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育人”实践
2022-06-14祝维男
[摘 要] 数学学科育人是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育,在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深度思考的学习过程,在数学探究过程中感悟数学的发展规律,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格. 文章以苏教版(2019年版)“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教学为例,在课堂实践中找准育人的附着点、停靠点、生长点,设计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数学问题,探索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情境育人、实践育人、思维育人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科育人;概念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数学学科育人的目标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1]我们要发挥数学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学科育人寓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 有意识地做好教材的深度研究,挖掘教材和课堂中蕴含的不同种类的育人素材,以巧妙的教学方法实现两者之间的高度融合. 既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习得数学知识,构建完整的脉络框架;又能形成良好习惯,培育数学理性精神;还能接受思想政治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达到智慧增长、情感丰富、精神涵养的目的. 下面以笔者参加江苏省青年高中数学教师优课评比活动中执教的“函数的概念和图像”为例,探索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育人路径.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 创设情境,铺垫引入
课程首语:华罗庚名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
思考1:请你带着数学的眼光观看视频《老师的一天》,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播放视频:《老师的一天》(节选自《学习强国》).
师生交流、提炼:
(1)情境1:学习小组6名学生的学号与数学考试成绩.
(2)情境2:军训队伍行进路程与时间的关系S=0.8t.
(3)情境3:某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函数的眼光去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 课程首语选用华罗庚名言及视频《老师的一天》,都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单元整体视角下,把本章需要的情境融合典型实例,用一个实际故事创设了课堂教学整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寻找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思考2:以上情境都和数学中的什么知识有关?为什么?
师生交流:它们都是函数问题,判断依据是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
(1)复习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
问题:在初中,函数的概念是怎样表述的?
生: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介绍函数的发展史.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新教材的章首语都设置了具体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强调高中要继续学习函数概念的必要性. 但函数概念本身就非常抽象,试教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认识函数概念有很大困难.改用数学史的简单介绍,让学生体会函数概念随着数学的发展在不断完善,集合概念的出现使函数概念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用“集合”和“对应”来定义函数,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函数的本质,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再认识函数概念的依据.
2. 归纳概括,建构概念
问题1:怎样进一步认识函数的概念?
情境1:某学习小组6名学生的学号与数学考试成绩(如表1所示).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发现:学生的学号与数学考试成绩之间的对应关系→数与数的对应→集合与集合的对应. 即
情境2:队列训练中,方阵以0.8 m/s的速度匀速行进2分钟,这段时间内,方阵行进的路程S(单位:m)与行进时间t(单位:s)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0.8t.
师:这个函数能不能理解为两个集合的“对应”呢?如果是,又是哪两个集合的“对应”?
学生在情境1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发现:
情境3:图2为某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师:这个函数又可以看作是哪两个集合的“对应”呢?
学生在前面两个情境的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很快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情境的分析,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层次的抽象:第一层次是由“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第二层次是由“变量(数)与变量(数)的对应”到“集合与集合的对应”的抽象;第三层次是对函数本质认识的抽象.为函数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个情境分析的活动方式也有所变化,这完全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问题2:上述阐述中,包含了函数哪些共同特征?
通过PPT展示(如图3所示):
特征1:都包含两个非空数集;
特征2:都包含一个对应关系;
特征3:对于数集A中任意元素x,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问题3:结合特征,请用“集合”与“对应”刻画函数.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完善补充,生成函数概念:给定两个非空实数集合A和B,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实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實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
设计意图:在三个情境分析和抽象的基础上,对三个情境(数学问题)中函数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使函数概念的生成水到渠成.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既构建了数学知识体系,生成了数学概念,也在实践探索中培养了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理性精神,潜移默化中让数学课程和思政教育形成了“协同效应”.FA9076BA-9649-4BF9-B042-1848487C2436
3. 问题辨析,理解概念
思考:情境1中如果4号学生缺考,Y是否为X的函数?
学生根据函数概念辨析如下(师生活动):若4号学生的成绩记为“缺考”,则Y不是X的函数(如图4所示);若4号学生缺考而没有记录成绩,则Y不是X的函数(如图5所示);若4号学生缺考而成绩记为“0”,则Y是X的函数(如图6所示).
追问:集合A,B与对应关系f如图7、图8所示,f:A→B是否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
y=f(x),x∈A中的f(x)是运算符号,输入一个x值,就有唯一的y值输出,我们把所有输出的值组成的集合称为值域. 比如图9的值域为C={130,142,108,0, 92,113}. 给出函数值域的定义:若A是函数y=f(x)的定义域,则对于A中的每一个x值(输入值),都有唯一一个y值(输出值)与之对应. 我们将所有y值组成的集合{yy=f(x),x∈A}称为函数的值域(range).
继续追问:(1)图10表示的函数的值域C是什么?
(2)值域C与集合B是什么关系?
