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出版:构建学术出版融合发展新体系

2022-06-13谢炜

出版广角 2022年9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数字化

【摘 要】文章回顾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经历的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融合出版、知识服务四个阶段,提出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应建立智慧出版体系。智慧学术出版体系的构建,应明确智慧学术出版新内涵,构建智慧学术出版保障体系、智慧学术出版赋能体系,探索智慧学术出版新服务模式,升级专业数据库产品建设等。数字时代的学术出版应建立融合发展新体系和新生态,学术出版转型将全面介入学术科研,利用新技术提供高附加值解决方案的智慧出版。

【关  键  词】学术出版;融合发展;智慧出版;体系

【作者单位】谢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9.005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容涉及加强出版融合发展战略谋划、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打造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健全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六个方面,对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和安排,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融合发展新阶段,学术出版如何寻求突破,探索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真正构建新型的学术出版融合发展体系,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是学术出版所面临的环境,尤其是学术研究数字化新趋势;二是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历程;三是智慧学术出版体系的构建;四是对学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提出的新思考。

一、学术研究数字化新趋势

近十年来,学术的数字化转型迅速。2021年12月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共计348项课题获批立项。通过对课题名称筛选统计,以“基于数字方法解决人文问题”和“人文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两点为标准,有23项课题属于数字人文类项目。从这可以看出,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建设已完全进入学术研究视野,重点学科方向包括语言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历史学等。数字人文作为人文社科数字化转型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22年3月17日至4月10日,北京大学举办首届数字人文作品展,以多种形式展示北京大学20多个单位近60项作品,集中体现北京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探索与成果。目前,人文学科研究领域已形成数字人文研究热潮,多数高校相继建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数字人文工作坊,设立数字人文专业,招收数字人文博士,创立数字人文研究期刊或集刊。可以说,学术数字化转型趋势日益显著。

笔者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学者的数字学术科研情况开展调研(内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学术出版的定位、现状及趋势研究”课题调研成果),调研结果显示,在数字资源的使用频繁程度方面,将近80%的研究者会使用数字资源,并保持较高的使用频率,其中,年轻科研人员的使用频率尤为突出。在数字化研究手段应用方面,数字资源科研前端应用广泛,包括选题确立、数据采集分析、学术成果撰写等环节普遍使用数字化工具和手段,在学术成果发布、传播、学术评价等科研后端则较少使用数字化手段。另外,学者使用的数字化学术研究工具多样,涉及文献检索工具、原始数据来源工具、文献管理工具、引文索引工具、数据采集与处理工具、翻译工具、查重工具、学术交流工具等,但多为国外研发,少有学者使用国内原创的学术研究工具。这些现状所揭示的趋势和问题,是未来学术出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向之一。总体而言,数字化学术科研工具已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数字化正在改变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生态。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受数字化影响,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不断涌现。有学者已经提出学术研究数字化新范式:通过文献数据库、模型工具库、知识库、知识图谱形成数据报告,最终形成数字学术成果,并基于數字化知识交流和评价,形成有价值的新知识。这个新范式对学术出版来说,非常值得关注。目前,学者在使用数字研究资源和数字化研究工具的过程中仍面临较多困难,如数字资源难以获得、现有数字资源难以兼容不同电子设备、数字资源平台分散、检索不精确、引用不便、访问地址不固定等,难以快速、全面地获得所需数字资源,学术数字资源的基础建设仍有待完善。另外,学者对学术成果纸电同步出版,有声书、数据库项目申报、开发及推广,个人知识库开发,科研数据采集、分析、存储与共享,智能翻译,智能协同写作,OA出版(开放获取)等各项数字化学术服务需求强烈,仍未得到有效满足。同时,近年来学科专业数据库建设快速发展,为学术研究确实提供了数字化平台的支撑和服务,但已建成的学科专业数据库多为学术机构或学者内部使用,较少向大众公开,不少数据库建成后使用效率和效果不佳,学科专题数据库学术评价情况也值得深入研究。

