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我国网络音频的发展路径新探
2022-06-13刘志国路金玉
刘志国 路金玉
【摘 要】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网络音频迅速发展,依托播客、有声书、网络直播、电台等形成多种业态模式。网络音频凭借在用户主体、音频内容和新技术上的优势推动音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用户形成消费习惯,使得内容付费风生水起。网络音频平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内容同质化、技术应用缺失和侵权盗版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与优化策略,以期为业界提供新思路。
【关 键 词】媒体深度融合;网络音频;全场景;UGC;知识付费
【作者单位】刘志国,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路金玉,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9.015
当前,5G、AI等多种新技术快速发展,融入各种新技术的音频出版进入了深度融合发展时期。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融入数字技术的中国网络音頻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用户逐渐形成消费习惯,网络音频行业盈利空间未来可期。
一、网络音频的发展历程
广义的网络音频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和收听的音频内容,包括数字音乐、音频节目等多种形式。目前,完整的数字音乐涉及复杂的版权交易,且已经形成较为独立的产业体系,因此,狭义的网络音频主要包括除数字音乐之外的有声书、音频直播、音频节目以及网络电台等形式。根据出现的先后顺序,中国网络音频的时代划分大致为2G、3G影响下的播客时代(2005—2011年)、4G影响下的移动时代(2012—2016年)和5G影响下的全场景时代(2017年至今)(见表1)。
从演变过程、内容形态、标志事件、用户行为、职业迭代看,网络音频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经历了从探索时期到版权时期再到内容付费时期的转变,也催生了网络主播、有声主播、声优等与网络音频相关的多种新兴职业。新技术赋能下的智能手机、车载终端、智能音响等设备可针对个人音频收听偏好构建音频场景生态,为用户提供全场景覆盖的差异化收听体验。
播客有“广播的网络化”之称,它走入大众视野是从苹果公司推出数字化音频软件——iTunes4.9开始的。播客时代,用户既可以借助网络收听电台实时节目,又可以MP3为依托下载音频资源,但这时的播客操作烦琐,而且不易实现内容的实时更新。智能手机出现之后,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网络音频的在线收听和离线收听,网络音频收听进入移动时代。这个阶段,用户可以借助移动设备实现伴随式收听网络音频,但对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依赖较大。懒人听书是移动时代的有声读物平台之一,它可以提供有声书、电台、音乐等多种音频形式,以及社区交流平台,供听友听后交流心得,搭建强社交关系,提高用户留存率。
2015年4G网络开始在中国普及,网络音频移动端实现多场景转变,“耳朵经济”成为场景消费和音频伴随性质下的产物[1]。网络音频全面接入智能音响、智能手机、车载系统等,借助新技术手段扩展了收听场景,不同设备之间可无障碍衔接和切换,推动网络音频进入万物互联的全场景时代,从而让用户获得多场景收听体验。随着科技的进步,音频平台、自媒体纷纷上线AI智能业务。比如,荔枝FM打造的全新车载APP,可以让车主直接在车载终端操控音频设备;喜马拉雅FM车载版使得海量音频资源尽为车主所用,喜马拉雅FM更依托大数据和算法,为车主定制独特的个人收听列表,从而实现全场景的深度融合。
二、网络音频市场发展现状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网络音频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6.40亿人,预计2022年将达到6.90亿人,2022年中国网络音频的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12亿元,同比增长41.8%[2]。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音频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移动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知识产权付费的平台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应用场景得到了延伸,付费市场的整体规模也随之扩大。网络音频紧跟潮流,消费节日成为网络音频的新型营销方式。自喜马拉雅FM推出国内第一个“123知识狂欢节”之后,大量音频平台陆续举办音频购物节活动。相比图文和视频,场景适应性更强的音频产品显然极具内容付费的优势,它打开了音频知识付费新通道。
1.主体层面:用户形成音频消费习惯,内容付费风生水起
付费载体从文字到视频再到音频的转化反映了人们想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的诉求,而网络音频所具有的超时空特性恰好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按需获取音频资源的需求。超时空特性既避免用户购书带来的空间占据,又可以让用户灵活地利用碎片时间娱乐和学习,符合新生代群体的消费习惯,可助力内容付费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
