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均衡视角下的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运行研究
2022-06-14孟岩
摘要:集团化办园是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模式,为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园资源优势,引领带动学前教育薄弱地区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青海省教育厅制定《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试点工作方案》,以省级示范园作为龙头,省、市(州)、县(区)幼儿园跨区域结对帮扶,探索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发展格局。
为了解当前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以来的运行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采取目的抽样方法抽取省级示范园2所和联点园2所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青海省学前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和青海省集团化办园试点运行情况,对集团化办园试点运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其次,从社会、政府、疫情和幼儿园四个层面出发,结合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现状,对不同因素做详细分析;最后提出基于教育均衡视角下的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的改进策略依托经济发展优势,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强化省级教育部门职责,严格执行《方案》工作要求;正视疫情持续现状,克服时空限制;增强示范园帮扶能力,全面持续提升试点效果。
关键词:教育;均衡;学前;教育;集团化
引言
教育均衡是指教育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各关键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优化和兼容。通过教育均衡,能调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矛盾,能平衡不同教育要素的力量强弱,对发展教育起到协调一致的促进作用。社会公平是一个利益关系范畴,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各个领域的权利和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均衡而平等的配置,也包括人们对这种权利和利益关系是否合理的主观价值评判。研究表明,教育均衡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之一,既能够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又能提高教育质量,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教育均衡的主体是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通过平等均衡的分配教育资源,以调节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平衡,教育均衡最终的表现为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对受教育的学生群体来看,教育均衡旨在保护受教育者公平的享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在校学生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学校的角度看,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条件优越的学校和条件较差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教育均衡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从社会角度看,教育均衡是指受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能否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达到人才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均衡。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资源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底子薄、欠账多,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存在“小学化”倾向,部分民办园过度逐利、幼儿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作为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健全保障机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青海省东部地区,因自然条件相对好,人口密度很大。如东部的西宁市和海东市,面积虽只占全省的2.8%,却集中了全省64.08%的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在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着“入园难”问题;而青海省的高原牧业区和大山深沟的农业区,面积虽占全省的95%以上,但居住的人口只占總人口的25%,因为经济落后、人口居住分散、教育资源不足等原因,学前教育发展更为薄弱。受自然、经济、文化的影响,农牧区与城镇学前教育的起点、基础不尽相同,在幼儿园数、入园率、经费投入、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学前教育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截至2020年底,青海省幼儿园1824所,在园幼儿22.71万人;西宁市学前三年毛学入园率105.96%,入园率达到93%,全省学前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保教质量不高,学前教育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显著。除此之外,城镇学前教育发展势头强劲,农牧区学前教育发展阻力重重、发展缓慢,地区、城乡之间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
作为欠发达的西部高原省份,青海省财力有限,学前教育发展基础弱、底子薄,相对落后,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学前教育作为提升民族整体素质、改善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将其纳入了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青海省学前教育在各类教育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城乡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办学资源总量不足,条件有待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保教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的发展模式由来已久,经过多年发展,已出现了多元化的集团化办园模式。如李卓(2013)根据优质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不同的联结方式,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式:(1)优质幼儿园以直营方式开办分园。(2)优质幼儿园与企业联合办园模式。(3)优质幼儿园以连锁方式扩大规模。(4)优质幼儿园在农村办园。[1]以政府为主导可有效搭建区域内学前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平台,有效解决办园经费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及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能够促进不同区域内幼教质量水平整体提高,促进地区间学前教育均衡有质量发展。青海省教育厅在2019年颁布了《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龙头示范+跨区域结对帮扶”办园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适应了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模式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满足青海省学前教育薄弱地区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的需要。8667E4B2-4662-40EF-8812-40FFABD42C0A
