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赋能,数字出版呈现新业态
2022-06-13刘九如
【摘 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5G、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创新,不断为数字出版赋能,推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并不断呈现新的业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新技术赋能数字出版的形式和路径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数字出版产生新业态与新模式。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出版的各个流程,将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关 键 词】数字出版;新技术;新业态
【作者单位】刘九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9.008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AR/VR、5G、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出版领域的深入应用,催生新的出版业态和生态,推動数字出版内容与服务创新升级,促使出版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1]。
一、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主流技术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11781.67亿元,比上年增加19.23%,呈现逆势上扬态势。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24.53亿元,电子书收入62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收入7.5亿元,博客类应用收入116.3亿元,网络动漫收入238.7亿元,移动出版(移动阅读、移动游戏等)收入2448.36亿元,网络游戏收入635.28亿元,在线教育收入2573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4966亿元,数字音乐收入710亿元。数字出版快速发展,持续高速增长,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大关[3],与新技术赋能密切相关。综合而言,当前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主流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数据技术,加速推进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
大数据(Big data)技术是一种对规模巨大的海量数据进行快捷采集、分析、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大数据技术为数字出版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题决策。出版机构利用大数据的数据库资源,能够有效分析读者阅读偏好,更具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提高选题策划价值。二是内容数字化。出版机构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传统纸质图书内容的结构化数据处理,高效地将纸质图书转化成数字产品。三是精准营销。出版机构利用大数据工具,能够细分读者信息,并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为其提供不同的产品,提高读者对产品的接受度[4]。四是服务读者。出版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跟踪读者习惯,构建人性化服务,对读者信息及时处理反馈,更好地提高读者的使用体验感,增强读者黏性,促使读者愿意付费购买产品。
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各出版机构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基础技术,被充分应用于出版领域。知识产权出版社开发的“Inspiro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5],收录了知识产权案例、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企业商情信息等,整合超过1.4亿条全球专利数据,覆盖中国、美国、德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就是大数据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成功运用的典型案例。
2.云计算技术,强化数字出版资源聚合和数据管理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技术,其实质是计算、存储、服务器、应用软件等IT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即技术系统以互联网为中心,通过网站构建一种“云”计算资源共享池,为用户提供快速且安全的计算服务与数据存储。
内容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共享和安全管理是各出版机构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大部分出版机构都已充分使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处理、分类和共享,并实现数据集中存储,构建安全、可靠、方便的数据存储中心,无须担心数据丢失、病毒侵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出版机构能够实现多种形式的选题策划和内容创新。