可以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正在改变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研究内容、资源获取方式、研究方法、成果发布方式乃至学术研究理念。学术出版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传承方式和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发布方式,其发展既取决于学术研究的发展程度,又对学术研究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学术出版的融合发展与转型革新显得尤为必要。

二、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历程

要深刻把握学术出版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就要对近年来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从而洞悉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脉络,展望未来数字化融合发展的趋势。总体来看,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历程与出版行业融合发展大趋势相对应。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副院长张立认为,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电子出版,二是互联网出版,三是数字出版,四是知识服务[1]。数字出版阶段已进入较深层次,如今大家主要关注的是知识服务阶段。有学者指出,融合出版的四个阶段包括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四个阶段[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十多年历程,也可以分成类似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数字出版阶段(2003—2010年)。这个阶段學术出版机构从网站建设、电子出版、数字产品建设入手,开启了数字出版时代,逐步推动学术出版数字化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1999年建立数字化官方网站,2003年推出光盘版皮书数据库,2007年上线皮书数据库在线个人版,这是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推动下开发建设的。2009年,随着皮书数据库(机构网络版)正式发布,标志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开启数据库机构服务之路。

第二阶段是转型升级阶段(2010—2013年)。对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一是内容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化资源标准、数字出版流程体系建设逐步成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二是数据库产品营销体系在此期间逐渐成熟,数据库产品销售效果开始显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率先建立的数据库产品营销体系,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三是数字出版的组织架构、激励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管理机制上的探索初显成效。

第三阶段是融合出版阶段(2014—2017年)。201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次提出了“智慧型出版社”建设方略,通过信息化基础架构重构升级等举措,全面进入互联网化、流程化、移动化、数据化阶段,相应的数据仓库和BI系统在2014年建设完成,在信息化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数字出版的整体发展;201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宁夏大学合作建设“‘一带一路’语言政策库”,开启了与学术机构共建数字学术科研平台之路,开拓了学术出版数字化服务的新模式。

第四阶段是知识服务阶段(2018年至今)。2018年以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进入数字化学术服务发布的集中期,先后发布了社科文献作者ID系统、基于机器翻译技术的社科多语学术服务系统、学术出版评价系统等。该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真正进入知识服务新阶段。202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动“上云”工程,至2021年,各项业务基本完成“上云”。至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搭建了一体化数字学术服务平台,推动了大数据应用工程,并整合多元化内容形态和数字学术服务。

整体来看,经过十多年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已取得不少成果。不少学术出版机构通过多样化、差异化的融合发展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出版融合发展模式,学术出版数字产品形态逐渐丰富,涌现了数字音视频、电子书、数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数字资源库、“图书+数字服务”等多类型数字产品。尤其是立足专业领域优势资源的专业数据库模式,成为学术出版机构实现融合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同时,学术出版融合发展面临较多困境。一是总体规模太小。数字收入占出版社整体收入比例偏低,数字收入占比超过10%的出版社仍为少数。二是产品建设遇到瓶颈。近年来,出版单位的数字产品越来越丰富,但存在产品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高、建设效率低、产品规划与组织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三是市场环境生态陷入困局,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由于版权限制,商业生态有待规范,C端难以匹配用户,B端则存在各种市场乱象,学术研究的数字化阅读场景受到较多限制。四是增长乏力。受各类市场波动和经费减少的影响,数字产品营销收入的增长率难以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五是转型组织推进困难。在推动编辑部门转型过程中,缺乏合适的机制和方法,编辑转型面临较大困难。尤其是基于考核和投入产出比的理性选择,编辑转型缺乏动力,局部转型的后遗症亟须调整。六是考核激励受限。对于出版单位而言,融合发展所需的技术应用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利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企业负责人考核、工资总额管控政策对融合发展的前期投入支持不足,维持数字业务的持续激励成为一大难题。