一、教育均衡视角下的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运行研究的理论探索
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到社会公平,教育是民生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公平水平的体现。学前教育领域发生的各类现象,也成为了整个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各种惠民利民协调教育资源的政策,然而,现实中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贫困落后地区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直接影响学前儿童接受正规、科学、高质量的幼儿期教育,从长远发展来看则制约着全省甚至全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因此,为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促进青海省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做出实效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集团化办园的理论基础
接受公平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社会理想,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最早提出了教育公平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了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力。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在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公平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2]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政策体制下的教育公平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公平不是绝对的公平。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是平等的,但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是不平等的,所以才会产生教育不均衡发展。
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宏观层面表现为教育权利、教育机会的均等,在微观层面表现为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分配。教育公平是教育均衡的前提,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学前教育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3]省会城市与市(州)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学前教育发展质量与教育公平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方案》的实施,旨在通过发挥示范幼儿园的龙头作用,以强带弱,以此来提高青海省市(州)幼儿教育质量。本研究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出发,期望通过对集团化办园模式运行现状的研究实现青海省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优化和完善。实现青海省省会城市和市(州)均衡发展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发挥示范园资源优势,强园带动弱园,推动青海省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二)集团化办园的价值取向
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调控和支持下,集团化办园模式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已成为一种有效、迅速提高幼儿园办园规模的重要途径。然而社会对教育公平的需求程度也在日益增加,能入园、入好园的愿望日益强烈,因此,社会公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不仅在量上,更在质上。青海省内学前教育资源分布的两极化较为严重,依照这样的大背景,省会城市和市(州)的公立幼儿园应当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日渐增长的需求。
集团化办园发展模式体现的是优质资源共享的价值理念,从集团化办园的前提、过程和结果来看,是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采取集团化办园发展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使资源在区域内形成流动,资源的配置和运作实现共建和共享。教育均衡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集团化办园是以全民共享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为终极目标,以全面共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红利为基本目标,以共建共享学前教育事业为基本途径,使所有幼儿教师和幼儿们都能获得教育均衡、公平带来的幸福感。
集团化管理模式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与普惠的特点与优势,同时又存在整体教育质量不高的弊端,管理者应结合幼儿园的人力资本和发展环境综合选择是否采取集团化管理模式及采取多大规模的何种模式,适宜的管理模式是保障集团幼儿园顺利开展优质教育的保障。
(三)青海省集團化办园的核心理念
集团化办园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与普惠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发展薄弱地区办园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决定了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能否顺利推进。青海省在推进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中,以帮助联点园明确办园定位、建立健全幼儿园管理制度、提高科学保教水平和建设幼儿园师资队伍为重点工作内容。
坚持示范引领,发挥省级示范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率先开展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实行集团化办园在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各个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共享,提升集团各园办园水平,为推进全省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经验;坚持以强带弱,采用“1+X”的方式,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对口联点一个市(州)或县的幼儿园,进行全方位指导帮扶,全面提升联点园办园质量和科学保教水平,帮助建设一批条件合格、管理规范、保教优质的幼儿园,缓解“入园难”问题,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园”的需求;坚持试点先行,2019年从省级示范园开始试点,鼓励各市(州)利用本地区示范园资源优势开展市(州)试点工作,探索多元化的集团化办园模式,引导集团内各园向公益普惠优质安全方向发展,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推广。
二、基于教育均衡视角下的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运行现状分析