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利用阿里云平台,采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迭代与完善,摒弃了复杂的系统集成,提高了IT资源利用率,削弱了管理的复杂性,并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监管、按需分配、灵活扩展,从而降低计算管理和运行成本。基于云计算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近年重点开发的“悦”系列专业数据库和“国之重器”工信知识服务平台快速发展,赢得用户好评。此外,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应用,为电子工业出版社旗下的电子信息等专业教材配套了相应完备的数字资源。通过云服务平台,读者可随时获取优秀教师的音视频讲课材料。这种融合出版形式,在学生与名师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在云计算技术赋能下,数字动漫、网络出版发展迅速。众多出版机构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减少了相关软件和制作系统的投入,快速对接新技术,实现出版内容的数据库维护、软件版本的更新升级等,从而获得又好又快发展。
3.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字内容智能生产与营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门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数字出版,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
首先,出版机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匹配出版内容,介入出版的内容策划和书稿创作环节,实现“即听即见”,即人工智能自动将语音实时转为文字。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抓取互联网用户最关心的内容和相关写作素材,实现机器创作,自动输出书稿作品[6]。如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集“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新闻追踪”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写作机器人,实现实时新闻的快速出稿,不仅减轻了记者重复劳动的负担,使记者能够专注于复杂的内容创作,还激活了人的生产力[7]。
其次,出版机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翻译、校对、录制音频等,压缩出版流程,节省制作时间。人工智能在经过一定的学习后,可以代替重复性较高的人力劳动,如机器翻译、智能审核等。如2018年8月,电子工业出版社与网易有道公司合作出版的《极简区块链》,就是国内第一本由AI完成翻译,由人完成人工审校的图书。
最后,出版机构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数字出版产品的精准营销。通过智能算法,出版机构可以根据图书阅读平台、图书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阅读数据、评论数据、传播数据等对图书影响力进行智能分析,得到读者印象、地域偏好、渠道销售、推荐指数模型等信息,从而实现有效营销。
4.5G技术,营造数字出版新场景和阅读新体验
5G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5G)的简称,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5G 技术解决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与通信问题,为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超高清(3D)视频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使用户能够拥有身临其境的极致体验。
4G技术发展时期,阅读内容由文字型逐渐转化为视听型,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传输速率等条件限制,视听型阅读未能达到更佳效果。5G技术的应用,解决了网络速率制约出版的技术问题,流量费用不再是制约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手机终端或电脑终端带给人的阅读体验大幅提高,以VR/AR阅读为代表的立体阅读取得突破性进展[8],促使数字出版真正迈向随时检索、随时呈现、随时在场、随时生产、随时分享的新阶段。
咪咕云书店模式就是5G技术的典型应用。咪咕文化公司利用5G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打造一站式知识服务云平台。针对书店、阅读空间无法覆盖的场景,咪咕推出24小时智能终端产品“5G+AI读机”,并通过在线下单、APP与读机大屏的双屏营销互动、AI人脸识别互动、智能化图书推荐等方式,延展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在成立“挑灯工作室”后,咪咕创新性地为人们带来互动沉浸式体验,从红色剧本杀、影视剧本、互动内容剧本三大维度,打造“网文IP/红色IP+剧本+X”的业务模式[9]。
5.AR/VR技术,重塑出版业商业模式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包含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视频显示及控制、多传感器融合、实时跟踪及注册、场景融合等新技术应用。AR技术集成了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的优点,把纸质书、音频、视频、超链接、社交媒体等形态聚合到一个阅读工具和平台上,通过极强的互动性,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重塑数字出版的媒体形式和知识传播模式,有效促进出版业向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10]。
当前,AR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可谓如火如荼,很多出版社推出了AR图书产品。科学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将AR技术应用于《我们爱科学》《暑假生活指导》等书籍,及“小学科学活起来”等系列图书[10],取得了良好效果。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朗读者》图书,采用AR技术,运用名家点评、植入视频等方式,将静态的文字与动态的视频完美结合,成为适合大众阅读的“现象级”AR图书产品。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把《开学第一课》《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开发成AR图书,并专门开发“人文AR”APP,读者下载和点击APP,即可阅读所有AR图书。