在音频产品遍地开花的当下,大众被各种新型网络音频产品所吸引,因此,音频产品在知识付费伊始就占有极大优势。以国内头部平台喜马拉雅FM为例,付费音频渗透了整个平台,在平台首页的必听榜中有付费榜和付费精品榜,细分栏目下还有付费专辑,以及“商城”“问答”“音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付费精品内容。
2.内容层面:“UGC+PGC”的高质量内容生产模式
当下的网络音频领域,其信息生产和传播模式,既有以意见领袖、社会名人等为主体的专业性更强的PGC模式,又有以平台普通用户为主体的UGC模式,构建了“个体—大众”的新型传播模式。比如,荔枝APP作为国内知名的UGC音频平台,通过打造多元化、垂直化、细分化平台内容形成良性的UGC生态闭环模式,让用户完成从内容接受者到内容创造者的转变。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网络音频的UGC作者数量从2018年的700万+到2019年的900万+,到2020年的1100万+,再到2021年的1300万+[2],一直呈有规律的线性增长趋势,发展潜力巨大。PGC模式是指专业的内容生产,它的内容质量和细分领域都更加专业,比如,网络音频的头部平台喜马拉雅FM就是典型的PGC模式生产平台,该平台集中了大量的专业主播和知名意见领袖,更容易聚合音频资源和留住用户。目前,音频领域的内容生产体系较为完整,大多数音频平台都有自己的内容检测系统,从源头上把控网络音频的内容质量。
网络音频产业的经济生命力主要得益于新的源源不断涌入的用户信息,但仅靠平台自身无法从海量用户信息中获得潜在用户。UGC模式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更有利于音频平台走在信息流的前端,留住用户,而用户又可能带来新用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平台带来经济生命力。相较于传统媒体主导的线性传播,分散的音频网络连接稀释了预先建立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身份,用户可以作为网络音频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参与传播,从而改变传播的内在关系,强调知识的共享价值和普通大众的参与意识,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多节点传播模式。
当下,优质内容和版权资源的争夺成为网络音频平台发展的核心,高质量的内容赋予音频平台差异化发展的优势[3]。在线音频内容的质量是吸引新用户入驻平台的重中之重,高品质的音频内容可以起到良好的平台引流效果。随着互联网平台的迭代升级,网络音频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平台和意见领袖输出音频内容的模式,个性化定制应运而生,用户可以参与音频制作,打造自己专属的音频产品。比如,喜马拉雅FM推出了个性化的“A+”有声出版平台,基于完整的在线运作系统来制作和分发平台内的有声书。
3.技术层面:技术创新共建音频内容新生态
声音符号深挖智能化潜力,凸显人机对话新空间[4]。声音作为一种媒介符号转瞬即逝,但其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却永不消逝。当前,音频行业正在打造全场景式的网络音频生态系统,与5G、AI、物联网等新技术结合,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实现“万物有声”。5G拥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人机物互联通信优势,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听觉体验。
“云听”利用5G和AI等技术提升音频的生产效率,通过不同设备之間的相互转化丰富声音符号的全场景体验。很多在线阅读平台(晋江文学城、七猫免费小说、掌阅免费小说、番茄免费小说等)与各语音技术提供商(科大讯飞、百度语音、字节跳动、微信阅读等)合作,开启个性定制的有声阅读服务,让用户可以选择各种声音,满足用户的多种收听需求。技术的融合和创新不仅丰富了应用场景,还改变了平台的发展运营方式,通过对平台用户进行智能分析和大数据推算,可将细分领域的内容精准推送给用户,还可以推出课程智能辅导,提升用户体验和平台的运营效率,扩大用户覆盖面,进而构建良性的音频内容新生态。
三、网络音频平台的优化与改进策略
针对当前存在的内容同质化、质量不佳、准入门槛低、盗版多发、技术瓶颈等现实问题,网络音频平台需要在内容产品质量、产权保护以及全媒体融合技术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优化与改进。
1.依托智能技术提升内容质量
当下,网络音频平台顺应互联网大环境作出改变,有声出版的内容生产跳出传统出版的局限,在改变传播介质的同时为用户提供大量细分的内容产品[5]。普通大众也开始参与网络音频的内容生产,内容生产门槛降低,出现了内容质量存疑、虚假化甚至过度搬运等现象,产生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与此同时,网络音频的第一批积极创造者失去了优质内容的生产阵地,这让平台的部分原住民感到失望。这种失望不仅体现在他们对网络音频大环境变化的不满,还体现在他们对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善导致网络音频缺乏创新的不满。有鉴于此,笔者建议着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在细分领域,可以让更多专业人士展示自己,让音频产品生产者不断优化内容质量和形式,实现精细化、垂直化生产,提供专业服务。另一方面,提升智能技术开发应用能力。目前,智能语音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有声小说的阅读中,但是对语音、语义的识别难度依旧存在,系统无法有效依据智能转化口令完成语音识别,容易出现多音字识别错误、音调不准、停顿不当等现象,造成内容生产者流失。新兴技术赋能融合可避免内容生产者流失[6],比如,网络音频可利用人工智能和车载设备构建良好的人机互联模式。音频产业要以内容为价值增长引擎,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赋能,不断从用户端挖掘可持续收益,实现网络音频的高效智能化升级[7]。
