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深化与拓展:二十年来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剖析*

2022-06-13王正坤杨漫漫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聚类志愿志愿者

王正坤,杨漫漫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由青年人探索、共青团组织率先推动的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助人和育人双重功能,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与此同时,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存在成果经验总结与研究前瞻性不足等问题,故研究聚焦二十年来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将来深入研究提供经验基础。

一、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应用CiteSpace可视化研究工具,对中国知网2002年到2021年近二十年间有关青年志愿服务的807篇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处理,聚焦高频关键词、聚类、时间演进图和突发关键词,推导阐述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

CiteSpace是“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1],利用计量学方法与信息可视化技术,以具体生动的图形与网络谱系揭示文献的科学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2]本研究应用的软件版本是CiteSpace5.7.R2(64-bit),通过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形象揭示研究热点,提升论证公信力,使研究科学化、具象化。

本文数据采集来源是中国知网期刊库,采用高级检索,检索主题为“青年志愿服务”,经检索共得到文献997篇,除去介绍类、新闻类、目录类等文献190篇,实际研究的有效样本文献数量共807篇,运行软件,生成该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二、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统计文献研究的年代分布,观测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学界关注度随时间的变化,了解研究的趋势与走向;通过归纳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核心作者情况,发现研究合作空间,为进一步挖掘研究深度提供重要参考。

(一)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年代分布

通过绘制发文量统计图,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文献的年份分布情况,把握研究走势。如图1,学者相继发文共807篇,从发文量趋势线来看,研究热度呈持续上升态势,尤其在后奥运时代、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等重大事件前后,青年志愿服务研究达到峰值,2020年发文量高达104篇,约占近二十年总发文量的12.89%。可见,青年志愿服务这一主题研究热度处于持续上升态势,具有持续性,且以重要政策和重大事件研究为主。

图1 2002—2021年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期刊文献发文量年代分布

(二)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核心作者情况

表1 2002—2021年青年志愿服务研究核心作者

运用CiteSpace生成学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多少,节点间连线代表作者间存在的合作关系。整体看,作者并不集中且合作较少,说明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仍处于松散状态。

三、聚焦: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运用词频分析法,能够通过高频关键词客观揭示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研究问题的集中情况,归纳研究热点。按照以上参数运行,获取图谱中包含612个节点和1546条连线,为保证共现词明了、重点突出,选择阈值在10次和10次以上的网络图谱,得出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一览表(见表2),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与高频关键词一览表结合,选取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出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热点为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共青团、志愿服务活动、高校、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团员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青年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

表2 2002—2021年青年志愿服务高频关键词一览表

节点的聚类是指将抽象的数据集合根据其内在性质分成若干类,每一聚类内部节点具有相同特性,不同聚类间节点则存在较大差别。通过时间线视图展现关键词聚类图谱,共得到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疫情防控、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行动、社会责任和就业共10个聚类。

该聚类网络的模块值Q=0.554>0.3,说明聚类显著;网络平均轮廓值为0.8163>0.7,说明聚类可信度高[4]。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线长度可见青年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行动聚类包含的关键词数量较多且研究热度具有延续性;疫情防控、社会责任、就业等包含的关键词数量较少,时间线延伸不够,不是一以贯之的热点内容。综合高频关键词分析与聚类结果,可将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热点主题归纳为青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青年志愿者、志愿者与青年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行动与青年志愿服务,志愿精神与青年志愿服务。

(一)青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

青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支撑关键词包括价值取向、管理模式等。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学者主要关注青年志愿服务阶段划分、青年志愿服务价值功能等。

阶段划分方面,学者多从历史演进视角从发端、崛起到成熟的角度推演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整体来看,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经历了新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端、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的崛起、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三个阶段。[5]新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北京奥运会、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促使青年志愿服务获得进一步发展。

青年志愿服务价值功能方面,青年志愿服务自诞生以来,其助人为先、育人为本的作用便不断被深化,“助人”特点体现在助人的敏锐性、助人的活跃性、助人的细腻性、助人的专业性方面;青年志愿服务“育人”特点体现在育人的感知性、育人的体验性、育人的互动性、育人的自主性等方面。[6]功能具体表现方面,学者多将青年志愿服务与精准扶贫助困、生态环保发展相结合,从发挥民生改善、民意疏导作用等进行阐述。综合来看,学者通过探究青年志愿服务的阶段划分和价值功能进行青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有助于提升青年志愿者自我提升内驱力,推动活动又好又快发展。

(二)青年志愿者、志愿者与青年志愿服务

青年志愿者是指通过付出时间、技能等,自愿为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援助行为的人,他们自愿付出个人时间及精力,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积累个人信用,构筑青年信用体系。[7]通过二次文献阅读,发现学者多从存在问题、归因及优化进行研究。

“批判知能是一种反思社会现实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体系,所反馈的是学习者对于学习对象物的批判接纳。”[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适应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合作化、多样化学习模式,在互助学习、主导学习的观念之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这种能力拓延到识字教学之中,增强社会参与度。

