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重要性及其开发路径研究*

2022-06-13李文文徐祖迎余绍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益心理大学生

李文文,徐祖迎,余绍华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公益创业起源于欧美国家,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目的,在兼顾公益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1]随着我国“双创”战略的不断推进,公益创业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优势受到创业者的青睐,其中,大学生群体是开展公益创业的主力军。2015年《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是中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2]。而公益创业的发展对公益创业团队建设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国内外学者从公益创业者能力的角度对公益创业团队特征提出了要求。如Roger L.Martin(2007)认为公益创业者要能够从社会不均衡的状态中寻找机遇[3];唐亚阳(2010)认为有激情、自信、乐观、理性、坚韧、有爱心是公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能力[4];赵莉(2009)等认为公益创业者应该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有爱心有激情[5]。综上所述,公益创业团队应具备希望、乐观、勇气、韧性、爱心等特征,这与美国教授Luthans等人提出的心理资本相契合。作为继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进入了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的研究视野。

心理资本是一种可开发的积极心理能力,能为个体带来决定性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可以从根本上打造人的竞争优势。[6]学界对心理资本公认的定义是Luthans等人提出的“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以及韧性”[7]。目前国内对于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创业意识与素质两个方面。彭伟等提出“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等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积极影响”[8];夏海燕认为“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者产生改变认知模式、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援助作用”[9];田硕等在研究中得出“心理资本是实现大学生创业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影响其能否获取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10]等。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心理资本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机遇,探讨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中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路径。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困境

公益创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前提,并通过盈利反哺实现持续运行,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公益创业教育滞后于公益创业实践、创业环境不健全以及公益创业者的能力素质欠缺等原因,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公益创业教育缺位:认识不到位,创业理想与现实能力脱节

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青年,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通过不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11]他们能够从社会发展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公益创业项目抱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大多数大学生仅仅将公益创业实践当作自己大学生活或者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以此来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锻炼能力,并没有将其规划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另一方面,当前社会中存在着公益创业教育滞后于公益创业实践的现象,导致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尽管团队对通过公益创业项目解决社会问题抱有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公益创业概念较新,且商业领域与公益领域的较大差别,导致团队成员能力与需求脱节,对公益创业实践产生负面影响,对公益创业成功的渴望程度降低。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大学生团队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境并且不易解决,这就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放弃心理。

(二)公众认同度不足:产生消极归因,否认自身能力

整个社会对公益创业的认同度不高会阻碍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有序发展。公益创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许多人对其不了解。哲学认为新生的事物是弱小的是不易被人们所认同的,但是新事物符合规律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公益创业就是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社会公众对公益创业的认识尚不到位,并且受我国“无奸不商”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公益创业存在误解,如部分公益组织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等事件,严重影响着公众对公益创业的看法,降低了民众对公益创业的信任与支持。[12]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慈善与社会道德所强调的“无私奉献”深入人心,而公益创业则是将公益与市场运行将结合,许多社会公众认为公益创业是以“公益”为名行“敛财”之实,从而把公益创业当成“伪公益”,致使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公众认同度较低。较低的公众认同度会使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产生消极的解释与归因,否认自己的能力。

(三)自身素质有限:理性不足,重参与而轻持续

首先,团队在公益创业实践中显现出自发性、非正式性与随意性的特征[13],对公益创业项目缺乏理性的思考。林爱菊等调查发现,大学生选择公益创业通常受个人激情的影响,仅有11%左右的大学生是经过公益创业教育,理性思考后开展公益创业。[14]由于缺乏对公益创业的理性思考,仅仅依靠热情与抱负,无法对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且项目很难持续。其次,屠霁霞调查发现“很少有大学生将公益创业作为事业,大部分人在开展公益创业1-2年后因各种原因放弃,真正坚持做公益创业的大学生很少。”[15]尽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实践,但其最重要的身份还是以学业为主要任务的学生。而作为新兴事物的公益创业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一般性创业要求更高。因此,公益创业团队会面临精力缺乏与时间冲突的双重困境,导致许多团队成员选择中途放弃或退出,从而致使团队瓦解。

二、心理资本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的新机遇

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具有明显的创新思维、冒险性以及社会服务意识,对一切事物抱有较为美好的幻想与期待。他们具有较高的成就需要,人格特征更为外向、尽责、积极。这与心理资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注重心理资本的有效开发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见图1)。

图1 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的关联性

(一)自我效能: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首要特质

自我效能又称为“自信”,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个体能够激发自身内在的动机,通过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与行动从而达成目标的信心或信念。[16]自我效能的高低能够影响大学生团队对公益创业的尝试性以及对创业目标的心理定位。公益创业的新兴性与缺乏可借鉴的问题是大学生拥有公益创业的想法却不敢付出实践的首要原因。而高自我效能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相信通过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能取得公益创业成功。另一方面,由于公益创业初期无法良好地平衡公益服务与营利之间的关系,加之大学生学业冲突等问题使团队在创业初期就遭遇失败。高自我效能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能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并为了实现公益创业目标而进行自我激励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从而持续努力。因此,自我效能是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的首要特质,合理强度的自我效能有利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建立以及促进其不断向前发展。