2.依托技术赋能强化产权保护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和大众思想观念的发展进步,契合用户碎片化需求的网络音频道路必然会越走越宽,用户愿意为音频资源付费,网络音频可享受知识付费带来的红利,各音频平台的商业规模也会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网络音频平台的侵权问题或许长期存在,平台仍需创新技术以维护网络音频新生态。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网络音频产业应理智面对付费经济,实现音频内容付费的良性循环。
目前,各大网络音频平台都在深耕内容领域,打造专业版权优势,以内容牢牢抓住用户,提高用户留存率和复购率。一方面,当下用户更加注重细分领域的内容,期待找到与自己学习、职业相关的内容,细分化渐成大众趋势。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音频内容付费生产者入局网络音频产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不可避免,面对众多相似的音频产品,打造自己专属的版权内容是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平台开发独家版权对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打击盗版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要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创造性内容的知识产权,搭建一道技术安全屏障,防范侵权行为的发生。
3.强化媒介伦理建设,规范行业秩序
现今,线下网络音频行业侵权问题屡见不鲜,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版权局等部门将继续开展“剑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相关侵权行为,为原创作者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创作环境。
众所周知,网络音频行业存在准入门槛较低的问题。网络音频产品内容五花八门,产品的宣传和筛选工作难度较大,如何建立有效的内容筛选和宣传推广管理体系,无疑是当前我国网络音频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难题。面对庞大繁杂的海量信息,仅靠有限的审核人员无法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因此,现阶段网络音频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音频的智能筛选,严格筛查色情、暴力、违反公序良俗等不良信息。
对网络音频的知识服务来讲,稳定的商业模式离不开巨大的群体效应,如果仅有一小部分人从中受益,那么无法形成稳定、良性的商业闭环。为了避免审核的无效化,审核团队成员必须具有超强的用户信息分析采集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但目前并不是所有的审核人员都具备这样的素质,这就需要对审核团队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只有在高素质审核团队成员对平台内容严格把关的前提下,才能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传播正版且符合正确价值观的内容,防范盗版侵权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玮霖. 我国网络音频平台广播剧的发展现状分析:以“喜马拉雅”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21(4):81-82.
[2]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发展及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 (2021-11-22)[2022-04-16]. https://www.iimedia.cn/c400/82048.html.
[3]李舒,张寅. 移动互联背景下有声出版的特点、难点与突破点[J]. 出版广角,2021(20):44-47.
[4]田丽,张华麟. 网络音频平台发展现状与前景[J]. 青年记者,2019(21):11-12.
[5]范雨竹,周安平. 全域知识的语言超市:有声读物功能价值新探[J]. 中国出版,2022(6):35-40.
[6]朱子悦. 移动互联背景下音频媒介的发展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21.
[7]金雪涛,刘怡君. 平台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网络有声读物的商业模式演进及展望[J]. 编辑之友,2022(1):11-16.