三、智慧学术出版体系构建

1.明确智慧学术出版的新内涵

智慧学术出版对应的是学术出版数字化新场景,也对应学术数字化的变化和出版的变化,其最终目标是向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研究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基于新的数字学术研究过程和行为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数字时代的学术出版,已经从单纯的图书出版商,向内容服务商、数据服务商、信息服务商、学术服务商全面转型,学术出版的目标应转变为打造一个面向人文社科学术领域的知识服务供应商,乃至人文社科领域的大数据公司。

在数字化时代,学术出版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全面的拓展。从学术机构服务层面来讲,学术出版机构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图书出版、期刊出版等传统学术成果出版服务外,学术出版机构能提供专业数据库出版服务、定制化的学术科研平台建设服务、数据成果研究出版服务;提供学术成果多媒体、网络化、国际化传播服务;提供学术影响力、学术评价数据采集及分析服务;提供学术共同体建设服务,共同举办学术论坛和培训班,构建学术社群、学术社区等。从学者服务层面来讲,学术出版机构能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者服务: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课题申报、科研写作、学术规范、预出版、开放获取、编辑加工、印制发行、宣传推广、数字出版、国际出版等服务,为作者作为科研个体的成长提供全方位服务。

2.构建智慧学术出版保障体系

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融合发展历程来看,在融合发展的探索过程中,要实现出版、学术及技术的深度融合,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前提,出版社应为融合发展提供六个方面的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出版单位的负责人直接参与,“一把手”支持,同时成立专业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或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数字化工作委员会),实现跨部门专业治理。委员会由编辑部门、数字部门、管理部门的代表组成,全面统筹协调出版社融合发展工作。图1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融合发展组织架构。在社级层面,有编辑工作委员会把控选题,市场营销委员会对数字化产品营销进行整体协调。在内容部门方面,数字出版分社承担重点数字项目建设工作,国别区域分社、集刊分社则作为纸质与数字出版融合试点单位。各个编辑部门根据分工,共同承担纸质出版以及数字出版的相关工作。另外,还有期刊分社和国际出版分社专项负责相应领域的数字出版和传播工作。同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了数字融合发展的职能部门——融合发展办公室承担包括数字总编室、流程管理、政策制定、奖励推进的相关工作;数据中心提供技术、信息、资源、数据服务,基于顶层设计以及组织发展的整体考虑,为整个融合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支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融合发展组织架构设计思路是由一个核心架构加上一个组织网络来共同推进融合发展,逐步推进全面融合和整合,而不仅仅是局部或某个部门数字化转型。

二是制度保障。构建融合发展整体制度体系,制定融合发展及数字化发展规划、信息化管理办法、数字资源管理办法、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数字项目管理办法等,配套相关规章制度及相关细则等,使融合发展相关工作遵循相应的战略规划、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全面推进。

三是管理保障。在业务流程上构建融合发展一体化流程体系,设立数字化产品建设的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项目论证、立项、技术选型、项目实施、项目交付、管理验收、技术经费审批、信息化测评等一系列融合发展流程保障,形成包括产品设计、内容开发、编辑标引、产品运营、技术支持、营销推广等的融合发展全流程管理体系。

四是经费保障。信息化、数字化、融合发展经费明确保障,将每年营收的3%—5%作为下一年度数字化经费预算。只有在经费保障上实现了制度化,融合发展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是人才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专门设置融合发展相关岗位系列,包括数字编辑系列、数字营销系列、数字技术系列和数字运营系列。根据几大系列板块,制定了相应的薪酬和激励考核制度,为人才保障提供坚实有效的支撑。在各部门内部设置信息专员(编辑部门设置融合发展岗位),负责信息化、融合发展工作对接与落实。

六是技术保障。在技术应用上,核心技术应掌握在出版社手里,即使不是自己开发的,也要有技术核心人员掌握整个技术框架和技术路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由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出版社整体技术规划及技术应用,对技术供应商进行全面统筹管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出版社融合发展、智慧出版的基础和基本保证。

