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美育话语的时代性构建研究*

2022-06-13迟淑清李艳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话语美育美学

包 磊,迟淑清,姜 磊,李艳微

(1.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佳木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3.佳木斯职业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1]。陶行知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要有高尚人格、中国灵魂,参与世界竞争的现代人。高尚人格和中国灵魂是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引导下铸就而成的,在教学目标、过程和效果三个方面构建高校美育话语体系,将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美学的发展历史

人们普遍认为美学是一个西方的概念,实则美学在西方大约只有300年的历史。然而,在中国美学具有更长的历史根源。中国美学来源于汉字“美”,这个词被记录在甲骨文的脚本中。根据最早的中文词典,汉代晚期的说文解字 “美”一词的组成是一只“羊”坐在“大”的上面,暗示“一只大羊是美丽的羊,“美”被认为是“好”的同义词[2]。因此,从中国文字产生的视角来看,美学一词是建立在美与善的概念之上创造出来的。在18世纪之前,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并不存在。1735年,首次将“美学”作为哲学主题引用[3]。西方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对艺术和审美经验的概念和理论探讨[4]。直到18世纪中期,康德(1987)最早把这个词和美联系起来。然而,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美不是普通的形式美,而是有意义的形式美,自然的形式美获得了社会定义的内容[5]。意象是关键的,因为中国美学不关注“认知和模仿”只关注“情感和经验”。这种中国审美观的主体性观点,与康德美学强调愉悦或不愉悦的主观表现相似。

康德提倡道德哲学,即欣赏审美判断和美的表达中的主体性。康德认为“美”是“我们所喜欢的美”,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个人偏好。他提倡审美体验中的想象自由,主张通过想象,人们可以对同一物体进行个性化的审美判断[6]。从中国美学的角度来看,美体现于自然、社会活动和公共仪式之间的和谐。中国美学传统强调感性中固有的理性,强调自然中固有的社会性。由此形成了一种人文主义的自然美的情感体验观,虽然中国美学和康德美学都采用人本主义的观点,但康德的观点似乎强调个人层面的道德发展[7]。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将美育这一概念提出来,他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现代教育中的美育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现代美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探讨了将美视作主体的感性同理性的有机统一,是可以促进人性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20 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将美育教育引入中国,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蔡元培的思想促进了我国传统美育思想的有效结合,从此,我国现代美育理论正式生成[8]。

二、高校美育话语构建的必要性

(一)高校美育话语构建的时代性意义

1.内涵形成之基础

儒家思想是高校美育话语构建的理论基础,孔子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个步骤,通过诗教、乐教等途径,使美育成为内化德性的必由之路。孟子的美育思想在实践方式上与孔子相同,都是以诗教、乐教为途径,孟子的美育思想是对孔子美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孟子的“疏礼近仁”和“道德情感”思想与孔子的美育思想相辅相成,是孔子美育思想的补充,从而形成完整的美育思想体系。

2.内涵发展之升华

高校美育话语能够提升至道德、情感教育层面。蔡元培认为,人的精神有三种:一是知识,二是意志,三是情感。知识属于科学,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情感属于美育。这种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审美教育是对人的道德教育的完善和巩固,人们通过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实现了道德升华。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自我意识,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情感、地位,是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培育。在审美教育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方面是融合贯通的,其中美感作为一种信息把三者联系起来,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动力。这就指出了美与道德的关系,美育与德育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9]。

3.内涵改革之核心

“立德树人”作为美育话语的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理论,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指明了具体方向。美育话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之一。在高校构建美育话语体系,是实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实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策略。“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足于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将美育话语构建与“立德树人”联系起来,在“立德树人”教育理论的引领之下营构中国美育话语的现代性形态,不仅能够使其切合时代语境,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可以彰显中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特性[10]。

(二)高校美育话语构建体现全人教育的价值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是在对传统教育提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它认为个人的发展应优先于社会需要。用全人的眼光来看,教育应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促使人完整发展,即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要得到充分发展。高校美育话语的构建正是从培养学生审美品质入手,使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形成感知能力、体验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

1.形成审美品质的感知能力

美育话语构建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注意到美的感知能力,这也是审美教育的首要步骤。美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尽管它并不强加给我们,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学生注意物体和形状的能力不发达,他们则无法注意到特定的形状。审美关系始于对审美品质的感知能力。这种识别能力不仅包括情感识别,还包括理性的单一心理能力以及特定类型的知识。如果未能发展认识审美品质的能力,也不能体验它们。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欣赏自然奇迹,形状,阴影和图片,他们必须首先能够注意到它们,这就是形成审美品质感知能力的重要之处。