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簡称VR)在计算机上生成,并于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为人们提供沉浸感觉。它可以生成一个具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系统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VR眼镜、数据手套等设备可与虚拟环境交互。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的《3D系统解剖学》将VR技术与现代医学教学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全三维的虚拟环境,真实导入完整的3D数字人体解剖结构,帮助读者全方位地观察屏幕中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结构,学生可以将每一条神经、血管都看得很清楚。《3D系统解剖学》还可以营造一个虚拟的解剖实验室,读者基于三维数字模型,可从任意视角查看人体组织,手动“解剖人体”,逐块“拆分人体组织”[11]。此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子公司推出的汽车维修虚拟实训系统,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少儿科普读物“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系列丛书,青岛出版集团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打造的《本色中国》3D作品,都是VR技术的成功应用。
总体而言,当前AR/VR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创新探索的初级阶段,不仅技术应用专业性强、开发成本较高,且存在内容不够丰富、体验不够舒适的弊端。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AR/VR技术应用逐步走下“神坛”。无论是组织形态可能出现的平台模式,还是产品形态知识边界的不断扩展,都将促使出版业发生重大变革,颠覆现有的出版模式和商业模式[12]。
6.区块链技术:促进数字出版物版权保护和安全交易
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每个人均可参与记录且不可更改,主要用于解决数字出版产品版权保护和交易安全问题。目前,我国数字出版领域的一个发展瓶颈是数字出版物的安全交易。部分交易参与方存在信用危机、版权数据信息不对称、版权维权困难等问题,导致数字出版物交易领域乱象纷杂。
数字出版领域借助区块链技术,一是可以实现数字出版物的版权和版税追踪。出版发行商不用再去维护庞大、复杂的版权和版税管理系统,而是可以将数字出版物存储在一个公共区块链,既节省开支,又增强交易的确定性。二是实现数字出版物发行全过程管理。传统数字出版物交易,读者只是购买一次性阅读权利,并不拥有终身使用权,导致阅读存在不持续性。利用区块链技术,数字出版物的作者可以永久地获得所有权,读者也可以获得所购买的数字出版物的终身使用权。三是有效防范数字出版物及传统出版物的盗版与非法窃取。如果管理者将唯一的符号标注在出版物上,并将这个标注符号输入数据库,那么区块链技术就会把出版物纳入大数据,并快速追踪盗版和非法窃取出版物的行为[13]。
2020年9月,北京版权保护中心搭建的版权链—天平链协同治理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将证书链、维护链、交易链组成多链区块链,形成版权行业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证书链是存储数字版权登记证书,对版权资产进行确权;维护链是用户数字资产发行和版权交易的凭证存储;交易链提供存储版权监测数据,以及侵权线索和电子存证服务。该平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版权生态,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出版物版权保护和安全交易的良好探索[9]。
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受到相关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随着新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区块链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7.元宇宙:从线上阅读到虚实交融
元宇宙(Metaverse)技术是实现现实世界虚拟化、数字化过程的综合数字技术,也是扩展现实(XR)、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单项技术深度融合的成果,可实现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感官的全方位“联结”。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只能够实现部分信息流的线上化,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效应只能在线下实现和满足。元宇宙技术则致力于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效应的线上实现,使用户在虚拟空间里能感受到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效应[14]。
传统出版迈向数字出版不仅在于信息介质的改变,而且在于场景的革新。现阶段,人们借助手机等智能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或娱乐。未来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需要进一步关注产品与用户使用场景的契合度,积极调动用户感官,使用户能够拥有沉浸式体验。沉浸式传播的最终趋向是元宇宙,数字出版物集群将为人们创造时空重塑、感官高度调动的虚拟空间。如在感官融合领域,数字出版实践的一大关键词是“耳朵经济”[15]。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有31.6%的成年人有听书习惯,其中17.5%的人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10.8%的人选择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听书,10.4%的人选择通过“智能音箱”听书[16]。未来,基于场景的视听内容适配将呈现更大的发展空间,声音有望成为主要的传播介质。