3.构建智慧学术出版赋能体系

学术出版机构要实现服务内容的延展和创新,需要智慧学术出版体系的支撑,赋能业务主体开展各项融合出版工作,打造数字融合产品和服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自2014年提出“智慧七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互联网化、流程化、数据化、移动化、知识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探索构建智慧学术出版赋能体系。在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基础上,构建赋能型的互联网知识服务平台,推动内容知识库、出版社知识仓库等基础知识库建设,运用智慧机器人和统一服务机制,探索构建垂直学术服务生态,使业务主体有能力及时响应市场环境和需求变化,推动出版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

互联网化,就是推动全部业务和服务线上化实现全面连接,让人、业务这些具体的工作过程、管理过程中的要素全部上线,这是智慧学术出版的基础。线上化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云服务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目前的业务大多数实现“上云”。

流程化,就是上线后的要素通过流程化实现高效流动,通过规范的流程处理各种业务与管理方面的工作,让企业更规范、高效地运行。流程化不仅伴随业务和管理变化而进行流程重构,也包含了流程管理的运行机制。流程化的实质是出版社在数字时代新要求下的管理变革,对管理制度及流程按照数字化的新要求进行全面再造。

数据化,就是以数据为抓手,打通内外部数据壁垒,将生产数据、商业数据、用户数据、内容数据、作者数据等全面连接,形成数据资产,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机制及平台。数据化的意义是提升数据应用的效率和效果,为业务需要和业务协同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与数据服务,形成新的学术数据服务和数据出版能力。数据化深入发展就是创建数据思维和数据文化,形成学术出版大数据,构建大数据运营平台,甚至“数据中台”,真正实现“数据治社、数据兴社”。

移动化,就是全面构建满足学术服务需求的移动化应用场景,包括内部信息化和外部学术服务,以期让各种服务全面实现移动化,并逐步推动业务、管理、产品和服务在更多的移动场景中实现,以快速移动化服务能力实现上下游服务场景的联通。

协同化,在融合发展中体现为:出版机构组织内部业务和管理的协同,有效应对新的学术服务需求,这不仅包括组织与外部协同,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具体业务和业务间的协同。这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通过业务中台、技术中台的规划设计,为出版社各项业务和对外服务的协同能力建设助力。数字时代的学术出版需要更加开放、互动、互联,需要新型的协同体系支撑。

知识化,要实现为学术研究提供知识服务的目标,就要求学术出版本身的知识化能力持续提升,并通过知识图谱、语义出版等技术实现出版社“知识中台”建设,使出版社的内容资源有机快速转化成知识产品,为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提供支撑,利用知识服务体系形成和推动知识消费。知识化对于学术出版来说最核心的作用是坚持专业化,通过专业化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保证知识化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智慧学术出版需要注重智能出版平台的建设。智能出版平台首先是出版社组织内部的数字化建设,是服务于出版社内部业务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平台,基于统一账号和统一门户体系,是所有出版社内部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的集合。智能出版是确保所有业务全面在线和“上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行政管理,流程管理,知识管理,人事、财务、营销、考核绩效等管理,到图书的整体生产流程管理,如项目管理、选题发稿、编辑加工、印制出版全過程,相关业务如期刊管理、文创管理、合同管理、版权管理、数字产品管理、内容资源管理等,智能出版平台要为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和融合发展提供基础平台支撑。其中,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提升工作自动化水平、推动业务和产品智能化服务的迭代升级。为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做了很多尝试,如打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A助手”,就是通过汇集相关资源数据,快速为编辑提供选题、知识查询、发货、费用开支、相关绩效等服务。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未来将是为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智能服务。

4.探索学术出版的新服务模式

根据数字时代学术出版新内涵,在智慧学术出版体系的支撑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探索了一系列学术出版新服务,包括学术知识组织与知识图谱构建、多语种学术服务、数据出版、学术评价服务、学术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服务、数字学术项目服务、学者服务与学术共同体服务。

一是构建学术知识组织与知识图谱。以学科或主题为核心,进行知识采集和整体的知识图谱建设,为相关学科专业需要的知识组织体系和知识图谱做好准备,并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二是构建多语种学术服务平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通过与技术公司合作,提供人文社科专业的智能翻译服务。除了智能翻译,还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翻译、数据集成等一系列平台服务。