(二)希望: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动机的催化剂

希望指实现目标的能力与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作用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中,个体能够设定符合实际并具有一定挑战的目标,然后通过自身内在控制,如决心、能量、积极性等,来实现这些目标。[17]希望作用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机理为,团队对实现公益创业成功的渴望会使成员产生一种动力,并在这种动力的激励下不断地寻找有效的途径实现公益服务与造血自治、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的目标。尤其在我国公益创业仅处于萌芽状态的背景以及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阻碍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希望能强化大学生公益创业动机。因此,希望是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创业动机的催化剂,较高的希望水平能够强化团队的公益创业动机。拥有高希望水平的团队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敢于在最初的路径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尝试寻找新的替代来实现目标,产生有效的团队行为。

(三)乐观:大学生公益团队创业遇挫的调节剂

心理资本中的“乐观”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预期未来会发生积极事情的心理倾向,二是对挫折的一种积极解释与归因。Martin Seligman认为,乐观的人会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并认为这是普遍性的事件,而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情境,并认为这是暂时的事件。[18]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而言,乐观是在公益创业过程中遭遇挫折的调节剂。大学生团队在进行公益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努力由“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的方式转变,但由于缺乏公益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无法使“提供社会服务”“盈利获取收入”“收入反哺项目”三者形成一个良好可持续发展的闭环系统(见图2),这就导致团队在进行公益创业实践中屡屡遭遇挫折。具有乐观特质的团队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客观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遇到的困难做出一种积极的解释,以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面对公益创业过程中的困境,而不会产生“自己还是在校生,能力不足”这种消极的想法。不过,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乐观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如果对事情的发展处于过度乐观的状态,则会根据团队成员的偏好作出决定,不利于仔细评估潜在机会。

图2 公益创业发展系统

(四)韧性: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持续发展的动力

心理资本中的韧性是一种复原力,指能够从积极或消极的实践中恢复到最佳状态的能力。公益创业团队面临公益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商业市场的迅速变化,要在不可避免的困境和不确定性中谋求发展和壮大,具有韧性这一特征十分重要。因此,韧性是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公益创业的新兴性和在校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双重作用,使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在公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多更复杂。高韧性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能够容忍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坚守公益创业的目标,反对中途放弃,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支撑,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渡过难关。其中,团队领导者的韧性水平对团队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高韧性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领导者能够在过于积极或者过于消极的情境中迅速恢复过来,通过采取积极的行为与措施带动团队的恢复。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中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路径

心理资本贯穿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的各个方面。但是,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建设而言,开发心理资本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在学习借鉴以及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将心理资本的开发融入到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中团队目标、团队文化、团队激励以及团队规划四个方面,逐步形成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建设中心理资本开发的思路。

(一)确立团队目标:开发自我效能,进行合理定位

首先,建立和谐有凝聚力的团队环境。一个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让其成员对团队有归属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以团队为后盾,更有信心去面对与处理问题。因此,凝聚力的团队环境能够增强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成员的自我效能。在这种环境中,团队成员可以相互帮助,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其次,分解目标,体验成功。与传统创业项目相比,公益创业团队在进行创业实践时要平衡公益性与创业性,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为团队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而影响了团队的自我效能。因此,公益创业团队的自我效能可以通过分解目标、体验成功的方式来保持或提高。将一个长远的目标分解为阶段性或不同方向性的小目标,如先实现公益性,在实现公益性后再考虑获得盈利,使创业团队成员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增加成功信心。

(二)建设团队文化:挖掘希望水平,增强自我认同

首先,将对公益创业的宣传融入到团队文化中。一是可以打造典型案例,扩大公益创业项目的知名度。在校大学生可以开辟蹊径,将社会流行元素与公益创业项目相结合,在进行公益创业实践时,打造独特的典型案例,塑造正能量形象,从而引起广泛关注。二是公益创业实践者积极宣传公益创业的理念与精神。进行公益创业实践的同学应该积极向社会公众宣传公益创业的理念,给予他们参与自己项目的机会,增强接受项目服务群体的信任度,从而提升希望水平。其次,建立互动式团队文化。互动式的团队文化有利于个人价值观与团队文化相契合,促进团队成员希望水平的提升。公益创业团队是一个公益性强、服务性强、灵活性强的团队,他们更需要一些互动式的活动增强对团体的认同,从而提高自身的希望水平。互动式的活动主要包括开放式讨论、辩论赛等方式,能够在彼此的互动中增强希望水平,直面现在与未来。

(三)增强团队激励:训练乐观归因,强化成功渴望

激发团队成员的成就、利他性等特质型动机,是训练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公益创业是体现利他动机的创业模式,团队成员往往具有利他动机,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遇挫后往往进行消极的自我归因,乐观水平较低,因此归因方式的训练对于公益创业团队提升乐观度而言尤为重要。团队负责人可以定期组织团建,通过设计“归因激励”“成功体验”等活动,在利他行为中激励自我,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同时,在创业行为遇到挫折时,团队成员一起分析,乐观的成员带动心态较为消极的成员,根据有关线索、信息对行为出错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逐步形成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

(四)完善团队规划:提升团队韧性,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

提升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韧性,促进公益创业项目的可持续的重要措施是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团队规划之中。在公益创业过程中,个人规划与团队相匹配有利于团队成员共同为目标努力,实现团队的持续运行与发展。团队成员可以将项目的发展纳入到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中。在国家强调用大学生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的背景之下,公益创业无疑是许多同学的一个良好的选择。在校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与毕业后才开始创业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有学校和家庭做后盾,失败了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完全可以重新开始从头再来,因此更具有优势以及防御风险的能力。大学生将公益创业实践纳入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中,与团队的公益创业规划相结合,在校期间不断尝试摸索,努力实现公益创业项目的可持续运行。

猜你喜欢

公益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公益
公益
心理小测试
公益
心理感受
公益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