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0-14岁儿童2.53亿,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系着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以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美好期望为重大任务,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2022年是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第十个年头,也是青海省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第十个年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程度极大提高,但是青海省学前教育在城乡之间以及地域之间在教育观念、体制机制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园硬件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失衡现象。8667E4B2-4662-40EF-8812-40FFABD42C0A
(一)青海省学前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青海省借助扩大普惠性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集团化办园示范引领等举措,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截至2020年底,青海省幼儿园数量达到1824所,较2011年增加844所,增长了86.12%;在园幼儿人数22.71万人,较2011年增加9.31万人,增长了69.48%;全省幼儿园教职工共计2.17万人,较2011年增加1.44万人,增长了197.26%;师生比17.4,较2011年降低15.4,降幅达47.43%,学前教育规模呈持续增长趋。
2011年至2020年,幼儿园数量增幅前三的是玉树州、果洛州和海北州,幼儿在园数量和教职工数量增幅前三的是玉树州、果洛州和黄南州,师幼比例降幅前三的是黄南州、海东市和海南州。政府持续加大对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投入,修订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不断扩充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农牧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为越来越多的幼儿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3%,较上年增加0.5%;学龄儿童入学率99.8%,与上年持平,幼儿教育普及率逐渐提高。青海省形成了以政府公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二)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运行情况
通过对示范园的问卷调查和联点园的访谈,结合学前教育集团化试点重点工作任务基本内容,4所幼儿园在执行《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具体情况如下:
1.办园定位方面
根据回收的问卷,研究者从示范园指导联点园在统筹安排、规范办园、提高保教质量、实现特色办园、党建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和落实园长负责制6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所有参与调查问卷填写的园长们都认为示范园能够按照《方案》的要求,将跨区域结对帮扶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每学期会对联点园进行现场指导且不低于2次;联点园能够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实现依法办园和规范办园,28.57%的受访者认为联点园经过指导后该项工作取得的效果良好,其他受访者认为效果非常好;示范园在结对帮扶联点园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确立正确的办园理念和目标,防止“小学化”倾向工作上,42.86%的受访者认为联点园的提高效果明显,57.14%的受访者认为联点园有提高且效果非常明显;在帮助联点园制定切实可行的幼儿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实现特色园文化打造和特色办园上,调查数据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结果,分别是“尝试做过”占比28.57%、“做过但联点园没有实现特色办园”占比14.29%、“联点园实现了特色办园”占比57.14%,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指导联点园特色办园这项工作上,实际的工作效果和任务目標是有差距的;14.29%的受访者认为联点园虽然成立了党支部,但党建引领业务作用不明显,85.71%的受访者认为示范园帮助联点园在现有党支部组织功能的基础上,帮助联点园进一步规范了支部工作计划、流程,实现了档案资料齐全,党组织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发挥,落实了党对学前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100%的受访者一致认为经过指导联点园进一步落实园长负责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园内组织机构,实现了联点园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工作落实。
2.管理机制方面
根据回收的问卷,研究者从示范园指导联点园在制定工作计划、规范安全管理、财务管理健全3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受访者一致认为通过示范园的指导联点园优化了学期工作计划,在教学组织、幼儿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计划制定上,实现了计划有序、科学、规范;示范园指导联点园完善卫生保健、食品安全、安全等工作的防范措施,落实防震、防火应急演练要求,帮助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上,28.57%的受访者认为“联点园配合较好,完成效果良好”,71.43%的受访者认为“联点园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成效非常好”,同时联点园对工作记载、分析评价记录的重视程度也得到提高;本次学前教育集团化试点工作未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在经费上的支持,故调查者在编制问卷时并没有将试点经费使用情况作为调查内容,而是将示范园对联点园在财务管理、监督制度健全方面的指导情况作为调查内容,经调查,经过示范园的科学指导,联点园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能够严格按上级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实行收费公示制、无乱收费现象。
3.保教质量方面
根据回收的问卷,研究者从示范园指导联点园在本土活动资源开发、活动区创设、园长管理能力提升、教研制度完善和家园活动开展5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受访者一致认为示范园在指导联点园围绕五大领域保教目标,利用当地资源、本土文化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学期、月、周教育计划及一日活动安排上成效较好;示范园指导联点园因地制宜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教育目标的活动区,有14.29%的受访者认为联点园活动区创设效果达到了工作内容要求,有85.71%的受访者认为效果特别明显,联点园活动区空间结构更加合理,功能多样、操作性强,园内环境进一步优化,达到儿童化、教育化、美化和绿化的要求;在联点园园长的业务管理能力提升方面,42.86%的受访园长认为在管理、组织、业务能力及实践经验,改革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改善办园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与成绩,57.14%的受访园长觉得自身的进步与成绩特别明显;联点园教研制度完善方面,示范园指导联点园规范教研活动,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记载,其中42.86%的受访者认为“执行效果较好”,57.14%的受访者认为联点园形成了教研工作长效机制,达到“以教研促质量的目的”;家园共育指导方面,受访者一致认为通过示范园的指导,联点园能够完成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家园活动,创设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实现家园共育。8667E4B2-4662-40EF-8812-40FFABD42C0A
4.教师队伍方面