另外,元宇宙技术将促使虚拟演唱会、虚拟教育、虚拟学术活动、虚拟创作等更加活跃。届时,一本书不再只是握在手里的一本书,出版物将通过科技手段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用各种方式为读者提供互动体验。互动形式多种多样,或许是出版物的虚拟形象和读者隔空对话,或许是在实时阅读中被这本书链接起来的有缘人之间的心得交流,又或许是读者能够自由收藏书本里的某一件数字藏品。元宇宙将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17]。
二、新技术赋能数字出版新形态
数字技术的推动与赋能,促使数字出版蓬勃发展。按照现有统计体系,当前数字出版的主要形态包括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有声书、数字化教材、数据库、博客类应用、网络动漫、移动阅读、移动游戏、网络游戏、在线教育、互联网广告、数字音乐、知识付费(音视频课程,包含直播)等[1]。基于新技术的推动,各种新形态正在走向成熟,囿于文章篇幅,本文不阐述所有数字出版形态,只选取目前业界关注、有代表性的出版新形态进行探讨。
1.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平台是出版机构资源整合、技术共享、价值共创、用户消费、责任编辑与作者及读者交互合作的基础设施和网络空间。互联网将参与各方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建共享、智能化、平台化的融合生产模式[18]。数字出版平台化发展的关键是要对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模式、组织形态、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行平台化改造,建立以平台为基础和主导的出版融合发展模式,吸引内容生产者、外部应用程序开发者、第三方出版机构、读者用户等各方共同参与出版活动,从而实现资源整合,壮大平台规模,提高平台竞争力。
出版业平台化成为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传统出版企业建立数字化平台,并在平台上提供拓展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机械工业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天工讲堂”平台,是拓展数字出版业务的数字化平台,它以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数字资源为支撑,分别搭建PC端、移动端、微信小程序及微信公众号四个端口。“天工讲堂”以数字产品为核心,以技能学习为特色,是传播工业技术、工匠技能、工业文化的重要阵地。此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打造的“WE外语智慧教育平台”及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法信(智答版)”等数字化平台,都较好地实现了双效统一。目前,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出版机构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探索出版深度融合的新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未来,各大出版机构将基于自身出版定位和特色,构建更多垂直和特色化、数字化平台。
2.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的概念源于NFT(Non-Fungible-Token,非同质化代币),基于国内监管政策框架去除NFT的代币属性后,主要指具有收藏价值的虚拟产品。其在区块链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标识和所有权信息,相当于拥有一张虚拟身份证,图片、音乐、视频、艺术品等这类具有收藏价值的数字产品都可称为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常见于交易平臺、游戏、体育、音乐、动漫等多个细分赛道,应用边界很广,文物、潮玩手办、画作、摄影作品、卡牌、表情包等都可以成为数字藏品。依托区块链技术发行的每一个数字藏品,都拥有其自身专属的“身份编号”。“身份编号”不可复制、不可篡改,拥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用户可以通过交易藏品或是获取独有的藏品页面等方式,感受收藏的快乐。
2021年中期开始,数字藏品渐热,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营销服务商、影视文娱公司、出版机构等纷纷加入其中,阿里“鲸探”、腾讯“幻核”、京东“灵稀”等数字藏品平台不断涌现,众多出版机构快速推出数字藏书。2022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4款奥运云徽章数字藏品,每款限量8888份,徽章一上线便被用户购买一空。同时,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原作《群虾图》首个社交化数字藏品在上海嘉禾首届冬季拍卖会竞拍,最终以30万元落槌价成交。北京冬奥会举行期间,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冰墩墩数字盲盒发售,售价99美元,开售当天即告罄[19]。
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宣布,全国首个区块链图书融合出版发行项目“数字藏书”在阿里拍卖上线发布,首发作品包括作家阿来的《瞻对》、马识途的《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刘心武的“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丛书等数字藏书。上线仅一天,预展藏书的点击量就超过20万次。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相继加入该领域,推出了《毛泽东早期文稿》《漫画百年党史·开天辟地1921—1949》《永远的袁隆平》《刘墉带你看宋画·山水卷》《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大秦风云》等数字藏书,引起市场普遍关注。这些数字藏书的出版过程,就是运用区块链技术将图书打造成限量版出版物,并发行区块链限量数字藏书票。读者购买数字藏书票后即拥有唯一、不可篡改的原作者亲笔签名的数字“身份证”——“区块链资产数字凭证”[20]。收藏知识、传递价值,是数字藏书的内涵。
数字藏品目前存在的不确定性在于监管,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交易规制和监管政策,相关法律有待完善。数字藏品出版形态的出现,不仅为知识产权与出版物版权保护保驾护航,而且将基于新的消费需求,不断迭代发展成熟之后,为读者展现一个精彩的数字文化世界。
3.智能教育