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是函数的三要素,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都相同的两个函数才能称为同一个函数.
思考: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并说明理由:
(1)y=2x,x∈(0,2);y=x2,x∈(0,2).
(2)y=x2,x∈{0,2};y=x2,x∈[0,2].
(3)y=x2,x∈(0,+∞);s=t2,x∈(0,+∞).
设计意图: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给出函数概念和初步解读的基础上,针对概念中的几个关键点、易错点、易混点,通过设置具体直观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辨析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在处理方式上,采用的是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其中,对函数值域概念的后置处理采用的也是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显得自然顺畅,同时也有效分解了难点.
4. 典例探究,巩固概念
例1 (多选题)下列对应关系是函数的有( )
B. x→y,这里y2=x,x∈N,y∈R
C. x→1,x∈R
D. 当x为有理数时,x→1;当x为无理数时,x→0
例2 根据所给信息完善下表:
探究 (开放题)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为区间[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的两个函数.
设计意图:例1运用函数的概念判别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 例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背景中理解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含义,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简单的函数定义域、值域问题的求解方法,并能用集合规范地表达定义域和值域.最后设计了开放性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函数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摇课堂小结,单元引领
课堂小结如图11所示.
设计意图:在课堂小结中,既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又梳理了初中和高中函数教学的基本框架和路径.其中,用“单元”思想引领学生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促进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思想站位.
课堂评析与思考
概念教学不能是“生搬硬套”给出概念、“死记硬背”记忆概念、“习题操练”巩固概念的传统模式,而要从学科育人的视角出发,“重视概念引入,激发学生求知”“突出概念生成,丰富学生活动”“深化概念理解,拓展学生认知”“加强概念应用,训练学生思维”. 由于函数概念高度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本节课深度融合了函数概念形成的历史文化以及概念建构、辨析、应用中饱含的育人元素,有效依托实际的问题情境,重点关注函数概念特征的抽象过程,引导学生体验函数概念产生的过程,并且结合具体问题对函数概念进行深刻辨析. 既讲清了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丰富了数学文化底蕴,培养了优秀学习品质,达到了学科育人的效果[2].
1. 在铺垫导入中突出情境育人
数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入点”设置情境,可以自然地导入数学概念,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将数学中的“境”与生活中的“境”融合统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体悟到数学的“美”,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本节课在铺垫导入环节中,充分挖掘隐性素材并加工创新,巧妙地赋予思政元素,节选自《学习强国》视频故事中老师一天忙碌的工作,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突出课堂的德育功能.在感知函数概念继续学习的必要性时,回避学生理解中的难点,选择从函数发展的历史过程切入主题,“寥寥几句”既推广数学文化又不冲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更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2. 在建构概念中彰显实践育人
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炼,让学生主动概括形成概念,通过师生之间互动厘清概念的脉络,对概念的重难点进行辨析理解,深度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3]. 比如:情境1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直观呈现了“学号与数学考试成绩的对应关系”到“数与数的对应关系”再到“集合与集合的对应关系”的抽象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类比归纳情境2中是哪两个集合的“对应”;基于前面活动的经验,学生能自觉发现情境3中集合的对应关系;最终在类比归纳中找到它们的共性特征,建构集合对应视角下的函数概念.概念建构中的探究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探究内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增强批判质疑的意识、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勇于探究的精神. 学生相互合作、分享经验,可以展示自我、活跃思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乐学、善学、勤思的优良学习品格.
3. 在辨析、应用中体现思维育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为思维而教,强化思维育人贯穿数学课堂的始终.数学概念课中,为了架构完整的概念体系,让学生透彻理解数学概念,可以精设问题开展辨析,在探究交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在概念生成、辨析清楚后,运用刚学的数学概念解答精选的典型试题,并从中总结解题的一般规律、细化解题方法、梳理易错环节,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领略数学价值时,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本节课在概念辨析环节中,针对函数概念中的“每一个”“唯一”等关键字词,和相关的易错点、易混点,设置了三组具体、直观的问题让学生辨析,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度理解函数概念. 在例题探究、概念巩固的环节中,笔者结合高考新题改编了课本中的例题,以多选题、开放题等多种形式命题,组织学生讨论、板演、评价、修正,强化学生的求真意识、审美意识、反思意识,促进数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催生灵动、智慧的数学课堂.
【注】该课例系2021年江苏省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并作为B组第一名进行大会展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王海燕. 深耕课堂,促進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实现[J]. 数学教学通讯,2021(10):13-14.
[3] 江妙浩. 高中数学概念课育人的教学策略——以《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2021(35):1-3.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四五”重点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编号:C-b/2021/02/28);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差异化学习的数学学习空间的建构》(编号:2020JSQZ0135).
作者简介:祝维男(1983—),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FA9076BA-9649-4BF9-B042-1848487C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