步形成、德意志人的对外扩张和对专偶制的古代形式的改革,指出了三种国家起源形式:一是未受到任何暴力干涉,直接从氏族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雅典式;二是基于地区划分和財产差别,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产生的罗马式;三是通过对外征服和扩张而产生的德意志人式。在他看来,德意志人的国家制度产生有两个直接前提:一是各部落联合成为民族;二是氏族制度及其下属的各种具体制度发展到最发达的阶段后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关于国家的实质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必然产生的,但国家的产生又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诸多因素的合力所产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8]190这表明,国家实际上是为了适应经济不断发展和阶级分化不断加剧的现实状况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和私有制的发展,社会分化愈演愈烈,造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局面,最终分裂为各个阶级。而由于经济利益的互相冲突,这些阶级在相互斗争中大有同归于尽甚至消灭整个社会的势头,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超脱于社会各阶级之上,并能够有效缓和冲突、保持社会“秩序”的力量,以便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力量,就是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缓和冲突,保持其优势地位,以便能够持续地统治、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而确立起来的公共权力设置。也就是说,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统治、控制和缓和的多重职能,是出于缓和阶级冲突、保持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这决定了国家并非社会公众利益的真正代表,正如恩格斯所说:“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8]132

(三)关于国家发展演化的趋势与未来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国家既然是随着社会分工、私有制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是一个历史性范畴,那么也必将随着旧式分工的消灭、私有制的废除和阶级的消失而消亡。他指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文明程度极大提高,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将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此,私有制的废除和阶级的消失不可避免,国家的消亡最终也不可避免。到那时,国家将被单纯的社会组织管理机构所代替,它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也将由自由平等的新方式来代替。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无产阶级队伍也将随之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在其政党即共产党的领导下,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一切阶级,国家也必将走向消亡。

(四)恩格斯在分析过程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确证

恩格斯在书中对国家起源及其实质问题的研究,既是基于唯物史观而展开的,也是对唯物史观本身的又一次阐释和证明。

1.原始社会也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书中论述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等家庭形式的产生原因、历史脉络和基本特征,分析了随着家庭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出的各种私有制形式,最后指出了在私有制不断发展和阶级分化不断加剧的基础上出现的各种国家雏形。这一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深化和确证。

2.生产力发展是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书中,恩格斯通过分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认为他们的缘起与变迁都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进而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改变,最终决定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发展变化甚至整个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决定力量和根本动力。

3.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国家形成的直接动因。恩格斯认为,国家是出于缓和阶级冲突、保持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就会分裂为各个相互斗争的阶级。为了缓和阶级冲突、调和矛盾和保持“秩序”,国家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力量便应运而生了。

四、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理论的时代价值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实现了对唯物史观国家理论的继承和深化[9],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续深入和完善。恩格斯在书中阐述的有关国家起源及其实质的理论至今仍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一)认识国家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理论依据

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方式来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来修复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种种缺陷;通过实行高强度、普遍化的社会福利政策,“收买”工农阶层,消磨无产阶级的斗争性,缓和矛盾冲突,营造一种“社会和谐”的假象;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和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万能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是最优的也是最终的国家形态。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管理职能显性化的背后依然是其政治统治职能在发挥作用,归根结底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恩格斯认为,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8]188。这就是说,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用以保持稳定、攫取利益和镇压反抗的手段而已。国家是这样,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无疑也是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从控制阶级对立和阶级冲突的需要中产生的,它仍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少部分人对大多数人进行剥削和压迫的政治经济组织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宣传机器面前保持清醒,自觉抵御资本主义国家有组织的宣传阵势和文化渗透,敢于揭破其国家实质,理性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的新变化。另外,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由于“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8]190,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也绝对不可能是最优的和最终的国家形态。根据恩格斯的论述,私有制和国家并不是永恒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必然走向灭亡。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面临着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各种衍生的社会矛盾,单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是难以克服的。唯有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得到彻底解决。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必将吸取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并最终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资源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可以认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当前各种矛盾突出、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形势下,我国人民民主專政的强大国家机器也必须得到加强,以充分发挥其缓和冲突、保持“秩序”的作用。具体来看,由于国家是具有政治统治功能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政治经济组织,因此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必须强化国家的政治统治功能,敢于向各种阻碍力量作斗争。要始终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确保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各方面体系更加完善,各项制度的执行更加有力,实现国家治理更加科学有效。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坚定不移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所独具的历史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正确把握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过程中阶段性任务的重要方法

阶级消失和国家消亡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恩格斯阐述的有关阶级消失、国家消亡的观点,我们可以认识到国家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经过深刻的社会革命、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等步骤。掌握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效避免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犯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急性病”错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把握当前阶段的发展任务,着眼于不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10]总之,通过学习和领会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实质”的理论,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阶段性任务,就是我们向共产主义社会方向迈进所作出的实质性努力,并未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脱钩”;完成这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任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迈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实现共产主义具有长期性和必然性,要坚信国家的消亡与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11]。

参考文献:

[1]钟海松.恩格斯关于“女性地位”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5):8-9.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袁浩,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4]艾瑞克·马克.约翰·洛克权利与宽容[M].李为学,等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9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吴建永.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读《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J].枣庄学院学报,2013,30(1):66-69.

[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吕世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历史性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7):100.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43.

[11]马蒙,白平浩.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守正创新:重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1(1):36.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延安精神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