三是数据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探索数据集注册,数据论文出版,数据集收录、检索和共享等能力建设,并为学者提供科学研究过程中一整套的评价指数和评价标准。202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中国市场化指数数据库,这是基于经济学家王小鲁多年收集和整理的市场化指数收纳的1997年以来的数据资源。

四是数字学术项目服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搭建了数字学术项目库,这是目前少见的汇集国内外数字学术项目的整合平台。平台收录了1000多条学术数字化项目,为学术科研使用提供出色的学术数字化项目检索目录服务。

五是快速提供知识产品与服务构建能力,为用户整合数据、技术、资源和平台,定制化提供主题和学科的专题资源快速搭建服务。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搭建的两个专题数據库——马克思主义学科专题库和党史党建数据库。基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资源总库、平台技术和知识组织体系,可实现快速便捷的构建。专题库的成功搭建还扩展了面向机构的相关专题学科服务能力,为机构相关需求提供专业服务。

六是提供数字学术科研平台服务,为满足众多学术机构普遍存在的个性化需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2015年启动了数字学术科研平台合作项目,面向机构提供定制的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其核心逻辑是以学术科研需求为驱动,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平台建设、成果推广发布和运营服务;依托出版社的资源、数字出版能力以及融合发展,建立一体化的数字科研服务系统,通过跟学术机构的协同共建实现真正的学术服务。此外,还可以采取与学术机构共建机构知识库、机构研究资源库、数字学术科研服务、成果及时共享发布、档案资料共享、研究数据共享、学者网络、协同翻译共享、学术交流、在线会议沙龙等灵活多样的新服务模式,从而为学术共同体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服务。

5.专业数据库产品建设升级

智慧学术出版要求数字产品随着学术研究数字化需求发展进一步升级,在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阶段,数字化产品建设也应进入新阶段,即知识服务平台阶段。例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数据库已演进到新的阶段,即智库知识服务平台。资源上,皮书数据库早已不单是出版社内部资源的整合,更是与外部智库资源相整合;技术上,投约稿平台、内容资源管理平台、自动标引、数据库产品运营发布平台、可视化呈现、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新技术的应用,都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服务上,提供智库报告学术影响力指数、定制智库报告服务、定制科研数据服务等功能逐步上线,科研辅助、精准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未来,平台将持续加大服务力度和技术支持力度,涵盖知识图谱的应用、关键词共现矩阵、共现网络、作者合作网络等方面。以上这些数据库的建设充分利用了融合出版思路,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升级与改进,推动了整个融合业务的发展。在新的阶段,学术出版的数字产品正逐步向“产品+服务+平台”的新模式转变。

对于学术出版而言,融合发展是方向和趋势,而智慧学术出版更注重构建学术出版的新生态,通过提供新服务为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创造和贡献学术出版新价值。如果我们把“智慧出版”定位为“构建数字学术出版生态”,则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服务于数字学术全过程、全生命周期,不单单是成果发布,还包括科研选题、科研数据采集、方法构建等;二是具备适应数字学术需求的数智化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大数据应用能力、区块链应用能力、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等新技术落地能力,也包括在5G环境下,以及未来面向元宇宙环境下做到相应的数字化对接能力;三是实现从生产到服务全链条多角色的在线连接,能够进行数字协同,形成价值网络。这意味着,学术出版不单是出版社参与,更重要的是将学术出版对接各个学术科研的辅助或支持平台,例如,与国内外众多专业平台打通互联,真正实现对学术研究的数字化推动,着眼于学术出版领域和学术出版行业,通过多角色共同发挥作用,可以在平台中获得相应的价值。