根据回收的问卷,研究者从示范园指导联点园在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教师专业成长、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园本课程建设、双方教师互动和加强师德师风6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所有参与调查的示范园每学期都会组织骨干教师到联点园进行环境创设指导,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指导联点园进行室内外环境创设,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按照《方案》工作内容要求,示范园每学期至少2次组织骨干教师定期对联点园教师进行业务、安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培训,帮助联点园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调查发现,示范园每学期安排了2次以上的现场培训;为了帮助联点园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教师互动的良好局面,示范园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参加联点园教研活动;园本课程建设方面,示范园指导联点园结合幼儿园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园本教研,开展园本课程建设,同时指导联点园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本土资源,自制教玩具,完善室内区角活动区域,丰富幼儿活动,受访者一致认为达到了“园本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联点园能够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本土资源”的目的;示范园全部建立了结对互助小组,组织本园骨干教师与联点园教师互动交流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示范园指导联点园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素质。教育教职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心幼儿,仪表端庄,言行文明,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现象,28.57%的受访者认为“效果较为明显”,71.43%的受访者认为“效果特别明显”。
(三)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运行存在的问题
集团化办园试点运行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关系到联点园办园质量和科学保教水平的提升,也制约着教育部门制定的《方案》能够真正产生实效,从而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园”的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点,研究者通过访谈形式对联点园进行了深入调查,在研究中发现,2019年底至今联点园通过政府主导的集团化办园试点形式在办园质量、保教水平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实际推进此项工作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行效果的问题。
1.办园定位:联点园特色园文化打造效果有差异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近42.86%的受访者认为联点园没有实现特色园文化,访谈中也发现联点园受访者认为对于特色园文化共同打造这项工作,有的示范园通过调研、线上辅导、实地观摩等形式给联点园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实现了结合本土资源的课程开发和特色办园,而有的示范园并没有给予结对联点园针对性的指导。
示范园到我们园现场调研、辅导每年有3、4次,他们在来之前成立了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组,每次来之前都会进行前期调研,询问我们需要哪些帮助,了解我们园课程建设的本土特点,目前园本课程开发情况,从2019年至今双方之间的专门针对特色办园的线上线下正式交流开展了10次以上,示范园对我们的有效指导,帮助我们实现了特色办园。
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以来示范园到我们园现场观摩教研1次,我们园的老师们到示范园观摩教研也是1次,示范园在指导我们的时候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对我们申报省级示范园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指导上,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学习到示范园在园本课程开发和特色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多开展深入观摩和学习交流,为我们联点园的老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吧,目前在特色园文化打造的效果上还是不太明显。
2.管理机制:示范园对联点园财务管理方面给予的指导差异明显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有29.58%的受访者对示范园在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健全方面产生的工作效果持有保留意见的。在访谈中,研究者也同样发现示范园对联点园此项工作的指导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当受访者被问到政府相关部门有没有下拨试点专项经费用于推进集团化办园试点这项工作时,受访者的回答是“没有”,而《方案》工作任务内容要求的是“对试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按规定适用范围合理开支”,所以示范园在对联点园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健全方面的指导重点集中在联点园本园的财务制度健全和流程规范上。具体表现在访谈记录中:
示范园对我们园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健全方面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指导,从防范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我们双方多次开展了财务管理、经费支出、收费公示上的交流,示范园结合自身的财务管理经验帮助我们完善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包括“四重一大”、会议记录、财务制度规范、报账流程优化等。
自从我们和示范园建立帮扶关系以后,示范园来我们这里调研观摩,包括我们去示范园现场观摩教研,示范园没有对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健全这项工作与我们进行过交流,具体的指导也没做过。
3.保教质量:教研工作长效机制没有形成
根据访谈结果,示范园与联点园教研工作主要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开展,线上双方建立微信群不定期在群内交流游戏案例、教学评价和反思,以年龄班为单位一对一建立线上联系,线下利用现场调研开展听评课教研活动。虽然通过《方案》的执行联点园教研活动得到规范,教研活动不再低水平、无计划,但是从访谈中研究者发现双方在教研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方面仍存在顶层设计缺乏主动意识、客观因素影响大,推进力度不强,常态化不明显的问题。
示范園和我们园之间的教研活动近两年来开展的还是不错的,通过调研、辅导、到示范园总分园观摩、听评课、专题讲座等活动,我们的老师们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示范园老师和我们园的老师们建立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机制,示范园小班老师帮扶我们园的小班老师,中班的帮扶中班,大班的帮扶大班,通过微信随时交流工作中的困惑,直到现在老师们之间仍然还是保持这种线上交流,我们园的老师们也觉得有了示范园骨干教师的帮助,她们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后面因为疫情的影响,现场活动就没搞过了。
试点最开始的时候,示范园了解到我们园要申报省级示范园,所以对我们的指导上面,主要是评选资料的准备、档案整理,老师们之间的教研活动主要在示范园现场调研的时候开展,或者是线上微信群中的游戏活动案例分享交流。2021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疫情的关系,我们之间的教研交流就很少了。8667E4B2-4662-40EF-8812-40FFABD42C0A
4.教师队伍:环境创设指导力度有待加强
《方案》要求示范园对联点园在室内外环境创设方面给予了一些指导,帮助联点园提升幼儿园文化建设能力。访谈中研究者发现,在环境创设方面示范园主要是帮助联点园丰富区角活动材料,以购买成品或自制半成品玩教具赠送给联点园的方式进行帮扶指导,但是就某一类型活动的环境创设示范园对联点园的指导较少,只是当老师们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才会向示范园的骨干教师们寻求帮助。