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领域相关内容认知程度低,信念不够坚定,项目与所学专业间缺乏联系,且专业志愿服务培训资源匮乏等问题。原因在于,对志愿者思想教育和观念引导不全面,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渠道较窄,支持力量相对薄弱。将志愿者参与动机归纳为内生利己型、外生利己型、内生利他型、外生利他型,针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出现的问题,认为内生利己型、外生利他型的志愿者动机与岗位服务满意度间呈正相关,因此,应关注个体需求,发挥相关政策引导作用,从内生利己、外生利他角度引导激励志愿者,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8],具体可通过优化组织管理方案,拓宽青年志愿服务宣传途径,培育志愿者为国为民的价值理念等提升志愿服务认知;还要努力争取外界支持,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帮助志愿者树立自信,坚定其参与志愿服务的信念,加强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的联系,促进青年志愿服务培训规范化[9]。

(三)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行动与青年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行动是青年志愿服务的运行载体。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正式诞生。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主要促进力量。从聚类看,志愿服务活动与创业导师、基层团组织、雷锋精神等关键词关联。通过文献阅读归纳活动的积极作用,探索构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机制。

研究发现,志愿行动与公民社会形成、社会管理等社会建设中很多重要领域之间都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关联。促进青年志愿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10],应努力构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社会机制,构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价值追求,凝聚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精神动力,构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道德基础。[11]

(四)志愿精神与青年志愿服务

志愿精神是青年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它不计劳动报酬和经济收入、无偿地参与促进社会进步、增进社会福利,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价值准则,是雷锋精神、慈善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集中体现,也是一种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学者对志愿精神的研究集中于对志愿精神的培育,主观方面,应有效提升青年志愿者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水平,注意夯实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文化根基,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教化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强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政治价值和自身价值的认同,强化志愿者的自我教育,通过加强志愿者责任意识培训、塑造自由自律的志愿者文化等方式培育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培育志愿精神。[12]

客观方面,一方面,从社会组织和管理角度搭建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并强化平台引导和组织管理[13];另一方面,突出实践育人属性,强调广泛参与,建立正规化、整体化、常态化的志愿精神培育制度。[14]

四、拓展: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展望

对2017—2021年近五年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结合文献阅读,得出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的研究展望。近些年,研究主要集中于“疫情防控”和“高校志愿服务”。

表3 2017—2021年青年志愿服务重要高频关键词

(一)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期间青年志愿者在共青团统筹协调下,动员青年广泛参与,给应急志愿者提供坚实保障,在后疫情时代,志愿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应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疫情环境下的志愿服务方式、方法,探索以数字技术开发、创新消除或降低社会疏离的服务方式,创造为居家工作人员提供志愿服务等新形式。

(二)高校志愿服务

“高校志愿服务”词频为4,首现年份2017年。高校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高校更要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把握新发展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高校志愿服务。在高校志愿服务的新时代,学者注重从志愿服务思想引领、人才培养、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成长成才、网络育人等方面,积极探索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15]

新时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热情高涨,面对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的供给侧矛盾,高校应明确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功能定位,突出高校党委在志愿服务事业中的引领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文化培育等入手,切实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16],与此同时,要探索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志愿服务中的应用,引导高校志愿服务健康发展。[17]

五、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本研究利用可视化知识图谱,结合二次文献阅读与分析,全方位展现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基本情况、热点和展望。目前,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已经从重视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阶段,亟须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从以往研究来看,一方面,作者合作少,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从研究的核心作者情况来看,二十年以来,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只存在16名核心作者,且其发文量总数仅为78篇,并未十分可观;从学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来看,作者分布相对松散,仅有零星关联,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如此,作者独立研究,不利于学术研究成熟化、系统化。另一方面,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性不足,内容相对局限,难以聚焦和落地,研究方法限于文献研究,缺乏质性研究。

研究应思考从拓维和创新两方面进行优化。从以往研究看,研究呈现线性研究模式,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但是研究始终围绕管理学、法学学科,一定程度限制了研究发展,在研究的新阶段,应拓展研究维度,通过跨学科合作,提升研究的广度,实现网状、立体化研究,譬如可针对青年志愿者意识、技能薄弱问题,从教育学角度探讨其胜任力或综合素质提升之法;根据疫情防控这一研究前沿,可与医疗卫生科技等学科专家进行合作等。

青年志愿服务经过多年探索,在零星分散活动的基础上,下一步研究应从理念和实施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其一,志愿服务理念创新。以往研究着重突出了青年志愿服务的“响应”特质,但另一方面,无论青年志愿服务还是青年志愿服务研究都应突出青年群体引领与先锋特质,突出其敢为人先,敢于实践的品格。其二,志愿服务模式创新。应重视从项目设立、组织协调、设计实施、培训提升、激励机制、评估测评、反馈优化、社会支持等方面系统探索志愿服务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创新。

猜你喜欢

聚类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以志愿,致青春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基于知识图谱的k-modes文本聚类研究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我是兽医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被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