四、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新思考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学术出版是整个出版的灵魂。我们应认真研究总结国际国内学术出版经验,准确把握学术出版属性,关注国际国内学术出版进展和趋势,推动学术出版繁荣发展。目前来看,学术出版融合发展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第一个问题是数字学术服务能否真正成为数字学术出版新的增长点?数字时代学术出版有很多新的服务模式和路径,但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商业模式,能不能成为学术出版新的增长点,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学术研究数字化确实有服务和技术的需求,学术出版机构也在不断渗透新的学术服务领域,但在商业模式上该怎样进一步搭建?目前的商业模式还比较简单,就是学术机构提供资金,出版机构或者技术企业提供服务,尚没有其他更好的商业模式。语义出版、知识服务能否成为新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模式,更方便地找到消费用户?这些问题需要学术出版机构共同探索,在学术数字化的大浪潮中找到新的模式和新的增长点。

第二个问题是学术出版数字服务和数字融合业务能否走出去?数字融合业务如何应对国际出版商的竞争?学术领域本身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目前很多国际上的学术出版机构已经深入国内学术领域,包括施普林格、爱思唯尔等。国内的学术出版机构直接面对国际出版商的竞争,就要看中国的学术出版内容能否走到国际上,以国际读者能看得懂的语言、听得懂的话语讲述中国,尤其是讲述中国学术的发展。近几年,国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学术出版走出去仍有很大空间。2021年,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数字出版产业“走出去”推广联盟,这是非常好的探索。学术出版机构应该相互联合,共同应对竞争。

第三个问题是学术出版如何与其他行业、资本、业态融合?如何实现出版机构之间内容资源互联互通?目前,很多出版机构在尝试与其他行业、资本、业态融合。2021年,某家出版机构通过数据库产品和平台,以无形资产折算股权入股的方式进行了资本合作。出版机构通过数字化产品,推动生产要素整合和重新配置,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和业态的发展。拥有同类资源的学术出版机构,可以根据行业认可的商业规则,通过可信的方式互联互通,真正为专业学术领域提供全方位的学术资源服务,建立基于学术市场需求的专业数字学术内容垂直分发机制和平台,为学术出版创造新的价值,实现利益共享。

第四个问题是区块链技术、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在学术出版实际业务中真正落地?能否使数字产品和服务快速、低成本地满足实际用户需要。从目前来看,新技术在学术出版应用中面临成本过高、周期过长的问题。笔者也非常期待,未来在行业里面能通过出版机构、技术厂商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提供一整套智慧学术出版技术服务和支撑平台,实现数字学术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同时,推动新的技术重塑数字学术出版商业生态,如对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能否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进一步确权,分清相关价值,重塑商业生态。

第五个问题是数字学术出版如何解决资金、机制问题?这是很多出版社融合发展的痛点。在融合发展背景下,数字化的投入应视为研发投入,出版社应该有研发经费的设置,出版社的考核机制中应设置研发投入的硬性指标,并在企业负责人考核及出版社工资总额管理中予以支持和鼓励。研发经费可以在成本上单独列支,在考核和机制上解决出版企业负责人不敢投入、不敢大投入、不敢快投入等问题。

第六個问题是对学术出版可能带来巨大变化的学术研究趋势和技术趋势值得重点关注和探索。强调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和开放合作的开放学术新趋势是否会冲击学术出版格局或给学术出版带来新的可能,尚待观察和探索;强调去中心化、可验证、安全性的新型互联网络Web3,推动着一场新的去中心化的学术变革,将产生让学者掌握自己版权、身份、数据和命运的新型学术出版生态,打破学术出版商专有的、垂直整合的平台,是否会改变学术出版,这也值得关注。

通过这些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学术出版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术出版需要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下,抓住机遇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构建智慧学术出版新体系,做好技术储备、资源储备、架构储备、人才储备,持续投入、持续升级、持续探索,学术出版将在数字时代迎来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谢新洲,黄杨. 技术创新:数字出版发展与管理的新路径:专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J].出版科学,2019(6):14-18.

[2]融合出版的四个阶段:从数字出版到知识服务[EB/OL].(2021-12-08)[2022-05-02]. https://mp.weixin.qq.com/s/r9H3uYRqatM-ogq0O0IjvA.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Moral Corruption of the Three Rakes in Pardoner’s Tales in Canterbury Tales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A Study on Humor in Sitcom Friends
数字化制胜
The Violence Factors in American Culture
学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