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拉鲁肽注射液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2022-06-13尹辉
尹辉
宁阳县中医院脑病科,山东泰安 271400
糖尿病是目前医学上较为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所有糖尿病中的发病率高达90%, 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日常饮食的不断改变,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2 型糖尿病主要以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损伤和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 患者大多存在肥胖和慢性炎症的情况, 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大。 目前医学上为保证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到标准水平,通常会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相关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 部分患者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体质量增加、低血糖等不良情况,整体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如何给2 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式,是目前医学上的重要难题之一。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出现了较多用于治疗2 型糖尿病患者的新型降糖药物,如利拉鲁肽、吡格列酮等,其中,利拉鲁肽具有推动胰岛β 细胞繁殖、推动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尽快恢复的作用, 但该药物无法有效解决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1];而吡格列酮作为一种噻唑烷二酮类的药物,在改善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上均有明显作用[2]。因此,有学者提出,利拉鲁肽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或能有效纠正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提高整体的治疗效率,改善预后[3]。 因此, 为进一步探讨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利拉鲁肽注射液与盐酸吡格列酮片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该文选取该院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1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版)》[4]中关于2 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存在明显的多尿、多食、多饮等临床症状;③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水平超过7.0 mmol/L,餐后2 h 血糖(2hPG)水平超过1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超过6.5%;④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和认知能力。排除标准:①有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②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③有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④有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⑤对该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对照组50 例患者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31~68 岁,平均(56.38±6.31)岁;病程1~12 年,平均(5.23±2.11)年;体质指数28~35 kg/m2,平均(31.08±0.88)kg/m2。 观察组50 例患者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龄30~68 岁,平均(56.45±6.39)岁;病程2~12 年,平均(5.37±2.18)年;体质指数28~36 kg/m2,平均(31.12±0.89)kg/m2。两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的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均需接受常规的降低、降压和抗凝治疗,坚持清淡、低盐、少糖、少油的饮食原则,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规律运动。
对照组患者采用利拉鲁肽注射液 (国药准字J20160037,规格:3 mL:18 mg×1 支)进行治疗,在睡觉前进行皮下注射,药物的初始剂量为0.6 mg/d,1次/d,持续用药1 周后,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药物的实际用量增加到1.2 mg/d, 但药物的最大剂量不能超过1.8 mg/d。 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国药准字H20061297,规格:15 mg(以吡格列酮计)]进行治疗,在早餐前进行口服,30 mg/次,1 次/d。
两组患者均需连续治疗5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 主要包括FPG、2 hPG 和HbA1c 水平,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5 个月后的指尖血,使用血糖仪检测FPG和2 hPG 水平,采集两组患者4 mL 的外周静脉血,在3 000 r/min 的条件下离心3 min 后取出血清,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HbA1c 水平;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5 个月后的内脏脂肪素水平和瘦素水平,主要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常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心脏病。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PG、2 hPG 和HbA1c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PG、2 hPG 和HbA1c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s)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脏脂肪素水平和瘦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内脏脂肪素水平和瘦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内脏脂肪素水平和瘦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脏脂肪素水平和瘦素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脏脂肪素水平和瘦素水平比较(±s)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目前大部分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点为高血脂、腹性肥胖等,其中,肥胖与人体内的胰岛素合成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患者过度肥胖会导致机体的葡萄糖代谢出现障碍,降低肝脏内的胆固醇代谢,进而诱发高血糖、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如此,过度肥胖还可能导致患者机体的内脏脂肪持续增加,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和游离脂肪酸, 导致胰岛β 细胞功能不断下降, 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5]。因此,临床医学认为,在治疗2 型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纠正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还要注重控制患者的体质量,预防出现体质量上升的情况。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5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FPG、2 hPG 和HbA1c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利拉鲁肽注射液与盐酸吡格列酮片联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分析原因为,利拉鲁肽注射液是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的类似物, 可以作用在人体的胰腺β 细胞和α 细胞上,通过增加患者体内胰岛β 细胞繁殖的方式, 推动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恢复[6];而吡格列酮属于胰岛素的增敏剂, 可以通过推动患者体内胰岛β 细胞功能恢复的方式,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进而达到降低胰岛素含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治疗目的[7];除此之外, 吡格列酮还可以提高患者体内γ 受体的活性, 增加患者肝脏周围细胞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优化胰岛素的转录作用,控制患者体内的脂肪分解过程,从而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8]。因此,利拉鲁肽注射液与盐酸吡格列酮片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推动患者胰岛β 细胞功能的恢复,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达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降低体质量的治疗目的[9]。 内脏脂肪素属于新型的脂肪细胞因子,其水平越高,代表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越严重, 且内脏脂肪素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当患者体内的内脏脂肪素持续上升, 其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瘦素是一种饱食因子,可以通过与相关受体结合的方式,降低食欲肽细胞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的目的, 且瘦素存在人体的脂肪组织中,瘦素的水平高低、脂肪组织的功能紊乱均与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5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内脏脂肪素水平和瘦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这是因为利拉鲁肽注射液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将患者的血糖水平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而吡格列酮则可以通过提升外周组织血糖利用率的方式增加患者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患者体内的脂肪分解,从而达到推动患者脂肪组织代谢功能尽快恢复的治疗目的[10-11]。 因此,利拉鲁肽注射液与盐酸吡格列酮片联用可以明显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的内脏脂肪素水平和瘦素水平。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利拉鲁肽注射液与盐酸吡格列酮片联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虽然利拉鲁肽注射液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机体的血糖浓度, 且对患者体内正常分泌的生理性胰岛素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有效降低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2-13],但随着2 型糖尿患者病情的加重,其机体的胰岛β 细胞功能逐渐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 加重了胰岛素抵抗情况。 而吡格列酮可以与患者体内的血清清蛋白相结合,通过氧化作用进行代谢,并以代谢产物的方式从粪便排出, 对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影响,且可以通过减少细胞死亡的方式,保护患者体内的胰岛β 细胞,从而得到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治疗目的[14-15]。
综上所述, 利拉鲁肽注射液与盐酸吡格列酮片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明显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内脏脂肪素水平和瘦素水平,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