2.形成审美品质的体验能力

审美品质必须有体验性,这意味着它们会引起兴奋、快乐和乐观的感觉。这种情感状态使个人高尚,并鼓励自己创作艺术。审美体验的能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及滋养,我们在观察过程中所体验的认知元素也必须包括情感基调,而审美体验正是建立在这些情感基调之上的。在某种意义上,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建立在基本的需求之上,并受到情感程度的影响。培养审美品质的体验能力目的是借助审美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发展审美价值意识,为高校构建美育话语奠定能力根基,帮助学生体验美育话语,因而形成对于美育话语的兴奋感觉,产生对于美育话语的热爱之情。

3.形成审美品质的创造能力

高校美育话语构建需要师生创造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培养审美品质的创造能力至关重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审美品质的创造能力服务于一般的审美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审美价值。创造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贯穿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环境、社会的适应能力,还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日后的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4.形成审美品质的评价能力

从自我认识智能角度出发,审美品质的评价能力有助于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促进同行间的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判断或评价审美品质的要求形成了评估标准。为了揭示美的真正价值,我们必须熟悉它的特殊性和它的语言。在美育话语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各种类型的知识、能力和评价标准,这将有助于他们区分:美丽和非美丽,有审美价值和无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形成评价和判断美的基础。高校美育话语构建是培养学生分辨是非曲直能力的一种方式,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高校学生应该具备评价、判断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发扬光大[11]。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育话语时代性构建的路径

(一)明确语言教学的目标性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话语构建的时代性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任务,引领人们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12]。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话语目标性构建将围绕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具体而言,学生能够达到的六个认知层次目标可以是:界定以美育话语为核心的概念;列举具有美育话语价值的文化经典;在特定情境中能够表达美育话语的内涵;分析比较中西美学文化差异;赏析具有中华优秀文化之美;归纳具有同一类别的美育话语。

第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五级: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的评定、价值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其中能够应用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驱动下的高校美育话语时代性构建的级别为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此,学习者形成的各种价值观都受到美育话语的影响,个人言行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支配,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该领域也包括两类:1.泛化心向,指一种对态度和价值体系有一种内在一致的倾向性。2.性格化,指外在价值已经内化为学习者的最深层的、整体的性格,包括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等。例如,形成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美育话语价值肯定和认可。

第三,技能领域教学目标有反射动作、基础性基本动作、知觉能力、生理能力、技能动作和有意活动。其中,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背景下的知觉能力可以明确为对教师设定的学习环境和内容的刺激做出观察和理解,并做出相应整合知识的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标性分为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育成才目标三个层次,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形的,也是最难以达成的目标。明确高校美育话语的语言教学目标是实现教育成才目标的第一阶段,合理的语言教学目标有助于实现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二)把握语言教学的过程性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话语时代性构建的过程性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创设情境,导入内容;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二册教程内容为例,结合课程思政融入点设计,阐述具体的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以期能够有效构建高校美育话语体系(见表1)。

表1 大学英语课程构建美育话语体系表

(三)探求语言教学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特色美育话语内涵丰富而深刻,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实现塑造全人教育的教学初衷。美育话语构建意义之一是蕴藏着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价值,强调经由审美获得精神自由的价值[13-14]。在语言教学的过程性中,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美育话语构建的语言教学效果如下:1.通过搜索文章,利用英语陈述习总书记语言文化观、教育观的核心内容,使中国化的思想通过英语输出表达,实现积极的成果产出教学,同时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观、教育观[15]。2.通过完成小组作业任务,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以及社会科学有新的认识和见解,在各个小组分享作品同时,加强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的深入理解,并发现人文学科的必要性。3.学生在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习总书记的青年观,感受到国家富强的使命感,坚定为国家发展而奋斗的决心,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文化素养坚定的合格大学生[16]。4.英汉、汉英互译,启发学生体会十九大报告内容,语言技能的掌握离不开文化内涵的建设,培养学生以学业为主、树立正确恋爱的思想意识,同时加强对社会、学业、个人、恋爱对象等的责任感、使命感。5.在激烈的辩论赛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举例对比等多种形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克勤克俭的消费习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真谛在于文化的熏陶,熏出来的是气质、是韵味、是人格。古语云“人无德而不立”,证明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成为真正的“才”[17-18]。因此,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校广泛开展美育话语构建,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必然路径。

猜你喜欢

话语美育美学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画与理
论公民美育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外婆的美学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