在环境创设上,示范园对我们园主要是进行了物质帮扶,包括捐赠图书和示范园申报环创资料的收集整理,示范园定期会给我们园送来一些老师们非常需要的玩教具,有成品的,也有半成品的,主要是班级对班级、点对点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园的老师们到示范园去实地参观的时候感慨颇多,觉得示范园的老师们为啥能将室内活动区环境布置的那么精致,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基层园转岗过来的,从学历、经验上都和人家差距很大,也非常想借助这次集团化办园试点的机会多跟示范园的骨干教师们交流学习,只可惜我们能够现场观摩学习的机会太少了。
三、基于教育均衡视角下的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的影响因素
青海省将推广的“1+X”集团化办园模式作为探索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试点工作推广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外因层面来看,青海省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在区域间差异较大的特点决定了地区间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仍需大力推广;政府对推动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政策支持、组织领导、监督机制和考核评价程度制约此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实际效果;疫情持续,减少了示范园和联点园之间的线下交流机会减少。从内因层面来看,影响集团化办园试点推进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对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支持力度不够、疫情持续成为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阻力、示范园和联点园工作推进的主动性。
本研究从社会、政府、疫情和幼儿园四个层面出发,结合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现状,对不同因素做如下分析:
(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育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程度,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城乡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在改革发展的政策红利影响下,办学条件、教师素质、科学保教能力均有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投入水平,受地形、气候、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省市州城乡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区幼儿园与市州幼儿园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中的示范园均来源于省会城市具有较高办园水平的省级示范园,这些幼儿园一般由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而联点园的级别是县级幼儿园,在访谈中,受访者也多次提到城乡幼儿园之间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差异较大。相比联点园所在地区,示范园可以便捷、低成本享有优越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便利条件。
城乡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制约青海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发展水平。广大群众“上好园”的现实需要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之间存在矛盾,示范园和联点园地区间社会环境差异较大,影响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开展的整体实效。
(二)政府对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方案》要求“省级教育部门加强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领导,协调省财政落实试点工作补助经费。为区域间集团化办园牵线搭桥,协调专家进行试点督导,检查评估。”通过访谈研究者了解到,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将补助经费下拨给示范园或联点园,经费支持没有保障,省级教育部门也没有协调专家进行试点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方案》还要求“各试点市州教育部门要根据重点任务清单制定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考核评估细则,从办园理念、日常管理、科学保教、教师培训、教研指导、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试点工作考核评估,督促引导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同样,在访谈中研究者也了解到,目前各市州教育部门也没有建立关于集团化办园试点的工作机制,因此,从省级、市州两级教育部门的实际工作效果来看,政府对示范园和联点园在共同推进集团化办园试点这项工作上除了政策支持以外,其他的支持保障几乎是没有的。
(三)疫情持续成为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阻力
自2019年9月青海省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开展,结合《方案》工作内容,示范园和联点园之间通过调研、座谈、观摩、教研、专题讲座、听评课、线上指导、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基本形成了集团化办园试点的新格局。2021年下半年至今,受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影响,考虑到幼儿园教育机构的特殊性,示范园和联点园之间的现场互动机会减少,双方管理者、教师、职工间不能按计划进行互派交流和跟岗学习,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四)示范园和联点园工作推进的主动性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研究者发现同样是省级示范园幼儿园联点市州幼儿园,在《方案》工作内容的落实上,有的示范园工作主动性不强,指导力度不够,工作任务没有落实;而有的示范园能够认真推進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坚持示范引领,发挥示范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联点园在明确办园定位、健全管理制度、提高保教质量、建设教师队伍上取得实效。比如,省级示范园青海省**幼儿园,组建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制定《青海省**幼儿园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方案》,周密制定每个阶段的工作计划,确定集团化办园发展愿景目标,采取“听、看、查、研”方式,多次深入联点园进行园务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实施、健康安全、家园共育等各方面工作的现场指导,以联点园申评省级示范园为目标和抓手,围绕省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方案》扎实、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联点园于集团化办园开展第二年就被评委了省级示范园。示范园和联点园自上而下的主动合作、共同发展,使集团化办园既发挥了省级示范园的辐射引领作用,又实现了管理共通、资源共享、师资共育、质量共进。8667E4B2-4662-40EF-8812-40FFABD42C0A