智能教育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實现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旨在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资源共享、快速检测、科学评价、个性推荐等,是智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智能教育能够营造全新的学习模式和场景,充分满足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对众多进军教辅市场的在线教育机构来说,智能教育下的教辅不再只是一本学习资料,而是基于智能教辅场景和数字内容资源,实现个性化批改、答疑等智能辅导。
由此,智能教育使教育行业产生的颠覆性改变已经难以阻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及“双减”政策双重压力下,教培行业要转危为机,开展智能教育。在未来的中国教育市场,智能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呈现井喷之势。尤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完全普及的今天,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和保障教学质量。
近期,“学而思”上线了“小蓝盒”“大白盒”两款智能教辅产品,网易有道全面升级其智能教辅系统,科大讯飞、松鼠AI、达内科技、北大青鸟等知名教育机构纷纷表态转型拓展,全力进军智能教育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合作,以人教版等多个版本的教材及与教材相匹配的各类教学资源为核心,营造信息化、智能化环境下教、学、测、练、管等全过程教学场景,推出了具有“示范性、结构化、出版级”三大资源优势的人教智能教辅APP,既解决了传统纸质教辅缺乏交互性、个性化的问题,又发挥了多媒体化、微型化、多元化优势。同时,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宣布开发智能教育机器人,打造IP+社群+互动、纸质+数字+音频+机器人的创新教育模式,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优质的阅读与学习内容[21]。此外,高等教育出版社优化智能职教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强化AI智慧教育平台,电子工业出版社构建教学测评系统等,都引起了众多教材教辅出版机构的普遍关注。无论是针对中小学教辅,还是职业教育,出版机构都在计划设计涵盖课前、课中、课后、课外,以及教、学、管、练、测、考等场景的智慧教育产品,智能教育方兴未艾,形成新的发展风口。
技术改变商业。新的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将推动数字出版不断涌现新业态、新模式。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出版的各个流程,将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九如. 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析论[J]. 现代出版,2022(1):39-44.
[2]章红雨,孙海悦. 逆势上扬,产业年收入达11781. 67亿元[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10-29.
[3]李俐. 逆势上扬!数字出版产业年收入超万亿[N]. 北京日报,2021-10-28.
[4]李涵斌. 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J]. 中国新通信,2021(13):60-61.
[5]薛佩雯. 大数据与知识产权如何深度融合?这个系统的经验是……[EB/OL]. (2020-11-20)[2022-05-08]. https://mp.weixin.qq.com/s/GgpSDBMOqcATnRejL0QDZg.
[6]周鸿,孙一飞. 人工智能介入数字出版的风险[J]. 新闻传播,2021(18):17-19.
[7]李彪,曹时雨. 深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出版强国背景下数字出版新动向[J]. 出版广角,2022(2):38-43.
[8]覃章英. 浅析5G时代下数字出版的发展[J]. 科技创新导报,2020(18):122-123.
[9]姚亚奇.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解析数字阅读产业发展新趋势[N]. 光明日报,2020-05-10.
[10]左志红. 新技术让出版业更精彩[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0-29.
[11]耒娅. 人工智能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J]. 传播与版权,2021(3):53-56.
[12]赵宇佳,姜进章. VR数字出版:技术可供性视角下出版业的转向[J]. 编辑之友 2021(3):64-72.
[13]卢世韵.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J]. 传播与版权,2021(2):62-64.
[14]喻国明. 元宇宙:以人为本、虚实相融的未来双栖社会生态[J]. 上海管理科学,2022(1):24-29.
[15]李彪,曹时雨. 深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出版强国背景下数字出版新动向[J]. 出版广角,2022(2):38-43.
[16]罗燕. 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 国民图书阅读率上升[J]. 民生周刊,2021(9):16-19.
[17]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X元宇宙:未来的出版是什么样?[EB/OL]. (2022-03-30)[2022-05-08]. https://tech. ifeng. com/c/8EnxdgcDz1K.
[18]杜方伟,方卿. 从“相加”“相融”到“深融”:出版融合发展战略历程与展望[J]. 出版广角,2022(5):6-11+96.
[19]李华林. 数字藏品火中有忧[N]. 经济日报,2022-03-21.
[20]肖姗姗. 区块链+出版业 赋能图书价值的传递[N]. 四川日报,2022-05-06.
[21]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 资源与技术双向赋能,智能教辅APP助推教育回归主阵地[EB/OL]. (2022-03-15)[2022-05-08]. https://zhuanlan. zhihu. com/p/48115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