四、基于教育均衡视角下的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的改进策略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奠基工程,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入园难”问题得到缓解。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底子薄、欠账多,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入园难”、“入园贵”依然是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之一。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将学前教育办成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中央赋予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系统及各有关部门、各相关单位和广大幼儿园的重大政治任务。结合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运行现状,进一步分析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笔者从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为促进青海省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总结出改进集团化办园工作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经济发展优势,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制度与体制,反过来,教育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教育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是教育与经济关系最基本的表现,研究表明,政府投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与非人力资本投资相比,其投资回报率更高。因此,在一个国家的社会总投资中,教育投资所占的份额越大,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就越高。政府作为教育投资的主体,也是教育普及和推广的主体,提供普遍的社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提髙人们的受教育机会,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4]教育比较薄弱的地区全面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使各项经济蓬勃发展,从而推动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扩大对教育的投资或者增加教育专项财政支出。构建更合理的教育支出结构,并且充分发挥教育资金的作用。[5]2021年《青海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颁布,未来五年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缩小,随着教育现代化制度基本建立,全省教育发展主要指标与全国水平更加接近。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破解城镇集约化程度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较大等问题,城乡融合发展、缩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可以实现为青海省经济薄弱地区学前教育增加投入的目的。
(二)强化省级教育部门职责,严格执行《方案》工作要求
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采用的发展模式与我国目前学前领域应用较为成熟的品牌复制型、积累扩展型、投资连锁型、多元混合型[6]形式不同,试点工作的参与者分别是省级教育部门、示范园和联点园,省级教育部门是发起者和组织者,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是省级示范园,受益者是薄弱地区的公办幼儿园,三方需要在试点工作推进中共同谋划、共同参与和共同发展。
省级教育部门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方案》中各项工作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机构内部各方职责。一方面,省级教育部门发挥桥梁、纽带、支持和督导的作用,不断增强领导、协调、指导、考核、评价和督导能力,组织领导各市州教育部门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本地区开展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年度计划,指导示范园制定试点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然而仅制定计划和方案是不够的,省、市州两级教育部门应当发挥合力,同频共振,才能确保试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做到试点工作经费有保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补助经费,用于示范园和联点园间开展调研、交流、教师培训进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调动示范园参与积极性,提升示范引领水平,鼓励和扶持薄弱地区联点园激发内生动力,借助对口帮扶机会,努力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增强内生动力。除此之外,省级教育部门还应重视试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结合试点工作推进情况调整或补充《方案》工作内容,实现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先行一批、带动一批、辐射全省的效应。
(三)正视疫情持续现状,克服时空限制
新冠疫情截至目前仍在持续,疫情作为一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疫情期间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受到了明显阻碍,示范园和联点园要正视疫情持续的现状,正确处理疫情常态化管控和工作推进两者之间的关系。用因势利导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疫情,疫情期间也是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教师努力尝试突破传统交流方式的特殊时期,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沟通模式和手段的创新性发展,原有的管理者和幼儿教师之间的微信群沟通始终要保持活跃,同时可以通过直播互动、录制微课、现实情境展示等形式将骨干教师专题讲座、观摩课展示、听评课、园本教材开发、玩教具制作演示等活動通过云端实现。
(四)增强示范园帮扶能力,全面持续提升试点效果
青海省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试点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试点工作关系到“1+X”的集团化发展模式能否帮助学前教育薄弱地区在保教质量、管理机制、教师队伍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也关系到联点园未来能否在当地持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下阶段,示范园要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克服麻痹等靠思想,将联点园办园质量提升作为检验自己示范作用能力的重要标尺,严格按照《方案》及省级教育部门要求持续高效推进各项工作;提高指导全面性和工作系统性,制定周密指导计划,分阶段、分批次完成阶段任务;示范园深入调研联点园园本课程建设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园本教研,同时结合本土教育资源,帮助联点园幼儿教师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联点园完善管理机制,确保管理工作有序、科学、规范;借助集团化办园试点平台广泛宣传示范园好经验,好做法,搭建与社会各界建立互动的支持系统,实现集团化办园社会效益在学前教育薄弱地区的传递。
参考文献:
李卓.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模式与经验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30):14-15.
杏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68.
唐荷花. 乡镇中心园对村办园示范作用发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6.
我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濮筠 第62.63页.
《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支出影响研究》教育教学论坛 刘莉 2020年8月第33期 第349页.
《集团化办园背景下总园与分园家长满意度比较研究》贾晓瑜 第7页.
作者简介:孟岩,1985年12月23日,女,汉,黑龙江省甘南县,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工作单位:青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8667E4B2-4662-40EF-8812-40FFABD42C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